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錚
鼓吹樂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樂種,“它以靈活、輕巧的形式,富有表情的動人音色和氣勢磅礴的音響,上聞于宮廷豪門,下傳于民問里巷。繁音急管,震天動地,聲音抑揚,精妙瑰瑋。鼓吹樂的產生,標志著我國古代器樂音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①
鼓吹樂興盛于秦漢之際,《漢書·敘傳》載:“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樓煩,致馬牛羊數千群。值漢初定,與民無禁,當孝惠、高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放旗鼓吹,年百余歲,以壽終,故北方多以‘壹’為字者。”②學界對于鼓吹的淵源問題,至今尚無定論。但是,有不少學者依據上述史料,認為班壹是鼓吹樂的創始者。
據《宋史》卷140載:“鼓吹者,軍樂也。昔黃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凱歌,以建威武、揚德風、厲士諷敵。其曲有《靈夔競》、《雕鶚爭》、《石墜崖》、《壯士怒》之名,周官所謂‘師有功則凱歌’者也。漢有《朱鷺》等十八曲,短簫鐃歌序戰伐之事,黃門鼓吹為宴享所用,又有騎吹二曲。說者謂列于殿庭者為鼓吹,從行者為騎吹。魏、晉而下,莫不沿尚,始有鼓吹之名。江左太常有鼓吹之樂,梁用十二曲,陳二十四曲,后周亦十五曲。”③晉崔豹《古今注》:“橫吹,胡樂也。博望侯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進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后漢以給邊將軍,和帝時萬人將軍得用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俱存,見世用《黃鵠》、《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陽》、《望行人》十曲。”④鼓吹樂分為鼓吹部類與橫吹部類。鼓吹部類有:黃門鼓吹、羽葆鼓吹、騎吹、短簫鐃歌等表現形式。
黃門鼓吹用于乘輿儀仗。《西京雜記》曰:“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太仆執轡,大將軍陪乘,名為大駕。司馬車駕四中道,辟惡車駕四中道,記道車駕四中道,靖室車駕四中道,象車鼓吹十三人中道,司徒列從如太尉王公騎[令史持戟吏]……黃門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駕四。”⑤《樂府詩集》鼓吹曲辭題解引《西京雜記》:“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后部鼓吹。”⑥黃門鼓吹亦可用于天子燕饗群臣。《后漢書·禮儀志中》曰:“漢樂四品:……三曰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詩》所謂‘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者也。”⑦《樂府詩集》卷一三燕射歌辭序:“《隋書·樂志》曰:漢明帝時,樂有四品。……三曰黃門鼓吹,天子宴群臣之所用。”⑧
羽葆鼓吹用于朝廷重臣或功勛之臣。“羽葆鼓”的記載最早見于《隋書》:“其大駕鼓吹,并朱漆畫。大駕鼓吹、小鼓加金鐲、羽葆鼓、鐃鼓、節鼓,皆五采重蓋,其羽葆鼓,仍飾以羽葆。”⑨《文選·齊竟陵文宣王行狀》:“給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賁班劍百人。”李善注云:“《漢書韓延壽》:‘給羽葆鼓車歌車’張晏曰:‘羽,葆幢也’。服虔曰:‘知今鼓吹歌車也。’……翰曰:‘以鳥毛為幢幡者謂之羽葆也。’”⑩羽葆鼓是以“鳥毛為幢幡”裝飾的鼓。騎吹在馬上演奏,主要用樂場合為儀式、出行。《宋書·樂志》載:“又《建初錄》云,《務成》、《黃爵》、《玄云》、《遠期》,皆騎吹曲,非鼓吹曲。此則列于殿庭者為鼓吹,今之從行鼓吹為騎吹,二曲異也。”?《欽定續通典》卷九十載:“鼓吹樂,本軍樂也。說者謂列于殿廷者為鼓吹,從行者為騎吹。魏晉而下莫不沿,尚始有鼓吹之名。”?
短簫鐃歌是由鐃、簫、笳、鼓在馬上演奏的軍樂,有時兼有歌唱。《宋書·樂志》載:“鐃,如鈴而無舌,有柄,執而鳴之”。《周禮》,“以金鐃止鼓”。漢《鼓吹曲》“曰鐃哥(歌)。”?蔡邕《禮樂志》曰:漢樂四品,其四曰短簫鐃歌,軍樂也。”?
