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劉良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年輕干部要努力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這既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包括年輕干部在內的廣大黨員干部寄予深切厚望,也是對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提出的熱切希望,意味著奮斗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必須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高質量推進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高質量推進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題中之義。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因素。前進路上,無論是進行偉大斗爭,還是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都要求緊緊抓住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這一“壓艙石”與“定盤星”,激勵、推動廣大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表率引領作用,進而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群眾攻堅克難、執著奮斗、砥礪奮進,再寫新篇、再譜華章、再創輝煌。“十四五”期間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把握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黨員干部都義不容辭、責無旁貸。也由此倒逼新時代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必須高質量,全面提高黨員干部的能力和素質,真正做到可堪大用、能擔重任,不負初心、不辱使命。
把提高政治素養和政治能力放在首位,著力打造一支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永遠信黨愛黨為黨的黨員干部隊伍。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能夠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黨員干部對黨忠誠,永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就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國之大者”,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務必將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業主課,推動黨員干部持之以恒地學、鉆而彌堅地學、深入骨髓地學,既學有所悟,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又學以致用,切實做到以之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改進工作。
幫助黨員干部深刻認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純樸哲理,推動黨員干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穩群眾立場、踐行群眾路線,永葆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持續增進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也是最好的營養劑。回望百年黨史,從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到今天偉大脫貧攻堅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的鑄就,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動搖,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從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因此,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務必視“增進人民感情、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汲取干事創業的智慧和力量”為黨員干部的必修課,使其“吾日三省吾身”,自始至終不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千方百計把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滿足新時代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激勵黨員干部奮斗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既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寬廣胸襟,又需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政治責任和歷史擔當,事不避難勇毅行、越是艱險越向前、擼起袖子加油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為官避事平生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人民把黨員干部放在那個位置上,不是用來享福的,而是用來擔當、用來干事的。今天我們較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比接近中國夢,也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國夢。但人世上的一切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越是夢想可期、目標可待,越有可能一篙松勁退千尋,越需要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再接再厲。事實也是如此,一方面,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并不比不發展時少;另一方面,民族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疊加,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無不要求黨員干部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既乘風破浪,又劈波斬浪。因此,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應該把增強黨員干部履職盡責、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置于教育培訓的“重中之重”,使黨員干部不忘來時路、走好腳下路、堅定未來路,崇尚實干、注重實績、務求實效,堅決不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官,不做推諉扯皮、不思進取的庸官。
高質量推進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要求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創新思維、深化改革、苦練內功,既盡力滿足黨員干部對教育培訓的各方面需求,又適時深化教育培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打造“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之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教育培訓新格局。如強化教育培訓的“用戶意識”、服務觀念,于先期調查了解黨員干部對于教育培訓的具體需求,在精準把握黨員干部知識水平、能力素質的基礎上,推出多元、多樣,乃至個性化、定制型的課程設置、講授專題,確保黨員干部需有所供、求有所應、學有所得。又如,與上級、兄弟黨校(行政學院)保持互聯互通,盡可能做到師資共享、資源共用的同時,適時推出既富前瞻性,又切合本地黨員干部實際的新課程新專題,讓黨員干部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黨校(行政學院)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知識水平等,最終決定了黨校(行政學院)辦學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和持續力。打鐵必須自身硬。多途徑多方式提升教師的實力、功力,才能教育有方、培訓有力、治學有效。
“物之所在,道則在焉。”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強化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使黨校(行政學院)始終成為我們黨教育培訓黨員干部的主陣地、大熔爐,成為我們黨加強黨員干部黨性修養、黨性鍛煉的主渠道、大學校,使黨校(行政學院)教師始終成為我們黨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師隊伍、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論力量。同時著眼新時代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新要求新期盼,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實現教育培訓供需兩端更高水平的有機對接、無縫銜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新格局就能形成,就能實現黨校(行政學院)教育培訓黨員干部更高質量更有成效,充分展現黨校(行政學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傾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黨員干部隊伍的不變初心、恒久使命。
(本文作者 荊門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荊門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