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斌(成都)
畫家鄺明惠
鄺明惠,1971年1月生于湖南永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專家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研究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四川天府文化領軍人才、研究生導師、巴蜀畫派第一批影響力代表人物、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職于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曾擔任十三屆全國美術展覽評委、第二十二屆全國版畫展評委、第二十四屆全國版畫展評委、第七屆中國·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評委。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神州版畫博物館、江蘇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四川美術館、貴州美術館、安徽省文聯、西藏自治區文聯、金陵美術館、深圳畫院、成都畫院等美術館和機構收藏。
2021年6月,鄺明惠新創作的40多幅國畫作品,參加在哈爾濱紅場美術館主辦的“墨韻八方——共建一帶一路文化和諧融合國際藝術名家巡展”。這次巡展是由黑龍江省美協、廣東省美協、遼寧省美協、四川省美協、吉林省美協聯合主辦,是繼在廣州文聯藝術館、遼寧美術館巡展后的第三站。鄺明惠展出的國畫作品以水墨塑造光影,將人物放在濃濃的、動人心魄的時光中,給人以一種懷舊的情緒和一種時光留不住的哀傷和唯美。他將油畫、版畫、國畫溶冶于一爐,采百家之長,積百科學養,比較中西哲學審美意趣,探索中國繪畫的境界之“道”,其畫作彰顯出深厚的人文思想、獨特的審美視覺和精煉獨創的藝術語言,在國內畫壇吹拂一股強勁的清新“惠”風,鄺明惠不愧是當代青年美術家中的佼佼者。
萬源保衛戰 油畫 150cm×400cm 2014年 鄺明惠 劉學倫
鄺明惠出生于湖南永興縣,目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委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府文化領軍人才。他曾擔任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第二十屆全國版畫展評委、第二十四屆全國版畫展評委、第七屆中國·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評委等,是在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方面都有建樹的藝術家。
鄺明惠從軍入伍來到四川,之后調入原成都軍區政治部,有幸在美術創作上結識了不少美術界前輩畫家和老師,李煥民、阿鴿、蔣宜勛等版畫名家,讓他獲益匪淺。他在得天獨厚的軍營生活中取材,在木板這塊方寸舞臺上盡情地展現了自由奔放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他在繪畫探索中日臻化境,佳作頻出,例如版畫成名代表作有2003年參展“全國十屆美展”的《金色年華》,榮獲了優秀獎;2004年參展“第十六屆全國版畫展”的《童年的陽光》,榮獲銅獎;2009年參展“第二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的《夜未央》獲獎;他創作的版畫接連參展全國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二十屆版畫展;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軍美術展上,屢有作品獲獎;他的數件獲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江蘇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四川美術館等專業機構收藏。他的套色版畫作品在全國獨樹一幟,開創性地將油畫的色彩關系引入到絕版套色版畫中,用最具民族特色的方口刀為主要刻畫工具,使自己的版畫色彩鮮亮而明快,刀痕樸拙而流暢。強烈的個性特征和藝術風格,充分展現出他的創作能力以及藝術才華。
鄺明惠在《戰旗報》工作期間,也創作了不少油畫佳作。在央視的《軍事紀錄》欄目里《八月桂花遍地開》紀錄片中,曾介紹了他與劉學倫合作的油畫作品《萬源保衛戰》,這幅作品入選“四川省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歷史題材繪畫,反映重大事件,為時代立傳,難度可想而知。作品以象征性、敘述性圍繞事件反復交織,互相穿插,在對話與融合中形成巨大的歷史和聲,由此導引出畫面的主題性旋律。畫面上兩軍兵械相接,戰士和敵人混戰成一片。大刀、長矛在陽光下閃著銀光,廝殺中分不清是槍纓、刀布,還是鮮血。這場保衛戰歷時2個多月,紅軍殲敵6萬多人,俘敵2萬多人,粉碎國民黨軍隊140多個團26萬余人的圍攻,在紅四方面軍戰史上是最輝煌的勝利。他創作的另一幅油畫《集結》,入圍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展,是反映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一幅作品。作為藝術家和親歷者,對這個重大事件的刻畫與表現,他毫不回避自己的使命。畫面截取的是眾多官兵集結展開“黃金生命”大救援的出征前場景。官兵有正面、側面、背影、側影等各異造型,或戴“紅十字”袖章,或背肩扛式消毒噴霧機,或穿防化服裝,或牽搜救犬,是緊急、肅穆、堅定、力量的大集結。