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慧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中明確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全面培養。其中,綜合素質評價再一次被提及,而且是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政策文件中。
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初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開展情況不容樂觀。雖然,綜合素質評價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綜合素質評價還存在實施的形式化傾向明顯、評價工作負擔依然偏重等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和老師都不愿把時間花在填寫綜合素質評價表上,常常對此有所抱怨。研究人員也發現,初中與小學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相比高中而言,在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上更顯不足。
其實,初中素質評價工作的政策出臺并不晚于高中。早在2004年,《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2004年初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就指出:為全面反映初中畢業生的發展狀況,應對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評價結果應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梢哉f,這是我國有關政策文件中最早提出“綜合素質評價”的概念。
不過,與高中相比,初中綜合素質評價從政策推進到組織實施都顯得略遜一籌。國務院于2014年印發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要求,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中畢業及高校招生體系。隨后,教育部又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將綜合素質分為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的內容,對評價內容作出了統一劃分。伴隨著對高考改革研究的深入,各地各高校已陸續公布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校招生的實施方案,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而初中綜合素質評價尚未在全面高中階段招生錄取中體現重要價值,因而沒有得到學生及家長的足夠重視,各個學校只能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開展這項工作。

在2004年第一次以國家政策文件的形式提出“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概念后,200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和進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見》中又指出,開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是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突破性環節,應貫穿在學生接受教育的全過程,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加強工作研究與指導,不斷總結經驗并積極推進,形成規范的制度。綜合素質評價內容應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2016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闹笇б庖姟?,列出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并進一步具體說明工作要求。
各省市地區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紛紛結合本地情況,進行指標內容的細化,出臺了一系列區域政策。例如:福建省南安市依照普通高中招生考試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出臺南安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原則和評價表,創設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平臺,把學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學業水平、社會實踐、藝術素養等方面綜合素質作為學生畢業和中考招生考試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并調整該地區的中考招生考試政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地開發出不同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以及各類電子系統,使信息收集更加方便快捷。比如,山東省棗莊市于2015年開發上線了“棗莊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平臺”,為全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做出指導及管理。深圳市的中學借助“智慧校園系統”對學生數據進行采集,打造出“智慧校園的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生態系統”,以此實現信息技術支持下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大數據分析,達成教學評價個性化、師生成長一體化的目的,促使教育更加公平,讓教育質量水平獲得提高。北京市于2012年9月在初一年級開始試行《北京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修訂)》,規定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依托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服務平臺進行管理、記錄和評價,以客觀記錄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代表性、關鍵性事實為主要方式。
經過不斷實踐探索,各地區也涌現出一批成果顯著的優秀學校。這些學校積極探索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使校風校貌切實發生轉變。
梳理了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的發展過程后會發現,要想真正解決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推進中的種種問題,首先需要充分解讀國家政策。其次,再借鑒部分地區和學校的優秀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對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方法等加以改進,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的有效性和務實性。通過綜合素質評價調動受教育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既能減少學生、老師、家長的抗拒心理,又能充分實現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和價值。
在學校層面,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學校組織多樣化的活動。從校級到班級,包括主題活動、評選、競賽等,再充分利用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作為交流平臺,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二是鼓勵在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中進行教師評價及學生互動,既讓學生能夠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積極反饋,又能夠加強師生交流和同學交流,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向上動力。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師)
(編輯 汪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