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為進一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防汛抗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梳理城市在提升城市防汛抗災能力方面的做法,通過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打造“海綿”道路,運用智能技術完善應急預警系統,通過公眾參與提升城市抗災能力,強制實施水災保險以減少經濟損失,加強防汛基礎設施人文旅游開發。
關鍵詞:城市抗災海綿城市
前言
2020年,我國暴雨爆發力強,特大級記錄級別暴雨天數和流量多,支線河流洪水爆發快,長江流域重慶段全線告急,洪澇災害強度已接近2016 年。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所造成的洪澇災害始終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長期慢性重大災害之一。借鑒國際城市防汛抗災經驗,對提升我國城市防汛抗災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 國際經驗及借鑒
1.1 德國漢堡低洼地——滲渠系統
該系統是由各個因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組成的設施。這些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儲存和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 減輕排水管道的負擔。該系統代表了“徑流零增長”的排水系統設計新理念,使城市范圍內的水量平衡盡量接近城市化之前的降雨徑流狀況。洼地- 滲渠系統遵循水循環的自然原理,通過配套設施的建設盡量使得雨水下滲,減少城市化進程對于地表徑流的影響。
1.2 日本東京的自然地面
日本東京有一些小河流,雖然河道只有10米甚至更窄,但卻明顯被下挖加深,河底和兩側岸壁硬化,枯水期岸壁高度可達3~5米左右。這樣可在河道寬度有限的情況下,增加河道行洪能力,防止河道在接納過多排水后溢水倒灌。一條改造后的小河雖不起眼,但在連通沿河區域的雨水管道后,就可以成為帶動一個地區“毛細血管”的動脈。而市區周邊的主要河流則多保留了寬闊的淺灘,用于雨季泄洪和接納市內排出的洪水。近年來,東京轉變了過去單純“排澇泄洪”的思路,更多重視綠地、砂石地面對雨水的自然吸納作用。盡可能地保持城市中的自然地面,盡量減少城區中無謂的硬化面積,并將道路路面逐步更換為環保的透水瀝青,在源頭上避免雨水的匯聚,減少排水系統的壓力。
1.3 德國漢堡的風暴潮研究系統
漢堡是德國北部主要貿易和歐洲最大的內陸港口城市,距離易北河入海口110公里,人口180萬。歷史上每逢大風暴雨,海平面上漲,海水和河水倒灌入城,水災頻發。1962年經歷了特大洪水災害,總共有6萬人房屋被毀,死亡315人。被淹面積達12500公頃,約占漢堡總面積的六分之一。風暴過后,漢堡市在易北河北岸建立起了防洪基礎設施,包括78公里的堤壩、潮汐門和泵站以及6個防潮水和風暴的屏障[1]。2013年,漢堡遭遇30多年來最大洪水襲擊,水位一度高出海平面6.9米,城區多處被淹沒。2013年6月,漢堡及德國鄰國再次遭受洪災,造成總損失117億歐元,相較于2002 年,2013年易北流域降雨強度較低,引發的山洪較少,對道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造成的損害較小。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統計數字表明,2013年漢堡洪澇造成損失相比2002大幅度減少,這與政府所采取的關鍵措施,如增強防洪系統、關鍵基礎設施風險管理、高度暴露的地區實施建筑禁令和智能警報系統都有著極大關系。德國漢堡引用風暴潮研究系統進行分級風暴預警和應急疏散,最大可能預防洪水可能帶來的危害。漢堡風暴浪涌警報服務WADI可實時評估漢堡水位和天氣測量數據,提供準確的預測。民眾可通過免費的手機短信、廣播等接受來自WADI的預警信息。
2 政策建議
2.1 提升城市韌性,規劃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觸發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的反思, 綠色復蘇的聲音愈發強烈。公園、花園等自然綠色公共空間在建設韌性城市中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城市規劃應配合當地的自然環境與生態,并基于市民的需求,如,花園城市不是綠化面積越大越好,應打造大小適宜、地點便捷的綠化帶和公園。應統籌考慮城市規劃和自然要素互相影響的關系,制定全面、綜合、長遠的韌性城市規劃。在總體規劃、控制規劃及專項水域規劃階段應充分調研已有生態、空間格局。開展水生態、水環境、水污染、水安全立體系統的海綿城市規劃,建立多層次、立體的海綿城市水系統。此外,應結合城市發展目標及劃定功能分區性,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范圍及區域。劃定海綿城市空間布局城市空間中的山體、水體、排洪等基礎設施、綠地等成為城市重要組成。在規劃中充分結合現有地形考慮城市空間布局中各個體系如何合力構建,使各系統在構建海綿城市中發揮最大作用及效益。
2.2 建設洪澇智慧應急系統,提升流域管理水平
學習國際智慧預警技術,利用當前先進的衛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手段,實施技術保障,推行低影響開發,推廣生態治理技術的應用,建設現代化防汛排澇指揮系統、智能應急響應系統,提高運行調度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此外,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流域管理水平,實現流域水資源管理及防洪減災的信息化、現代化,積極提升水資源管理、防洪減災、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
2.3 完善防洪常態化管理,加強公眾參與提升城市抗災能力
加強領導,科學管理,在應急管理部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完善城市應對非常降雨的常態化管理和相關制度。借鑒國外經驗,完善城市防洪風險管理辦法,積極進行城市防洪減災的宣傳,樹立市民對水災的風險意識,了解暴雨預警等級,掌握防洪災自救技能和方法。在不可避免的城市內澇情況下,使人們能夠保持冷靜,并盡快采取有效的措施自救。
2.4 加快水災保險法制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防洪工程
在很多發達國家,洪水保險往往是防災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巨災保險在災難救助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做實資金保障,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重點領域,增加城市水利的資金投入。同時,積極爭取社會化融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城市水利工程建設,發揮投融資平臺在防洪工程建設中主體作用。
2.5 增加人文旅游元素,多元開發城市防洪基礎設施
可結合城市發展目標,試點開發具有人文旅游價值的重點城市和項目。基于城市空間中的山體、水體、綠地等自然景觀,結合城市歷史人文發展底蘊,綜合設計開發,在城市規劃中充分考慮結合現有元素的合力構建,讓排洪基礎設施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
結語
各級各部門的責任要明確細化、落實到人,做到思想不放松、防汛力量不減弱、防汛措施更加到位,確保城市安全度汛?;鶎狱h組織、黨員干部要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在防汛抗災一線創先爭優,堅決打好防汛抗災這場硬仗。
參考文獻:
[1] 石磊,樊瀞琳,柳思勉,張津悅.國外雨洪管理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J].環境保護,2019,(16).
[2] 韜略方正.抗洪視角下國外城市的應急管理[OL].https://3g.163.com/news/ article/FIQ74UR70519D828.html.
[3] 新華網.東京防洪排澇體系建設的啟示[OL].http://money.163.com/ 12/0728/06/87FT7LT400253B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