作品顯示了鄺明惠對色彩造詣的獨樹一幟:畫面筆觸的疊加,使不同的色彩組合后生成另一種顏色,暖色調為主的色塊間疏密有致,這樣的迂回呈現比之平鋪直敘的調色更加婉約,形式感更強烈,畫面厚重而有肌理感。可以看出,鄺明惠善于用色的構成去延伸畫面的內涵,這是繪畫上一種非常難得的敘述方式別具一格。創作這幅畫,來自于他對官兵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積累,這些細節的表現并非閉門造車可得,而是需要通過大量的面對軍營生活的寫生、融入生活的激情和沉淀、經過體悟之后去表現。這幅畫看似對官兵的肖像塑造不多,而對官兵的體形、著裝、道具、背景的筆觸滿密,有種不為人輕易覺察的精心設計,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是經過藝術家的取舍后最大限度地留存在畫面上去表現主旨的,如同園丁打理花園的草木,清新脫俗,意趣天成而絕無雜亂枯敗之感。這種表現手法,得益于鄺明惠具有某種獨立的審美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個性特征。版畫區別于其它畫種不止是它的復數性,還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極強的畫面把握水準,更重要的是版畫要求藝術家必須具備智慧傳達的技巧。所以,一幅好的版畫作品,不管是表現理性或感性,或現實或理想,或美好或丑陋,都是畫家的心路歷程,都是藝術家精神世界的自由抒發,他要用心靈締造世界,用感知構筑空間。鄺明惠反映軍營生活的系列版畫,如《獵》《守望》《金色年華》《金色陽光》等作品,描繪的是當代軍人的生活場景,透露出他們的情緒和情感。這些作品將現實主義的審美理念以其唯美的形式表達出來,既有深厚的人文觀照,又有極為純粹的視覺美感。當代軍人的形體整體感、軍裝色彩的和諧感,以及線條的序列感,使鄺明惠的絕版版畫具有可觀細賞的韻味。他的畫路寬闊,陰雕陽刻,單刃刀、方口刀兼能。版畫作品中顯示出的冷靜感和秩序感,是其藝術的理性顯示,也是畫家審美理性和藝術哲思的體現。從其作品《守望》和《獵》中對當代軍人形象的處理與線條的運用方式,我們可以窺見畫家在造型理念與線條雕刻方面的匠心,從《融雪》《金色年華》等作品的套色運用,可以看到畫家在用色方面的大膽探索,塑造出當代軍人的堅毅、剛強的氣質和高大、偉岸的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刻畫,單純而神秘,大到整體布局和經營形象的位置,具體到服裝衣紋疏密與褶皺的開合,天空、樹木、山巒等物象的安排序列,都嚴謹而精致,整體畫面展現出肅穆、凝重之感。
中國美學思想追逐與崇尚以形寫神、不似之似、情景交融、審美境界。鄺明惠作為一位對社會有責任感的藝術家,他認為作品應該不斷地引導觀者進入高雅藝術的殿堂。能夠打動人的、看了使人過目不忘為之震撼的國畫作品,一定被賦予了來自于自己的真情感受。只有經歷過感受過,才能創作出打動觀者的美術作品,讓觀者沉醉其中,流連忘返,他把這作為創作國畫的動力和目標。鄺明惠創作從油畫、版畫,然后到國畫的“跨界”,沒有落入僵化的藝術俗套,而是觸類旁通,博采眾長,走中西結合之路;西為中用,洋腔中唱,揚長避短。他創作的水墨人物畫,有對本土文化的新思考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回歸,將素描、光影等語言形式,融入到自己創作的水墨人物畫中。他畫的水墨人物畫,墨之果斷,用筆凝練,傳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對營造意境的把握恰到好處。水墨畫通過筆墨的表現,在畫面中營造“內美”的潛質,從而在剛柔并濟和兼容中表現筆墨的力量。畫里有學問,畫里有情懷,畫里有境界,是他的水墨人物畫的主要特征。2019年10月由長城藝術出版社出版的“一帶一路國際藝術名家巡展”之《墨韻八方——鄺明惠作品集》,收集了40多幅水墨畫,其中描繪當代女性和物象的多達30多幅,造型嚴謹,技法精道,意境雅致,充滿詩意;這批作品注重筆墨結構和趣味,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筆墨的運用有新意,帶有顯著的探索性,為現代女性的水墨人物畫增添了一種新的樣式。他描繪的場景是為了抒情,抒情是為了渲染、烘托當代女性追求自由及真率、活潑的性格,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信仰,讓欣賞者對鄺明惠塑造的當代女性的理解有更高的提升。《茶新春暮》《書卷多情似故人》等作品,散發著溫厚婉約文人氣質和樸實清新的時代氣息,將保留的文人畫傳統與古雅的詩意相結合,創造出秀雅沉酣、清逸婉約的藝術風格,恰似令人吟誦朗朗的唐詩絕句,布局疏朗,意蘊深遂,筆簡而味長,極具表現力的筆墨功夫,讓這些當代女性意趣斐然,各盡其妙。這本作品集,我尤其喜愛《椅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水墨人物畫:典雅的中式布局,屏風上的唐裝仕女、插屏上的江南水鄉、花窗外朦朧月色下的芭蕉葉,從窗戶外灑落的月光,灑向書案,灑向心靈,月色里沉入夢境中的女孩,溫馨而圣潔。整幅畫未說江南,處處是江南,“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澄懷觀道”,本是指禪的境界。能關注生活,感受生活,表現生活,之后在藝術作品中升華,是每位成功藝術家的永久命題。從《墨韻八方——鄺明惠作品集》中,我們品讀領略了鄺明惠對中國畫藝術創作的思考和實踐的心路歷程。鄺明惠正值創作盛年,相信他在以后的創作實踐中,定能澄懷“明”道,在國內畫壇“惠”風煦煦,不斷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
靜靜的邊境線 版畫 78cm×110cm 鄺明惠
集結 油畫 150cm×150cm 2008年 鄺明惠
金色陽光 絕版版畫 51cm×82cm 2002年 鄺明惠
金色年華 絕版版畫 60cm×80cm 鄺明惠
茶新春暮 國畫 68cmx45cm 2017年 鄺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