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冬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學校建筑是教育功能和文化的載體[1],體現著學校的理念和追求。在學校改擴建項目設計中,不但需要考慮充分滿足使用功能要求,更要重新對校園內外的建筑與空間環境進行評估和規劃,傾聽師生對校園的夢想和期盼,融入文化屬性,營造人文氛圍,塑造新舊融合與新一體化的校園環境。
福州市羅星中心小學位于馬尾城區中心,始建于1920年,有著百年歷史[2]。校園由已建教學樓、已建綜合實驗樓及 250 m環形跑道田徑場組成。建設用地25 576.28 m2,新建建筑面積18 862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4 249 m2,地下建筑面積3856 m2。
為改善辦學條件,基本解決馬尾中心城區適齡兒童學位緊張問題,福州市羅星小學先后進行加固改造及擴容建設,設計時考慮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如圖1~圖2所示。

圖1 改造前地形圖

圖2 加固改造前教學樓
2.1.1 加固改造
教學樓加固改造,主要建設內容:教學樓結構加固、外墻改造及樓面翻新,走廊、陽臺及教室內修復,新增連廊等,如圖3所示。

圖3 加固改造后教學樓
2.1.2 擴容建設
舊綜合實驗樓外立面改造,新建內容主要包括教學樓、綜合樓1、綜合樓2和體藝樓4棟單體建筑,以及綠化景觀、室外配套附屬設施,如圖4所示。

圖4 擴容后校園整體鳥瞰圖
場地內東側為原有教學樓和實驗樓,U型布局,臨橫垱路和福州市馬尾第三實驗幼兒園;北側為原學校主入口臨建設路及海峽水產批發市場(大體量建筑);西側臨建設新村(老舊多層小區);南側臨德育巷與名成凍品大廈(高層建筑,對學校日照影響較大),如圖5所示。

(a)東側現狀 (B)西側現狀

(C)北側現狀 (D)南側現狀圖5 場地周邊現狀
根據周邊環境條件、用地紅線、日照、噪音等限制性條件,為塑造功能合理、空間形態優美、交通組織流暢,新舊和諧統一的美麗校園。規劃設計在充分分析周邊建筑形態的基礎上,以原教學樓改造為起點,通過擴大原教學樓走廊,將原有弧形出挑的走廊整合成流線性的走廊,建筑外立面作整合和提升,確定校園流線型的構成邏輯和立面材質和顏色。以此作為基礎,確定擴建部分沿用地輪廓流線性布局,校園整體空間用優美的弧線將建筑圍合統一,自然滲透,圍而不合,立面與改造項目遙相呼應,實現新舊建筑的融合與更新,并以船政文化為根基,以海絲文化為特色,實現一校一特色,如圖6所示。

圖6 總平面圖
4.1.1 兩軸
主入口空間主軸,以體藝樓下穿的主入口廣場作為入口主軸線的起始端,為進入校園的第一印象區域,形成校區內公共開放空間。軸線沿田徑場進入校園,設置豐富的景觀活動平臺,視野開闊,是學生戶外集散、人流引導的主要場所。東西向綠化景觀次軸:通過東西向綠化景觀,串聯起校園各組團,形成校區內部軸線, 主要由已建教學樓中庭景觀及田徑場構成。寬敞的空間,使師生能在其中進行交流、休憩等活動,如圖7所示。

圖7 規劃布局分析
4.1.2 一帶
騎樓連廊景觀帶: 各棟建筑靠校園內側一層設置連續架空連廊、架空綠化,形成一條聯系整個校園的環形飄帶。綠色景觀帶、道路綠化、廣場綠化、庭院綠化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場地內復合、多層次的景觀系統。
4.1.3 主核心
200 m環形跑道田徑場作為學校最主要活動,位于校區中心位置。以此為中心輻射各功能區,與其余各功能區形成最便捷的聯系,創造出校園主核心區。
在總體規劃布局上,不僅充分考慮建筑朝向以及與紅線地形的關系,同時充分考慮校園的城市展示界面和校園內空間界面,將具有特色的造型和立面設計在這兩個重要的界面上展開布置。建筑形體變化豐富,立面通過色彩、材質、肌理等協調變化,對于馬尾中心城區周邊環境形成良好的對外城市形象。
整體規劃后的校園,以田徑場為核心,教學區、運動區、綜合區、后勤區有序分布,動靜分離,各功能分區通過平臺、連廊連接,加強各區間聯系,方便學生和老師使用。
加固改造的教學樓為低年級使用。擴容后的教學樓為高年級使用,綜合實驗樓位于場地南側新舊教學區中心位置,未來通過在場地內增加風雨連廊,以解決改擴建后,教學區被運動場打斷的問題,如圖8所示。

