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環輝 許燕芳 顏桂云 張東鵬 袁宇琴
(1.廈門中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 2.福建省方鑫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3.福建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8)
雙柱墩的構造簡單,空間利用性強,在我國的橋梁建設中應用最為廣泛,地震動下帶系梁雙柱墩的墩-系梁連接點處最易受到破壞,如圖1所示,在抗震設計中需采取措施保護該節點。在雙柱墩結構中,橫系梁結構僅作為連接構件,地震動作用下系梁的開裂或者損壞不會影響橋墩的正常使用,在抗震設計中一般使系梁最先進入塑性耗能狀態,以減小墩底地震響應和提高橋梁的抗震性能,保護橋墩安全[1-2]。遠場類諧和地震動的反應譜衰減速率較慢,長周期段內的譜值大于普通地震動,且遠場地震下結構的減隔震效果明顯比普通地震動差[3-4]。

圖1 墩梁節點破壞
采用減震控制技術減少橋梁結構損傷,在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吳徽等[5]研究表明,加入BRB的框架結構在大震后仍有較好的承載力。BRB支撐先于結構屈服消耗能量,且震后易更換。李曉莉等[6]研究表明,BRB主要通過改變力的工作路線來減小墩身軸力,規則橋墩的單斜式支撐比人形支撐更易加大基礎剪力。王晨等[7]提出的預制裝配式梁端鋼板耗能鉸節點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可實現“弱梁”的結構形式,保證地震下結構變形和耗能集中于節點上。更換鋼板可實現結構功能快速恢復;康婷等[8]提出新型承載-耗能梁柱節點,具有易裝配和更換特性,不僅滿足抗震設計要求,其連接構造安全可靠。肖曉菲等[9]提出,鋼質可控鉸的裝配式防屈曲支撐框架結構新體系,該體系使結構損傷位置集中于防屈曲支撐和鋼質可控鉸上,實現震后可恢復功能。
每種減震裝置都有優勢和局限性,單一減震裝置難滿足結構抗震設防要求。為此,針對雙柱墩梁橋,提出新型減震控制方案,研究其失效機制與減震性能,為工程應用提供技術參考。
提出兩種新型減震方案:①新型減震結構Ⅰ:系梁端部替換為金屬耗能鉸,如圖2(c);②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同時使用金屬耗能鉸和BRB支撐,如圖2(d)。地震動下金屬耗能鉸進入塑性狀態消耗能量,保護柱-梁節點不受地震破壞,實現塑性區域可控;BRB支撐可增強結構抗側向力性能,避免結構發生位移倒塌破壞;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同時采用金屬耗能鉸和BRB支撐抵抗地震力,能實現“弱BRB支撐-中金屬耗能鉸-強墩柱”的結構多道防線設防體系,實現震后可恢復功能。

(a)抗震結構 (b) BRB減震結構

(c)新型減震結構Ⅰ (d)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圖2 雙柱墩模型


(a)抗震橋梁

(b)新型組合減震梁橋結構Ⅱ圖3 梁橋總體布置圖

圖4 支座布置圖
橋墩抗震模型如圖2(a)所示,系梁、橋墩配筋率按規范規定設置;BRB減震結構布置如圖2(b)所示,是用BRB支撐將抗震結構的系梁中點與橋墩墩頂、墩底連接形成的,表1為防屈曲支撐的主要參數;新型減震結構Ⅰ的布置如圖2(c)所示,是將抗震結構系梁端部外側替換為金屬耗能鉸,金屬耗能鉸由高強鋼腹板、屈曲約束金屬連接板和銷軸組成,如圖5(a),參數如表2所示[9]。在實際工程中,將金屬耗能鉸兩側端板預埋進梁端混凝土,用耗能元件和銷軸連接,圖5(b)中A點為金屬耗能鉸梁端混凝土開裂,B點為耗能元件屈服,C為耗能元件屈曲,D點為金屬耗能鉸破壞;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如圖2(d)所示,組合使用金屬耗能鉸和BRB支撐抵抗地震力。通過結構配筋設計,控制雙柱墩承載能力強于系梁上金屬鉸的承載能力,系梁上金屬鉸的承載能力強于BRB支撐,使結構失效順序為:首先BRB支撐屈服,然后金屬耗能鉸屈服,最后橋墩墩身屈服。

(a)金屬耗能鉸形狀

(b)金屬耗能鉸骨架曲線圖5 金屬耗能鉸

表1 BRB支撐性能參數

表2 金屬耗能鉸骨架曲線數值
采用位移控制方法中的主節點目標位移控制,對結構進行靜力彈塑性分析,主節點為蓋梁中點。初始目標假定為結構總高度的1%、2%、4%,得到結構基底剪力Vb與頂層位移Uroof之間的關系,雙柱墩結構的各個特征節點的名稱如圖6所示;位移推覆作用下抗震結構、BRB減震結構、新型減震結構Ⅰ和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失效順序,如圖7所示。

