曾姍姍
今年是陳賡同志逝世60周年。陳賡(1903年—1961年),湖南湘鄉人,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中央軍委確定的36位軍事家之一,開國大將。他是新中國國防科技、國防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周恩來同志曾說:“陳賡,你是一員虎將”。長征中,陳賡擔任紅軍干部團團長,保衛了中央機關的安全;抗日戰爭中,率部在太岳地區反日偽“掃蕩”屢戰屢捷;解放戰爭中,指揮部隊挺進豫西取得巨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又為我軍現代化、革命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陳賡“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他具有無產階級的堅定性格,頑強不屈的革命魄力和共產黨員的優良品質”。 陳賡四次赴南昌的經歷,就彰顯了他忠于黨忠于人民的共產黨員的政治品格。
1949年6月6日,陳賡在日記中寫道:“今日冒雨到南昌,這是我歷史上第四次到此。第一次一九二七年,蔣匪南昌叛變,我險遭不測,逃入武漢。同年八月,南昌起義,從起義起至退出南昌止,我和李立三擔任保衛工作,是為第二次。一九三二年冬,在紅軍中負重傷,返滬醫治。被捕,押解南昌,蔣匪曾親見我勸降,我始終不屈,是為第三次。這次則以勝利者姿態來此。前三次入城,或為亡命客,或為階下囚,或者站不住,但均表現了我黨之艱苦奮斗。無有前三次,則無今日人民之光榮。特志之,以紀此行。” 從“亡命客”、“站不住”、“階下囚”再到勝利者,陳賡的四次南昌之行反映了我黨革命斗爭的艱難曲折和勝利成果的來之不易,也充分體現了以陳賡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風雨飄搖的年代,信仰是一切真革命者和假革命者的試金石,陳賡的第一、二次南昌之行體現了共產黨人堅定的政治信仰。

1927年,中國革命的關鍵年份。這年年初,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順利打到長江流域,總指揮部設在南昌。當時,關于時局的信息紛亂復雜,剛從蘇聯學成歸來的陳賡奉周恩來之命前往北伐軍總指揮部了解蔣介石的“政治動態”。蔣介石曾在1925年廣東國民革命軍東征的一次戰斗中被叛軍陳炯明部擊潰,是陳賡臨危背起蔣介石奔跑數里后脫離險境,救了蔣介石的命。兩年后二人在南昌見面,蔣介石高興地和陳賡握手,極力勸說陳賡留下來,陳賡委婉地拒絕了蔣介石,但蔣介石還是送給了陳賡一筆錢和一張特別通行證,希望有朝一日陳賡能夠回心轉意,為他所用。此次兩人在南昌的接觸,讓陳賡敏銳地覺察到蔣介石即將與共產黨徹底決裂,身處險境的他即刻乘船奔赴當時黨中央所在地武漢,向周恩來匯報了自己了解的情況。此即為陳賡的第一次南昌之行。
陳賡出身于地主家庭,許克祥曾經是陳賡家里的雇工,每年冬夏兩季許克祥都要到陳家去干活。這兩個生活中的對立者日后都背叛了自己的階級:陳賡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舍生忘死,一生奮斗;而許克祥卻踩著革命群眾的鮮血,謀求升官發財。1927年5月21日,許克祥率領國民黨軍在長沙瘋狂鎮壓革命運動,在“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走一個”反動口號叫囂下,他們封工會、農會和其他革命組織,大肆抓捕共產黨人,導致工農群眾3000余人被抓,百余人遇難。這就是著名的馬日事變。這次事變后,許克祥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由團長升任國民黨的獨立第二師師長,在此后幾年,許克祥又繼續與紅軍為敵,充當蔣介石的馬前卒,多次“圍剿”紅軍。1952年,陳賡在同軍事工程學院的教授們座談時說:“因為選擇的道路不同,我這個大地主的兒子成了共產黨人,許克祥這個窮苦家庭的人卻成了屠殺共產黨人的劊子手。”信仰,決定了二者不同的人生道路選擇,也展現了陳賡是個真革命者。
