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美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在全球化浪潮的時代背景下,伴隨著現代主義的誕生以及國際式建筑的蔓延,建筑領域也逐漸迷失于全球化浪潮之中。為了避免現代建筑一味屈從于工業生產的羈絆,擺脫現代主義建筑帶來的千篇一律,一些建筑師逐漸意識到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利用地域主義建筑思想來與現代主義建筑抗衡。在理論層面,建筑理論家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將地域主義作為現代建筑運動的核心,并積極推廣地域主義建筑思想的理論主張;在實踐層面,則有浪漫主義建筑詩人弗蘭克·勞·賴特以及彼得·卒姆托等地域性建筑師,創造出的極富地域文化特征和感染力的地域性建筑作品。自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首都計劃》并提出“中國固有式建筑”以來,中國建筑師也從未停止對地域主義建筑的設計探索與實踐。
地域性可以概括為建筑及其所在區域之間的一切聯系,其可以涵蓋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傳承、技術建造手段及經濟發展狀況等。這種聯系貫穿于建筑活動及建筑發展的全過程,影響著建筑的方方面面[1]。
福州,自秦漢建城以來,長期為福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福州地區的建筑在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歷史文化中也逐漸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建構技藝和形式美學。對于福州地區的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福州地區傳統與現代建筑的有機結合,對創造既有福州地域文化特點又體現時代特征的現代建筑,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現實意義。
海峽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園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區北部,項目總用地面積652 213 m2,總建筑面積37 120 m2。基地西鄰壽山鄉,東北接連江,南靠風景優美的鼓嶺,緊鄰三環繞城高速。其西部是桂湖森林溫泉小鎮,東部是主打旅游商住綜合功能的貴安新天地,充分利用現有福州都市中心的度假村、主題公園、水上公園、旅游景點和生態度假區。本項目旨在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提升福州北部區域整體的文化內涵與產業能級,助推打造以文化休閑、度假養生、生態居住為主要功能的復合型北部新區。
項目用地位于一個北面、南面和西面均被山脊和山峰環繞的山谷中,山脊的頂部較為陡峭。自20世紀以來,本地居民一直在此安居樂業,與世無爭。項目整體結合實際用地的建設條件,在保護原生態山水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力求突出地域文脈的傳承與延續,通過功能復合的各式建筑,形成大疏大密的整體園區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總平面圖
園區分為四大主題區域,分別為非遺綜合展示中心、非遺綜合展示街區、非遺綜合展示院落以及非遺文化研創中心。展示中心承載展演及活動,包含非遺文化講壇、非遺文化影院及壽山石雕、脫胎漆器主題展館,綜合展示福州各類國家級、省級及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園的核心。展示街區重在銷售與體驗,眾多傳統技藝在這里交易、互動,文化與生活在這里碰撞、融合。展示院落突出高端與傳承,一方面是大師工作室及大師作品鑒賞,另一方面將打造國家級非遺傳承基地,保證非遺文化持久繁榮的生命力。
地域建筑往往格外尊重場地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當地氣候特點,尤其強調每個場所的獨特性[2]。建筑師在進行建筑創作時,往往強調建筑和自然相互協調,致力于讓建筑和環境融為一體。在充分尊重周圍的現狀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進行設計,讓建筑如同從環境中生長出來一般,進而展示每個場地所擁有的獨特的場所精神[3]。
海峽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園在進行總體布局的同時,也充分尊重了周圍環境,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設計,形成了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基地選址地形崎嶇復雜,且有一條河道穿過基地中央。因此在規劃布局當中,選取地勢較寬闊且平坦的河道南側為非遺綜合展示館和綜合展示街區用地,并圍合出非遺文化廣場,作為整個園區的入口區。非遺廣場對外開放,既是起點也是終點,同時作為海峽兩岸非遺文化節、民俗文化節活動展演、巡游及踩街的重要場所。非遺綜合展示院落則位于河道北側,周邊環境相對幽靜。而非遺文化研創中心則位于北側山脊上,可以俯瞰整個非遺聚落區。
基地內通過一條環形步行動線,串聯起非遺展示館、展示街區和展示院落區,形成一個完整的展示綜合體,入口區位于基地東南角并設置有大巴落客區。而非遺文化研創中心則通過一條直達山頂的公路與展示區相連。
基地在總體布局時,遵循以下4點原則:
①相對獨立——每個主題區都具有單獨的出入口和相對完整的功能,相互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可以作為一個展示整體。
②遮擋系統——地形營造和綠化植被相互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遮擋系統,使得建筑物掩映在植被當中,適當地削弱建筑體量對山體和景觀的影響。
③因景互借——強調第五立面的設計,建筑與景觀、建筑與建筑、景觀與景觀之間相互借景。
④均好性+獨優性——規劃設計中強調均好性,每一座建筑都沿著等高線面向優美的景觀布置,以保證每個重要的功能空間都具有良好的景觀和視野。同時由于位置和高度不同,每座建筑都結合其特有的景觀資源進行充分的設計,以保證具有不同的特色。
建筑的意義在于傳遞意向,其靈感來自于對當地村落的建筑類型的研究,而非復制。當地原生態磚石基礎和承重墻、木結構框架、木材、石材和瓷磚貼面及瓦片屋頂,都組成了設計構思的基礎元素[4]。設計并不是單純搬用傳統的建筑符號,而是通過空間建構,抽象地表達出內在的文化精神,給人帶來更深層次的感受。
方案在對福州民居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出福州傳統山地建筑的特色,通過抽象提取,將典型的建筑風格、元素、符號移植再現,表達出本土建筑的內在精神。通過毛石、木材、白墻、黑瓦、金屬壓頂以及鋼材、玻璃等現代與傳統材料的綜合運用,在傳統建筑形式的基礎上,打造簡潔明快且別具特色的新福州風格,如圖2~圖3所示。

