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
2021年10月14日,網絡紅人“羅小貓貓子”在直播間網友的起哄中喝下了農藥,次日下午因搶救無效身亡。這一事件中部分網友的言論令人聞之心寒,也不由引人深思,面對一條生命在眼前流逝,這樣的態度,十分不妥。
此類情況并非個案。2018年6月20日,甘肅慶陽一女生李某奕于百貨大樓8樓跳樓身亡。同樣令人齒冷的是,在女孩于陽臺上停留的數個小時中,圍觀者不時嬉笑、起哄,甚至直播、發朋友圈,女孩最終墜樓后竟鼓起了掌。這些刺耳的聲音同營救人員的痛哭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應該再多一點愛,這樣,或許就會減少悲劇的發生。
社會心理學家曼恩曾對美國1966—1981年間發生的當眾自殺以及自殺未遂現象進行了調查研究,最終發現,有一半跳樓事件中存在圍觀人群慫恿自殺的情況,而且,當圍觀人群達到300人以上時,自殺慫恿發生的概率是300人以下的兩倍。
當人們身處群體之中,無論是在現場,還是在屏幕前,這些線下、線上的圍觀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同。意圖輕生者的行為帶給了這個群體一個“期待”,當其想要放棄輕生行為的時候,往往就相當于違背了這樣的“期待”,圍觀群體中就會出現指責、嘲諷的聲音。而當意圖輕生者真正將意圖付諸行動后,圍觀者個人又會覺得:那是他自己的決定,和我沒有關系。怎么會沒有關系呢?
試想一下,一個站在生死邊緣的人在面對著成百上千乃至更多人的嘲諷、慫恿時,他還會有余力去掙扎、去抓住那根救命的稻草嗎?
人們就如同魯迅筆下《藥》中老栓看到的那樣,聽聞要行刑——“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頸項都伸得很長”,看到行刑,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
假如,圍觀者們對意圖輕生者都能夠積極地給予鼓勵、幫助,讓世間的溫暖與愛照進輕生者冰冷的心田,那么是不是有一些可能,自殺者會放棄輕生的舉動呢?
對未發生事件的結果我們無從知曉,但對身處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正是人類道德中的閃光點,不應該放棄它,更不應該因所處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本心,不應在群體中迷失了自我。
也許青少年在生活中較難接觸到這樣的極端事件,但是他人難過、傷心、遭遇不幸,周圍人對個別同學孤立等情況在我們身邊卻時有發生。此時,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不應當嘲諷、起哄。這些都是冷漠的表現,是不應該的。作為同學、朋友應有同情心,更不應以這樣的行為去刺激他人。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內心是敏感而躁動的,一旦遭遇打擊較容易采取極端行為。不嘲諷、起哄既是保護他人,也是保護自己。

其次,應積極伸出援助之手。無論是傷心、難過、遭遇不幸,還是意圖輕生,都表明他人遇到了困難。在這個時候,青少年應有善良之心,積極施以援助,如關心慰問、溝通疏導,在力所不能及的時候更要積極地尋求外界幫助,如報警,向老師、家長求助等,切實讓你的愛傳遞下去。
最后,積極改變周圍環境。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人也可以改變環境,當周遭發生某些突發事件,或遇到一些人對某個人嘲諷、慫恿、孤立的時候,應勇于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愛去改變周圍環境。
要相信,愛不但是生活的奇跡,更是生命的奇跡。拒絕冷漠,努力擁抱愛,你的生命會更加璀璨。
(編輯 汪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