圖6 節點分布圖

圖7 結構失效順序圖墩頂、墩底混凝土開裂 墩-系梁連接點混凝土開裂 系梁端點混凝土開裂 系梁端點破壞,結構失效 BRB支撐屈服 墩-系梁連接點混凝土開裂 系梁端點混凝土開裂 金屬耗能鉸耗能元件開始屈服 金屬耗能鉸完全屈服 系梁端點混凝土開裂 金屬耗能鉸耗能元件開始屈服 墩-系梁連接點混凝土開裂 金屬耗能鉸完全屈服
(1)抗震結構失效順序
推覆位移為20 mm時,墩頂和墩底開始出現塑性鉸,橋墩基底剪力-墩頂位移曲線增長率不發生改變;推覆位移為40 mm時,節點1混凝土開裂,曲線增長率開始下降;推覆位移為273 mm時,系梁混凝土開裂,曲線增長率持續下降;推覆位移為334.5 mm時,系梁進入屈服狀態,此時墩-系梁連接點破壞,橋墩的承載能力下降,橋墩失效。
(2)BRB減震結構失效順序
推覆位移為20 mm時,墩頂、墩底出現塑性鉸,橋墩基底剪力-墩頂位移曲線的增長率不變;推覆位移為35 mm時,BRB支撐開始屈服,曲線呈增長趨勢,BRB支撐完全屈服破壞后,基底剪力-墩頂位移曲線的變化規律與抗震結構曲線的相同,BRB支撐可以提高橋墩的抗側向力剛度,延緩橋墩節點的破壞時間點。
(3)新型減震結構Ⅰ失效順序
推覆位移為26 mm時,墩頂、墩底出現塑性鉸,橋墩基底剪力-墩頂位移曲線的增長率不變;推覆位移為62 mm時,金屬耗能鉸耗能元件開始屈服,曲線增長速率下降;推覆位移為78 mm時,節點1混凝土開裂;推覆位移為100 mm時,金屬耗能鉸完全屈服,曲線的增長率不變,系梁端點不會發生塑性破壞,實現了系梁端部塑性鉸外移,避免墩-系梁連接點處發生破壞。
(4)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失效順序
推覆位移為20 mm時,墩頂、墩底混凝土開裂;推覆位移為35 mm時,BRB支撐進入屈服狀態,基底剪力-墩頂位移曲線增長率不變;推覆位移為102 mm時,金屬耗能鉸耗能元件開始屈服,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金屬耗能鉸進入屈服狀態的時間點較新型減震結構Ⅰ晚,說明BRB支撐耗能可延緩雙柱墩結構進入損傷的時間;推覆位移為144 mm時,節點1混凝土開裂;推覆位移為183 mm時,金屬耗能鉸完全屈服,曲線增長率保持不變,說明金屬耗能鉸能實現系梁端部塑性鉸外移,避免結構在墩-系梁連接點處發生破壞,不會降低橋墩的承載力。
綜上所述:地震下BRB減震結構的BRB支撐首先屈服,消耗地震能量,增加橋墩的抗側向力剛度;地震下新型減震結構Ⅰ的金屬耗能鉸最先開始耗能,結構承載能力不發生退化。墩-系梁破壞節點外移至金屬耗能鉸,抗震結構發生破壞時,金屬耗能鉸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良好;地震動下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BRB支撐最先達到屈服,可減少地震動對橋墩結構的地震響應。隨著地震動能量增大,橋墩的塑性發展集中于金屬耗能鉸上,實現塑性耗能區域可控;震后可通過更換BRB支撐和金屬耗能鉸,使橋墩結構快速恢復承載能力,保證橋墩安全,實現“強墩柱-中系梁-弱支撐”多防線設防抗震理念。
相比于普通地震動對結構性能的影響,遠場類諧和地震動對結構的損傷破壞更嚴重[10]。因此,選取CHY032N、ILA005-V、ILA041-N這3條遠場類諧和地震動作為目標地震動,地震動信息如表3所示。圖8為以上3條地震動需求譜曲線與四類橋墩的結構能力譜曲線的交點。

表3 地震動信息
圖8(a)中0.1g的CHY032N的需求譜曲線與新型減震結構Ⅰ無交點,說明金屬耗能鉸屈曲破壞后雙柱墩結構轉變為單柱墩結構,墩底地震響應急劇增大,此時新型減震結構Ⅰ發生破壞,滿足不了地震動需求;遠場類諧和地震動的地震需求譜不似規則地震動需求譜呈現規律性,因此結構對遠場類諧和地震動的設防烈度要比普通地震動高,才能保證結構安全;圖8(b)和(c)表示四類雙柱墩結構都能滿足地震動ILA005-V和ILA041-N的需求。在抗震設計時,可根據地震動需求譜和結構能力譜的交點對結構進行設防。

