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彬
(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廈門分院 福建廈門 361000)
城郊地區是位于城鎮開發邊界邊緣,具有城鎮和村莊雙重空間屬性特征的區域。但從實際來看,“重城鎮、輕村莊”現象是當前城郊地區的現實寫照:規劃建設和管控以城鎮為主導,而對其大多數村莊,也僅僅聚焦于村莊建設空間內,忽視了占比更大的農業和生態空間。同時,各個村莊只關注自身發展,缺乏有效上位指導和整體統籌,造成了城鄉發展脫節、村莊盲目發展和大項目難落地等局面,城鄉發展極不均衡[1-2]。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城郊地區的村莊逐漸成為眾多利益主體關注的重點,開始面臨更深層次的發展機遇和利益推動。此外,受益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城郊地區村莊的地位和角色正在反轉。因此,如何調整“重城鎮、輕村莊”的既有發展模式,尋找城郊地區村莊的發展新路徑,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本文將從深入分析城郊地區的發展困境與矛盾出發,試圖探索一種統籌型的城郊地區村莊規劃編制方法,基于全域、全要素的規劃新思維,從鎮域統籌和村域實施兩個角度進行規劃編制創新,為實現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提供創新的規劃思路。
源于長期的社會分工不同,城鎮和村莊慢慢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利益主體,各自掌握的資源類型和總量各有側重。而在城郊地區,由于發展時序和政策傾斜因素,往往以城鎮為發展重心,并在規劃建設中優先保障城鎮功能,而村莊長期處于被動發展的局面[3]。
因此,受限于村莊為城鎮發展讓步的現有格局,城郊地區村莊自身的資源特點往往易被忽視,缺乏總體統籌和資源分配,導致優質資源未受重視、城鄉發展逐步脫節,利益格局分配失衡尤為明顯,村莊活力進一步缺失。
城郊地區的村莊建設起點較高,擁有交通便捷、與城鎮聯系緊密等優勢。隨著城鎮發展成本向城郊村莊的進一步轉移,城郊地區的村莊迎來了巨大發展契機。受城鎮吸力和村莊自身推力的雙重影響,大多數城郊地區村莊的發展策略是融入城鎮空間、服務城鎮經濟,定位上是為城鎮提供居住、土地、勞動力和景觀資源等保障要素的重要支撐[4]。
從規劃實施來看,只有一部分城郊地區的村莊憑借機遇和優勢,與城鎮服務功能有機結合,成功轉型為城鎮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人居生活和產業結構的大變革。而大部分位于城郊地區的村莊,由于對自身定位和價值的模糊認知,生搬硬套成功經驗,強行與城鎮功能相聯系,陷入了各村規劃建設方向趨同的盲目發展局面,進退兩難。
通過回顧廈門市已編制的城郊地區村莊規劃,普遍存在上位鎮級層面的規劃缺失等現象,“就村論村”情況突出。廈門市2015年編制了《廈門市全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整合了各類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并形成了規劃一張圖進行規劃管控。從“一張藍圖”對城郊地區村莊的長期管理和實踐來看,重點強調了戰略性的空間布局和剛性的控制線,重心依然放在城鎮空間內,對指導城郊地區的具體村莊建設和特色塑造并未起到積極作用,缺乏針對性和統籌性。
此外,從村莊規劃編制方法來看,主要以《福建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導則(試行)2006版》為依據,更側重于村莊居民的建設空間,忽略了村莊的生態和農業空間,村莊特色稟賦無法得到充分展現,發展動力缺失,也與當前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相違背[5]。
五顯鎮位于廈門市島外同安城區邊緣,是福建省省級現代蔬菜基地和廈門市現代業重點鎮之一。全鎮共有15個行政村,其中4個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內、11個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外,是廈門市城郊地區的典型代表之一,如圖1所示。

圖1 五顯鎮村鎮開發邊界及村莊分布
本文提出的統籌型村莊規劃編制思路,與傳統村莊規劃不同,更加關注全域和全要素視角。以五顯鎮鎮域行政邊界為研究區域,分別從鎮村統籌和村域實施兩個層面進行規劃編制創新。鎮村統籌基于全鎮15個村莊的全域視角,提出鎮級定位和功能主題,為村域的發展提供宏、中觀領域的解決思路,并以涵蓋所有行政村的功能協同單元為骨架,探討村莊發展機制;村域實施涵蓋居民點、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等全要素內容,重點落實村莊建設訴求,細化鎮級定位和功能主題,詳細指導微觀領域的設施布局,并梳理形成管控建設的村莊管控圖則[6]。兩個層面互為補充、各有側重,有效解決了傳統村莊規劃彈性和針對性不足的問題。
2.3.1 明確發展主題,謀劃全域產業體系
對接廈門都市農業發展戰略,按照“鄉村旅游發展大框架”中提出五顯鎮與鄰近的蓮花鎮、汀溪鎮、同安灣和竹壩華僑農場共同打造“三鎮一灣一農場”鄉村旅游格局的要求,在綜合分析周邊鄉鎮定位特色的基礎上,針對五顯鎮的特色資源,明確了“鄉趣五顯”的發展主題。未來,“鄉趣五顯”將與周邊鄉鎮的“山水蓮花”和“樂活汀溪”等主題實現旅游聯動,共同組成鄉村旅游的特色“三鎮”,融入同安區鄉村旅游大格局中。
在全域鄉村旅體系方面,構建“四趣、一環”,形成4個鄉趣主題,彰顯“鄉趣五顯”魅力。在產業發展體系方面,構建“蔬菜、種苗和水果” 三大全農業產業鏈,以分組團協作+專業村帶動的模式,統籌全鎮農業發展。
2.3.2 重塑空間格局,引導鎮村協同發展
精準地提出鎮域層面功能主題和產業戰略,是指導村域實施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空間格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更是保障各村長久發展的重要支撐。
因此,在明確“鄉趣五顯”的鎮級定位的基礎上,重點圍繞空間特征重塑和產業板塊優化兩個方面,進一步細化“雙中心、四板塊、大環線”空間發展格局(圖2),形成城市服務、現代農旅和田園文旅三大產業板塊,打造成為廈門城郊地區的鄉村振興示范鎮。雙中心包括旅游服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四板塊為風情旅游板塊、現代農旅板塊、田園文旅板塊、城市服務板塊;綜合活力大環線為依托主要道路串聯四大板塊,打造綜合活力環,塑造主題風情段落。

