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芳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必經的兩種教育方式,在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在面對青少年各種各樣的成長難題時,難免會感到困惑。如何幫助他們化解教育難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本欄目將聚焦家長及教師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家校共育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結合實際,用專業的知識助力解決問題,為青少年成長保駕護航。



我第一次擔任初一年級的班主任,在實際的教學和班級管理中,發現班里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男生給班里的女生進行外貌排名,嘲笑別人外貌上的缺點,甚至給他人取侮辱性的綽號等,這些都是極不尊重同學的表現。初中生的人格教育非常重要,我該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
初一的孩子正進入青春期,在成年人看來,那些給女生外貌排名、嘲笑別人外貌上的缺點、給他人取侮辱性的綽號的行為,似乎與叛逆、對抗、情緒化、沖動聯系在一起,讓老師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和進行教育。但其實,這些學生不是專門要跟誰作對,這是由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
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和成人不同。他們的大腦有80%已經發育,但還有20%有待完成,特別是大腦的指揮部——額葉是最后成熟的。也就是說,在這些青少年的腦子里,各個“作戰部隊”都已經可以打仗了,但“指揮中心”還沒建好。這就造成了他們在單一的事情上已經非常能干,可是又缺少大局觀,在大的事情上需要被指導和把控。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腦驅動著他與同伴融合。這種同伴融合是青少年想要找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并確定自己的歸屬。青春期的同伴融合與小學階段和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出去閑逛是不同的。他們用給女生外貌排名等不合常理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權威。這種帶有侮辱性的言行舉動,與一個有同樣言行舉動的成人所為,有本質的區別,老師不能簡單地給這些孩子貼上“道德品質有問題”的標簽。老師要理解,青少年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取得在同伴中的威信,獲得領導地位。
那是不是就要放任這種行為呢?當然不是,老師可以因勢利導,在班級中開展幾項活動。
第一項是開展“怎么變美”的班級主題活動。讓學生們來一場怎樣使自己、同學“變美”的大討論,可以一起討論自己、同學外貌上的優點和缺點,提出如何讓自己和同學變得更美麗的方法,充分釋放青春期孩子對美的追求,讓他們懂得美是可以創造的,并且每個人眼里的美與丑是各不相同的,人的內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從而從根本上杜絕這些行為。
第二項是舉辦“怎么交朋友”的主題活動。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老師可以給學生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對同學要關心。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關注。因為當感受到同學對自己的關心時,會覺得溫暖,心中會充滿自信和快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這樣,同學之間就會形成友好、親密的關系。因此,要真誠、熱情地去關心同學。當同學碰到困難時,我們可以主動去關心,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二是對同學要寬容。在現代社會中,寬容是做人的品質、境界和風范。因為寬容能表現出一個人對他人的寬大氣量。同學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被人誤解,或者被人背后議論等。因此,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要寬容同學、禮讓同學、善待同學。
三是對同學要誠懇。每個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贊揚,這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我們要學會多贊揚別人,要善于發現同學身上值得學習的地方,并發自內心地去贊揚。
四是與同伴交往要主動。人際關系是在互動中不斷地發生聯系和變化的。要做到自己與同學之間人際關系的密切,則我們與同學之間的交往須是主動的。交往中越主動,人際關系也就越密切。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可以主動找同伴談心,可以討論某些問題,交換意見,或是互相傳遞信息,這些做法可以加深彼此間的了解,增加信任度。
(作者系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苑幼兒園高級教師)
(編輯 安思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