(a)CHY032N

(b)ILA005-V

(c)ILA041-N圖8 性能點分析
綜上分析: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抗震性能最好。將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和抗震結構放入全橋模型中分析,得到梁橋在峰值加速度0.1g的遠場類諧和地震動下的地震響應,揭示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減震性能。橋墩墩柱鋼筋參數與抗震結構相同,主梁看作彈性結構,不考慮配筋,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梁橋模型如圖3(a)所示。抗震梁橋模型如圖3(b)所示;地震動信息如表3所示,輸入結構地震動為縱、橫兩方向,縱向地震影響系數為1,橫向地震影響系數為0.85。由于BRB支撐和金屬耗能鉸基本不會降低橋梁的縱向地震響應,因此,本節地震響應著重分析雙柱墩的橫向地震響應。
圖9為遠場類諧和地震動作用下抗震梁橋結構,和新型組合減震梁橋結構Ⅱ的主梁橫向位移時程對比。可知: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放入全橋中,地震下主梁橫向位移較抗震結構變化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為主梁橫向位移峰值點較抗震結構的減小28.8%,峰值出現時間點不變;第二種為主梁橫向位移較抗震結構的下降程度較小,但峰值出現時間點后移。總的來說,兩種減震方式都能減小主梁橫向位移,保護主梁安全。

(a)CHY032N

(b)ILA005-V

(c)ILA041-N圖9 主梁橫向位移
表3為遠場類諧和地震動下,抗震結構與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特征節點地震響應和減震率。可知:墩底、墩-系梁連接點的縱向響應在減震后有不同程度的減小,特別是墩-系梁連接點縱向彎矩減震率達到13.4%;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墩底橫向剪力有所增加,增長率為21.7%;墩底橫向彎矩減震率達到31%;墩-系梁連接點和系梁端點地震響應減震率在29%~42%范圍內,表明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減震效果明顯,可以有效控制墩柱的地震響應。

表3 橋墩地震響應大小
圖10為遠場類諧和地震動作用下抗震結構,以及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墩頂橫向位移時程對比。可知:各墩頂蓋梁中部設置橫向單向固定支座,因此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墩頂橫向位移于主梁橫向位移的減震變化一致,但墩頂橫向位移的減震率比主梁橫向減震率略大,為30%,說明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能較大程度地減小墩頂橫向位移。

(a)CHY032N

(b)ILA005-V

(c)ILA041-N圖10 墩柱橫向位移
圖11為遠場類諧和地震動作用下抗震結構和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各個支座的橫向位移和橫向剪力的對比。可知:中墩支座橫向位移基本為零,減震后幾乎無變化。橋臺、邊墩的支座橫向位移減震都有較大程度減小,橋臺的支座位移的減震率為29%,邊墩的支座位移降至3 mm以下,可保證邊墩單向活動支座的安全。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橋臺處支座減震率為28%,橋墩處支座響應變化不明顯。總的來說: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能較大程度的減小單向活動支座的地震響應,保證支座的安全。

(a)橫向位移

(b)橫向剪力圖11 支座地震響應
圖12為三條遠場類諧和地震動作用下,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BRB的滯回曲線。可知:BRB支撐幾乎在一開始就達到屈服強度200kN,三條地震動作用下的BRB滯回曲線的耗能、變形基本相同,說明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的BRB支撐在地震作用下,進入屈服狀態,充分消耗地震能量,保證橋墩結構安全。

(a)CHY0.32N

(b)ILA005-V

(c)ILA041-N圖12 BRB滯回曲線
(1)加入金屬耗能鉸和BRB支撐的減震結構的基底剪力-墩頂位移曲線與抗震結構的差異較大,新型減震結構Ⅰ的曲線位于抗震結構的曲線的下方,地震下金屬耗能鉸最先進入塑性耗能狀態,使系梁端點破壞節點外移至金屬耗能鉸,保證墩-系梁連接點安全。
(2)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在地震下,BRB支撐首先進入屈服狀態,減少地震動對橋墩結構的地震響應,隨后墩-系梁連接點塑性發展集中于金屬耗能鉸,實現塑性耗能區域可控。且該結構有較好的變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可通過更換BRB支撐和金屬耗能鉸使橋墩快速恢復承載力,保證橋墩安全,實現“強墩柱-中系梁-弱支撐”多防線設防抗震理念。
(3)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能較大程度上減小橋梁橫向地震響應,縱向地震響應基本不發生改變,在抗震設計時可采用新型組合減震結構Ⅱ來抵抗橫向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