圖2 展示街區一角

圖3 展示院落效果圖
非遺綜合展示館依山伴水,風景幽雅。建筑面向園區入口,沿溪東西向展開,通過平面上菱形母題單元的體量,組成完整的建筑體量,又或者說把一個完整的幾何體量進行模數,切分成幾個不同的功能空間。建筑屋頂根據平面功能同樣切割成幾個大小不一的菱形;采用對角線坡屋頂設計,在立面輪廓上形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空間關系,是福州聚落空間的意向轉譯,如圖4所示。白墻黑瓦形成的簡潔體量,使得這種意象表達更加單純、強烈。建筑大堂與內廊上部采用鋼架玻璃加遮陽百葉體系,明確提示交通與分區的關系,增加了第五立面的虛實層次,如圖5所示。折板式的鋼架屋面也與瓦片坡屋頂相契合,形成虛實結合,化整為零的設計理念[5]。

圖4 展示館立面

圖5 展示館大堂上空的菱形鋼架玻璃頂
非遺綜合展示街區的建筑用地呈東西長、南北窄的形狀,且西高東低,根據基地現狀采用線性布局,自西向東逐臺跌落。其中央通過一條曲折的街道,串聯起各個建筑,北側沿河道展開形成一系列休閑開敞的外部空間,南側面向規劃道路相對封閉,從而引導人流沿中央街巷向北進入非遺綜合展示院落主題園區。在順應地形地勢的基礎上,本方案通過模塊化設計,通過4種建筑單體的靈活組合,形成豐富多樣的外部空間和景觀節奏。入口處以一個20 m高的景觀塔以及游客接待中心和一個對稱的三合院落,來強化其標志性,并通過戲臺和展示館一起,形成整個非遺聚落區的公共空間,如圖6所示。

圖6 非遺聚落區的公共空間
非遺綜合展示院落參照了傳統民居聚落的肌理,完成對建筑院落尺度上的把控,創造了符合傳統尺度的院落空間。
地域文化涵蓋了一個地區特定的歷史脈絡和文化背景,其承載了人們生活的集體記憶。在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建筑創作,能夠形成對歷史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激起人們對往昔生活的向往。
本文列舉了海峽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園項目,通過對建筑的總體布局、材料形式、空間形態3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了福州地區地域性建筑的設計策略,希望能夠對福州地區的文明更迭及歷史文脈的延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對未來的福州地區地域主義建筑設計拓寬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