反革命者越瘋狂,真革命者就越堅強。面對反革命者的瘋狂殺戮,共產黨人只能用“革命的武裝來反對反革命的武裝”。1927年7月27日,陳賡跟隨周恩來秘密抵達南昌,住在花園角二號,這里是前敵委員會的指揮中心。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革命隊伍迅速占領了南昌城。這時,陳賡和李立三在政治保衛處負責保衛工作,擔負著保衛黨和軍隊領導機關的重任。他們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接管了江西省銀行,把沒收來的大批財物運送到總指揮部,充當起義的經費。南昌起義成功后,起義軍按計劃撤離南昌南下廣東,陳賡調任第二十軍一營營長。8月下旬,陳賡部與國民黨軍在江西省東南部的會昌遭遇。在掩護部隊撤離過程中,陳賡左腿三處中彈,膝蓋、脛骨、腓骨三處被子彈擊穿。在戰友們的幫助下,躲過敵人的搜索,經過千辛萬苦,與周恩來、賀龍等會合。經過醫生的努力救治,陳賡受傷的左腿避免了截肢的命運,但他還是因此落下了終生殘疾。此即為陳賡的第二次南昌之行。
兩次南昌之行,陳賡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境遇,第一次面對高官厚祿;第二次面對的是疾風暴雨,險遭不測。陳賡緣何都能從容正確面對?1903年,陳賡出身于一個地主家庭,在祖父的影響下,陳賡“時思棄讀從戎”。 1916年底,13歲的陳賡毅然投軍,舊軍隊里面生活困苦、疾病流行,但陳賡都咬牙堅持下來了。1916年到1920年,南北軍閥在湖南混戰,護法戰爭、驅逐張敬堯的戰爭,等等,陳賡全都參加過。在這個過程中,陳賡“目睹連年戰爭慘狀,戰場遺尸遍野,民家十室十空,對軍閥戰爭深表懷疑,遂萌退志”。1921年,陳賡脫離舊軍隊來到長沙。在長沙,陳賡受到五四運動和長沙蓬勃革命形勢的影響,政治覺悟日益提高,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1922年12月,19歲的陳賡經何叔衡、易禮容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曾幽默地說:“第一年有黨,第二年有我”。自從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陳賡就從未動搖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陳賡一生都在踐行著“對黨絕對忠誠”的諾言,而這在他第三次南昌之行中再次得到突顯。
1932年9月,在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陳賡右腿膝蓋不幸負了重傷。當時,戰斗任務十分艱巨,陳賡重傷不下火線,即使躺在擔架上仍然堅持指揮部隊作戰,直至戰斗結束。1932年11月,受傷2個月的陳賡拖著傷腿,歷盡千難萬險終于到達上海,向黨組織匯報了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經過等,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醫院接受治療。1933年3月,陳賡腿傷治愈,組織決定派他到江西蘇區工作。不幸的是,在離開的前一天,也就是1933年3月24日,陳賡在上海被捕。

陳賡被捕后,首先被關押在上海的巡捕房。為了從陳賡口中套取情報,敵人對陳賡嚴刑拷打,同時派大叛徒顧順章反復跑到監獄中來勸降。陳賡對著顧順章破口大罵,說自己絕不做他那樣的叛徒,表現出共產黨員堅貞不屈的英勇精神。敵人使出了各種歪招、毒招來對付陳賡,都不能讓陳賡屈服,隨后他被押解到南京。
列車到達南京時,國民黨憲兵司令谷正倫故意拿著一封蔣介石的電報,親自到火車站來“接”陳賡。這封“有備而來”的“電報”上寫著:由于陳賡在廣東和北伐期間的歷史,要盡量給他“舒適”和“鼓勵”,以便使他“悔過”并且加入國民黨。電報上還說,如果陳賡愿意“起誓歸順”國民黨,將給他高級的軍職和美好的“前程”。陳賡完全不予理睬。為了勸降陳賡,敵人又派陳賡在黃埔軍校的同班同學和他的學生來“看望”他。這些昔日校友故意穿著鑲金邊的將軍制服和閃亮的皮靴,來顯示他們的高級軍銜和“光明的前途”,他們告訴陳賡:蔣介石“舍不得”殺害黃埔軍官,歡迎他“回心轉意”;他們還問陳賡,“紅軍那種苦生活你也受得了?”陳賡用最辛辣的語言,歷數國民黨的禍國罪行,講述工農紅軍如何不費吹灰之力,把國民黨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這些“說客”被罵得理屈詞窮,只能垂頭喪氣地走了。
南京不能讓陳賡歸順,敵人又把陳賡押赴南昌。如果說前兩次到南昌是來去匆忙的話,那么陳賡三進南昌待的時間還算長的,不過較之前兩次,這次他是作為犯人被押解來的。正在南昌督戰第四次“圍剿”蘇區的蔣介石親自出馬誘逼陳賡。蔣介石再次向陳賡封官許愿,但陳賡斬釘截鐵地說:“我絕不會出賣我們的黨”。他把蔣介石罵得怏怏而去。陳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瘦吾身而肥天下”是陳賡的政治宣言,陳賡一生都在踐行著這一為民承諾,而他的第四次南昌之行又是他為民情懷、人民立場最生動的體現。