橫吹,胡樂也,主要的演奏樂器為鼓與角。晉崔豹《古今注》:“橫吹,胡樂也。博望侯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進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后漢以給邊將軍,和帝時萬人將軍得用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俱存,見世用《黃鵠》、《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陽》、《望行人》十曲。”?依《古今注》記載,橫吹由西域傳入,后成為軍樂。
北魏天興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技……”?鼓吹署是國家職掌鼓吹樂的機構。
北魏鼓吹樂依漢晉傳統仍用于五禮,也被帝王賞賜給功勛貴族。《魏書》中記載,獲得鼓吹賞賜的功臣中,大多是戰功彪炳的將領。太宗拓跋嗣朝的長孫翰,屢建功勛,“後爲都督北部諸軍事、平北將軍、真定侯,給殿中細拾隊,加旌旗鼓吹。”?孝莊帝朝的權臣爾朱榮“以柱國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為天柱大將軍,加前后部羽寶、鼓吹。”?北魏的宮廷音樂中,鼓吹樂的地位十分重要。史籍中多次記載了北魏君臣對建立鼓吹樂的爭論和探討。《魏書·樂志》記載:“其年冬,芳又上言:“臣聞樂者,感物移風,諷氓變俗,先王所以教化黎元,湯武所以改章功德。晉氏失政,中原紛蕩。劉石以一時奸雄,跋扈魏趙;苻姚以部帥強豪,趦趄關輔。于是禮壞樂隳,廢而莫理。大魏應期啓運,奄有萬方,雖日不暇給,常以禮樂為先。古樂虧闕,詢求靡所,故頃年以來,創造非一考之經史,每乖典制。遂使鏗鏘之禮,未備于郊廟;鼓舞之式,尚闕于庭陛。臣忝官宗伯,禮樂是司,所以仰慚俯愧,不遑寧處者矣。自獻春被旨,賜令博采經傳,更制金石,并教文武二舞及登歌、鼓吹諸曲。今始校就,謹依前敕,延集公卿并一時儒彥討論終始,莫之能異。謹以申聞,請與舊者參呈。若臣等所營形合古制,擊拊會節,元日大饗,則須陳列。既歲聿云暮,三朝無遠,請共本曹尚書及郎中部率呈試。如蒙允許,賜垂敕判。”詔曰:“舞可用新,余且仍舊。”鼓吹雜曲遂寢焉。?劉芳提出漢魏以來的鼓吹曲,不能滿足當朝的需要,需要制定新曲。經過君臣多次的討論,最終舞曲用新曲,鼓吹仍沿用漢魏舊曲。
鼓吹樂主要由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組成,吹奏樂器有排簫、笙、笳、塤、角等,打擊樂器有鼓、饒等。胡漢交融的樂器配置是民族交融的見證,也是鼓吹樂得以繁榮發展的動因。鼓吹樂用于出行儀式、葬禮、燕饗、軍樂等場合。
山西大同雁北師院排簫俑
山西大同雁北師院吹管俑
河南洛陽元邵擊鼓俑
兇禮,五禮之一,包括與兇喪有關的一系列禮節。鼓吹樂與兇禮結合,用在葬禮儀式中。《魏書》載:“章武王元融,孝明帝時任車騎將軍,死于戰陣之中……加前后部鼓吹。”?鼓吹樂從漢魏以來一直被作為軍樂,是軍禮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書禮志》載:案鼓吹之制,蓋古之軍聲,獻捷之樂,不常見也,有重位茂勛,乃得備作。”?《唐會要》卷三十三·凱樂條載:“太和三年八月,太常禮院奏:謹按凱樂,鼓吹之歌曲也。周官大司樂,王師大獻,則奏凱樂。注云:獻功之樂也。又司馬之職,師有功則凱樂,獻于社。注云:兵樂曰凱?”凱樂即軍樂,為獻功之樂。
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是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填補了漢唐考古壁畫沒有北魏時期定型材料的空缺,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根據考古研究,大同沙嶺壁畫墓是太武帝拓跋燾太延年間所建,墓主人為鮮卑貴族。墓室壁畫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頂、側部,保存基本完整,總面積約24平方米。北壁墓室壁畫《出行圖》場面宏大,內容豐富,其中鼓吹儀式壁畫,使用立式吹角6件,建鼓1件。成為研究拓跋鮮卑鼓吹樂在出行儀式應用的珍貴資料。