圖8 功能分區分析
校園全區設置主、次兩個出入口,主入口設置在場地北側規劃道路,次入口設置在場地東側。從“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出發[3],沿著校園中心的休閑景觀帶,共同構筑師生步行活動的骨架,形成人性化的主要步行空間。校園內各功能區之間設置連廊步行通道,直線的形態、開敞的尺度,形成了錯落的灰空間。校區內人車分流系統基本形成。
車行系統:機動車可通過車行入口進出校園,設置地下停車位。步行系統:校園北側主入口供人員出入。人員進入校園后,通過廣場、連廊等到達各個區域。 消防系統:全區借助廣場、田徑場、車行道路形成環形消防車道,確保消防車可到達每個建筑進行救援,如圖9所示。

圖9 交通分析
綠化景觀的設計,強調綠色環境與人的活動及建筑環境的融合,強調營造便于學生交流、游學的環境場所,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學生的活動融入自然生態之中,以中心廣場呈序列布置,建筑彼此圍合成主題庭院,形成不同功能的活動空間。將綠化由外向內滲透到建筑內部,通過不同綠化手段,共同構成層次分明,清晰的綠化系統,如圖10所示。

圖10 綠地分析
平面設計的合理性,直接關系今后的使用效率。本項目由新建及原有建筑兩部分組成,新建建筑處于基地西側和北側,新建建筑中的主體建筑為體藝樓、教學樓、綜合樓1和綜合樓2,位于基地西側,依次由南向北分布,并于教學樓、綜合樓1和綜合樓2東側設置連廊聯絡3棟主樓,既保證教學活動的開展,又為師生提供舒適的課間活動場所。體藝樓單獨設置于操場北側,與操場緊密相連,保證學校體育設施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各建筑之間均滿足消防規范要求。新建教學樓、綜合樓1和綜合樓2下,設置地下一層地下室,滿足機動車停車及人防功能需求,如圖11所示。

圖11 B#綜合樓
建筑立面風格注重校園文化與學校個性的表達:建筑外立面結合船政文化、現代建筑及羅星中心小學特有的綠茵及舉重校園文化:配色以淺灰色為主體,磚紅色為基座,建筑整體沉穩而有內涵; 再點綴以教學空間不同明度的綠色,給人清新自然的校園印象。 建筑主體錯落有致,同時兼顧城市干道的沿街景觀,形成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如圖12所示。

圖12 A#體藝樓
繼承與發揚馬尾船政文化與海絲文化建筑特色:建筑基座采用磚紅色干掛陶土板,代表羅星中心小學深厚的文化積淀。建筑上部立面采用淺灰色真石漆,及輕質且造型豐富的淺灰色穿孔鋁板,與校園周邊的整體建筑風格相融合,在創新的同時,不忘保留校園記憶,塑造出造型簡約而層次豐富的現代校園風貌,如圖13所示。
福州市羅星中心小學改擴建項目在諸多限制條件下,對城區既有教育建筑的更新與提升作了一些探索,總結出以下設計策略。

圖13 C#綜合實驗樓外立面裝修
(1)策略一:開放與交流
相互穿插的走廊、連廊及綠化景觀平臺,充分考慮到學生課余活動的要求,通過走廊空間的張弛變化,實現空間的趣味性和空間節奏控制。各種開放性空間,集合多項校園生活,并通過場景記憶,為學生帶來美好的校園生活回憶。
(2)策略二:自然與和諧
由景觀平臺及連廊串聯起來的建筑群,將自然引入建筑,使建筑回歸自然。將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原于自然當中,通過自然的滲透來規劃建筑的筋骨框架,形成底層架空花園與空中綠化平臺雙層次的花園式學校,營造漫步式的多層次校園綠化,創造出自然、和諧的校園生活。
(3)策略三:突破與發展
突破傳統校園規劃格局,不同年段劃分和運動場為中心,以用地紅線為輪廓,用飄帶意向連接各樓棟,形成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空間,整體造型與景觀和地域特色相呼應,打造全新校園文化全景。
本項目不僅僅是設計一所普通的校園,而是設計一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體系,設計一個富有生命力、尊重自然、延續傳統、開拓創新的新校園,為每一位師生保留一份校園生活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