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化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可以協調新農村建設以及工業化發展。農機農藝融合可以有效提高農機化發展的內在質量,是現代農業生產以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農機農藝融合可以保障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進而推進農業實現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業生產;農機農藝融合;農田整治
在當前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的運用十分廣泛。為了促進生產力的迅速轉化,推動農機農業融合是必然選擇。在農業生產模式不斷轉為機械化、現代化生產模式的背景下,對農機農藝融合的需求更為迫切,也是推動我國農機科學化發展的當務之急。以定遠縣為例,當前該縣正在開展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從旋耕、種植、田間管里、收獲、秸稈處理、烘干等六方面全面推廣應用機械化作業。基于此,對農業生產中農機農藝的融合應用進行探究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
1 農機農藝融合的現實意義
在現代的農業生產中,農機和農藝是最為基本的內容。詳細來說, 農機要在農藝技術的相關要求下,設計并制造機械工具,促進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的提高,得到更高的生產效率,以此來確保經濟與生態方面的效益。而農藝是指農業生產中的選種、育種、栽培以及管理等。農機農藝融合就是促進農業生產中機械工具和農藝的適應和匹配,形成一個較為協調和高效的生產系統,進而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農機農藝融合可以說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國務院指出應該加大力度推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促進裝備產業改進和升級,所以國內的農業機械化以及裝備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有不足,比如機械的創新不足、裝備供給不足、農機農藝融合不足等等。
2 農機農藝的關系簡述
“農業機械”是指農業生產中為實現農藝技術要求而設計制造的技術裝備,從廣義角度,還包括相應農機具管理、運用技術。“農藝”是農業生產活動中農作物種植制度及相關技術措施的總稱。農藝環節包括作物育種、栽培、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灌溉等過程及其相應的技術操作。“農機農藝融合”是指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的性能和農藝要求相互適應,構成高效協調的機械作物生產系統,使其能在最小的投入下得到最高的產出。
對于農機來說,主要指用于農業生產的機械器具及對應的應用方法; 對于農藝來說,主要指農業生產工藝及對應的操作技術[2]。現階段,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加速,農業生產對于農機的引入更加依賴。此時,為了強化農業生產效果與科學性,需要推動農機與農藝的有機融合。總體來說,需要在進行農機的開發、應用中考量農藝的內容;在落實農藝時注意與農機的應用相配合。
3 農機農藝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3.1 農民對于農機農藝融合的認知不到位
受傳統農業耕作習慣影響,人們對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加上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農村中的年輕人大部分不愿意繼續進行耕種的生活,留下的基本是年紀比較大的老年人,由于年齡和思想的限制, 他們的耕種觀念較為傳統和落后,不能很好的接受先進技術和先進理念, 對于農機農藝融合的認知也不夠到位。在農村,大部分的農業生產依然是粗放經營,對機械播種、施肥、收獲等認識還停留在比較膚淺水平。
3.2 農藝技術與農機化技術融合度低
現有的種植、收獲技術模式是在傳統的人工作業基礎上發展和沿襲下來的,有些不適合機械化作業。一些作物品種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適應農機作業的要求,種養標準化程度偏低等,許多農藝措施尚不能通過機械化手段加以實現,農機作業的潛力和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農藝規范化標準化相對滯后,已經不能適應機械化時代的要求。
3.3 部門之間相互協調不夠
農業推廣、土地以及水利等相關部門互相獨立,各自為政,并在規劃上存在著交叉和矛盾,阻礙了農業生產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無法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和統籌。目前購買農機的補貼所采取措施比較單一,不利于生產工具的升級。農民在購買農機后只能獲得定額補貼,不管質量好壞和功能高低,補貼的金額都是一樣的,并且對補貼對象也有一定的限制, 無法促進生產企業有進一步的創新,降低了研發人員的工作熱情,對于農機農藝融合來說反而起到了消極作用。
4 農機農藝的融合發展途徑
4.1 加強農機農藝技術的合作研發
我國農業生產要實現農機與農藝的融合發展,必須要以相應的技術作為依托,因此,為保證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應當鼓勵農機研發企業與農藝研究機構緊密合作,共同開發有利于農機農藝融合的新技術與新機械。也可通過合作的形式建立起農機農藝研發人員之間的溝通渠道,使農機產品的開發過程能夠有效結合先進農藝技術特點,農藝技術的改進與發展, 也能充分考慮農機化作業的可行性。
4.2 制定科學的農機農藝融合計劃,協調農機農藝
建議設置專門的部門對農機農藝相關單位進行協調和統一,促使各個單位加強合作,相互支持,落實有效的對接工作。比如一個縣,由縣領導擔任組長,應建立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組成農機農藝融合小組定期聯系、溝通和會商制度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共同做好技術研究、技術配套和技術指導工作。
4.3 創新農機農藝融合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農機農藝共同研究、協作攻關的長效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農藝標準和農機作業規范。二是完善農機、種子、土肥、栽培、植保等推廣服務機構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組織引導農民統一作物品種、播期、行距、施肥和植保,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三是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整合農機農藝資源,樹立大農業觀念,建立協作推進機制,加強生產中的技術交流,共同做好農機農藝融合的宣傳和技術指導工作。四是改進和創新經營機制,引導并支持農民建立專業合作社,鼓勵其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有償性土地流轉,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此外,要創新科研及成果推廣機制,積極轉變以往的農機、農藝相關技術分離的科研、推廣模式,應在行業科研項目中適當加入農機農藝相結合的課題,在農業生產技術人才隊伍中增大農機化技術人員比重,以便各學科科研人員良好協作[3]。
4.4 加強宣傳培訓
在農機推廣過程中,宣傳培訓工作意義重大,要想為農戶傳遞技術信息,就需要選擇最為適宜的傳播方式。首先,對現場會、培訓班以及網絡媒體進行充分利用,通過不斷宣傳,幫助農民認識到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性。其次,通過科技下鄉、印發資料以及現場示范的形式進行宣傳培訓, 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為農機農藝融合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最后,還需學習推銷策略,通過走村串戶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為農民答疑解惑。
4.5 建設示范基地
示范是農機農技推廣部門推廣應用新的技術新機具的重要手段之一。示范推廣農機農藝融合技術、促使其得到普及性應用的基礎內容,為了取得更好宣傳推廣效果,可以建立起示范基地,促使農業生產參與者更加直觀的看到農機農藝融合應用的過程與實際效果,提升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吸引力。以水稻追肥施藥為例進行說明,當前很多地面追肥機械在進行田間作業時,由于底盤較低,因此極容易對水稻冠層造成損傷,且車輪碾壓對部分水稻根部和土壤有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意義重大,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今后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機制、加強宣傳培訓、進行示范試驗,實現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朱政旭.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深度融合探討[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