圖2 鎮域空間發展格局
2.3.3 劃定協同單元,明確全域村莊分工
全鎮一盤棋,打破各村行政邊界限制,根據類型相近、發展聯動的原則,劃定4個功能協同單元(圖3),創新性地明確其中的產業協作村和專業村,以“分組團協作+專業村帶動”模式,梳理主次關系,統籌各村優質資源,以點帶面,帶動發展。

圖3 協同單元分布
在4個協同單元的基礎上,結合《福建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南(試行)2019版》提出的“集聚提升中心型、轉型融合城郊型、保護開發特色型、搬遷撤并衰退型和待定類型”五大村莊類型,針對15個村的自身特點,細化和明確主導特色方向,尋找各村發展動力。
對相近類型的村莊,重點從分工合作的角度,圍繞農業或生態的資源特點,進行差異化打造;對不同類型的村莊,主要考慮功能互補,從一、二、三產業鏈延伸的角度進行深化,形成聯動。譬如,鄰近的兩個村莊分別為轉型融合城郊型和保護開發特色型,前者擁有較多城鎮建設空間,但村莊特色較少,可進一步與城鎮功能相融,提供酒店、餐飲、醫療和教育等城鎮化配套;后者村莊風貌完整,可借力前者,吸引周邊游客,提供優質景觀資源。兩者在發揮不同優質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發展合力[7]。
2.4.1 制定村域策略,帶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二十個字”的總要求,分別從經濟基礎、環境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民生目標5個方面,同時提到編制實用性規劃的要求。因此,從多元綜合的角度分析村莊、避免過去對村莊的簡單認識,是促使村莊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村域實踐層面的設想中,也基于這五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深化和提升。經濟基礎方面,強調產業協同,以功能協同單元為骨架,劃分出不同合力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尋求發展動力;環境基礎方面,提出全鎮統一的特色風貌建設引導,切實保障各村面貌的和諧統一;文化基礎方面,重點對各村重要鄉土文化和風俗進行歸類和保留,加強城郊地區村民的社會歸屬感;社會基礎方面,明確近期建設項目和建設時序,保障各村有序發展;民生目標方面,制定有彈性、多元化的經營方案,通過空間手段,落實村民需求,實現富裕目標。
2.4.2 強化國土管控,明確管控邊界
結合國土空間規劃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本次編制也探索出一定的創新內容。傳導上位規劃,明確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建設空間和其他四類管控要素(圖4),并在村域層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村莊建設邊界,實行剛性控制。除3條剛性控制線外,一般農業空間和一般生態空間在遵循相應管制條件下,可以進行適度產業開發和利用,體現規劃管控方面的剛彈結合。

圖4 國土管控要素
此外,在依照省指南提出的預留5%村莊建設用地作為留白指標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各村行政界線限制,在功能協同單元內,對各村留白用地進行統籌分配,保障帶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大型產業項目的空間落位。
2.4.3 創新編制圖則,服務規劃管理
由于村莊規劃使用主體主要為村民和行政部門,其成果應更強調可操作性,對建設重點做出更細致的安排。以《同安區五顯鎮上厝村村莊建設規劃(2019-2035)》為例,通過借鑒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圖則管控思路,探索村莊規劃的管理實施路徑,即在各村莊規劃編制的成果基礎上,增加村莊居民點規劃管控圖則內容(圖5),明確村莊建設、公共與公用設施、歷史文化保護、人口指標和人均建設指標等控制要素。同時,進一步明確近期重點建設項目,對建設時序和資金情況作詳盡的安排,保障項目有序實施。

圖5 村莊管控圖則
對廈門市同安區五顯鎮15個行政村展開的村莊規劃實踐,是在鎮村統籌的規劃視角下,對城郊地區的村莊規劃編制進行的一次創新性探索,也是貫徹和落實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次規劃嘗試。以鎮域行政邊界為整體研究區域,提出基于全域、全要素思維的鎮域統籌和村域實施的編制方法,能有效地平衡、優化城郊地區“城村”兩種空間屬性之間的利益關系和資源配置,也能更好地解決傳統村莊規劃戰略性和指導性不足等問題。借此希望本次村莊規劃編制的相關探索,可以為其它相似地區的村莊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推動村莊規劃編制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圖 片 來 源
圖1~圖5: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