1949年5月22日,擔任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員的陳賡指揮部隊解放了南昌。為了不擾民,進城的部隊就在街頭露宿,但是沒有一個人說苦,沒有一個人動老百姓一顆糧食。除了已經入城、嚴格執行中央城市政策的部隊,陳賡還遵照中央統一部署,命令其余部隊都不進城,就駐扎在離城30里地的蓮塘。因為長時間指揮作戰,陳賡那段時間在日記里經常寫到“頭暈目眩”、“耳鳴如雷”、“頭痛欲裂,幾至不能支持”等字眼,但是,陳賡絲毫沒有歇一歇、享受一下的想法,他本人也帶頭駐扎在蓮塘附近。直到6月6日,陳賡才應邀進城。這就是陳賡的第四次南昌之行。共產黨帶領的軍隊紀律嚴明,不僅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迅速地幫助恢復城市秩序,這讓南昌市的群眾深受震動:共產黨人打戰真的是為了人民解放,民族獨立,不是發戰爭財。所以,人民軍隊所到之處,盡受群眾歡迎,盡是歡樂海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紀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重要基礎。”紀律的關鍵是政治紀律,政治紀律的關鍵則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陳賡的第四次南昌之行還體現出共產黨人嚴明的政治紀律。
陳賡指揮的二野四兵團經過激烈的戰斗解放了南昌。此時中央通盤考慮,決定由從東北南下的第四野戰軍接管江西。陳賡接到命令后馬上駐足城外,并且安排工作組先進城,對敵人遺留的物資一律封存,以便移交隨后接防的四野部隊。5月23日,他在日記中寫到:“我決定不去南昌”。1949年6月6日,陳賡一生中第四次踏進南昌,22年后重回故地,陳賡心中思潮萬千。軍管會主任陳正人提出要舉行迎軍、勞軍活動,但陳賡婉言謝絕,他說:“我們是路過的部隊,任務完成后就該走了。這里是第四野戰軍的防區,為了擴大解放軍的影響,應該讓南昌市的人民歡迎他們入城,慰勞他們才合適。”
陳賡過南昌而不入的優良品質在其后的廣州解放戰斗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根據中央大迂回、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陳賡率領部隊執行大迂回任務。這支部隊從江西出發,日夜兼程,每天行程達到100里甚至150里,目標直指廣州。迅如閃電的二野四兵團讓廣州守軍聞風喪膽,棄城逃亡,廣州不戰而破。面對如此“大好形勢”,之前力主占領廣州、再進廣西的陳賡卻命令第四兵團不進城而是繼續追擊敵軍,占領廣州的任務則交給四野十五兵團。因為根據中央部署,陳賡部的主要任務是追擊逃敵,如果讓逃敵退到海南,則對海南島的解放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因此,陳賡部隊解放廣州后,不入城,不作片刻休息,奮勇前進,長途追擊,終于把從廣州逃跑的殘余敵軍六個軍殲滅在途中。在其后的上級嘉獎令中有這樣一段話:“這一勝利對于解放瓊崖和解放廣西均有重大意義,對于你們堅決執行毛主席指示的精神,連續十晝夜窮追猛打的精神特予表揚。”葉劍英也特別指出:廣州這么大的城市,物資又這么多,部隊到了城邊,發現是空城,不進城而去猛烈追殲逃敵,如果沒有很高的覺悟是做不到的。陳賡的這種覺悟,即來自于他嚴明的政治紀律,堅決服從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解放戰爭期間,全國各個城市逐個解放,正是由于人民軍隊服從組織統一領導,才實現了全國的統一謀劃,保證了黨的解放事業順利推進。
信仰是核心,忠誠是底色,人民立場是根本,講政治、守規矩是保證,這就是陳賡最鮮明的政治品格。新時代,我們要向以陳賡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人學習,時刻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既要組織上入黨,更要思想上入黨,不斷錘煉政治品格,筑牢信仰之基,站穩人民立場,嚴守政治紀律,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