北壁壁畫局部(鼓吹儀仗)
北魏鼓吹樂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樂器是鼓和角,此外還有胡笳、橫笛、簫、排簫、鐃等樂器。北魏鼓吹樂在云岡石窟和北魏墓葬遺存中,多為出行儀仗、宴飲鼓吹、葬禮鼓吹的形式,印證了北魏時期鼓吹樂的應用場合基本沿襲了漢晉以來的傳統,但北魏的鹵簿鼓吹在規模上,比晉朝要小。
云岡石窟第六窟 橫笛
云岡石窟第六窟 排簫
云岡石窟第38窟 笙
云岡石窟第六窟南壁 塤
云岡石窟第十二窟 胡笳
云岡石窟第六窟 簫
拓跋鮮卑鼓吹樂與五禮相輔相成,五禮為鼓吹樂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鼓吹樂為五禮的體現,提供了模式化、等級化的表現形態,二者在發展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熔鑄了璀璨的中華禮樂文明。學者項陽對鼓吹樂的影響與價值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就鼓吹樂說來,幾乎所有的音樂史書中都是在秦漢之時的介紹,其后則很少說到其演化關系。然而這鼓吹樂卻從當時的軍樂慢慢發展,在隋唐時代成為國家太常寺中設置的一個專門樂署所管轄的音樂品種,再后來成為全國性的、不僅僅是在軍旅中使用的音樂形態……鼓吹樂在此時(引者按:明末清初)已經成為文官、僧侶、士庶皆用的全國性的大音樂種類。至于其后在民間有著不同稱謂的‘吹打樂’、‘鑼鼓樂’、‘笙管樂’,甚至‘絲竹樂’中的許多樂曲,都應該視為鼓吹樂的演化,要不然這諸多所謂樂種之中同名同曲、同曲變異的現象就很難解釋清楚。……其實,目前所謂十番鑼鼓、十番鼓、蘇南吹打、晉中笙管以及多種以地方命名的吹打樂、鼓吹樂都應該是鼓吹樂大樂種之下的變異形態,或稱是鼓吹樂在各地稱謂的變異而已。”?■
彭陽新集北魏墓 直角
西魏候義墓 彎角
洛陽北魏元邵墓 扁圓形腰鼓
注釋:
① 《漢代鼓吹樂的起源及其類型》鄭祖襄《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3年4期 57頁
② 《漢書》漢 班固 校注 唐 顏師古 中華書局2016年 4197頁
③《宋史》卷140脫脫等撰 中華書局 1985年 3301頁
④ 《古今注》〔晉〕崔豹〔后唐〕馬縞〔后唐〕蘇鶚撰 商務印書館 1956 年 12 頁
⑤ 《西京雜記校注 卷四》葛洪 周天游校注 中華書局 2020年
⑥ 《樂府詩集》郭茂倩 卷一六鼓吹曲辭題解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 583頁
⑦《后漢書 禮儀志》
⑧《隋書》魏徵等 中華書局1973 年 381頁
⑨《隋書》魏徵等 中華書局1973 年 382 頁
⑩ 《文選》蕭統 撰 李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580 頁
?《宋書》沈約 中華書局 1974年 559頁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書》沈約 中華書局 1974年 554頁
?《樂府詩集》郭茂倩 中華書局1979年 223頁
? 《古今注》〔晉〕崔豹〔后唐〕馬縞〔后唐〕蘇鶚撰 商務印書館 1956 年 12 頁
?《魏書·樂志》卷109中華書局1974年版2828頁
?《魏書·傳》卷26 中華書局 1974年版653頁
?《魏書·傳》卷10中華書局 1974年版263頁
?《魏書樂志》魏收 中華書局 1974年2828頁
?《魏書》魏收 中華書局 1974年514頁
?《魏書樂志》魏收 中華書局 1974年2829頁
?《唐會要》王溥 中華書局 1955年 607頁
? 《音樂史學與民族音樂學論域的交叉》項陽《項陽音樂學術論文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年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