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 jī)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戰國策·燕策》名侍臣終于打聽到了千里馬的消息,可等他趕到時,千里馬已經死了。侍臣便拿出500兩黃金,買下了那匹千里馬的尸骨,帶回來向國王復命。
國王斥責道:“我要的是一匹日行千里的活馬,可你卻白白花掉500兩黃金,買回一堆尸骨,這有何用?”侍臣答:“您買死馬尚且肯花500兩黃金,更何況活馬呢?世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來千里馬了。”果然,不到一年,就有至少3匹千里馬被送到了國王手中。
郭隗講完故事后,意味深長地說:“大王若真的想招賢納土,就先從我開始吧,天下賢人見像我郭隗這樣的人都能被您重用,何況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燕昭王覺得郭隗言之有理,當即拜他為師。各諸侯國的賢士聞訊,紛紛前來向燕昭王自薦。后人據此提煉出了“千金市骨”這個成語。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燕國曾一度被齊國打敗。燕昭王繼位后,決心招賢納士,重振燕國國威。為此,燕昭王召見了謀士郭隗,虛心請教道:“當前燕國處境困難,我想廣招人才,幫我治理國家,你看怎樣才能找到有才能的人呢?”郭隗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先給昭王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位國王,想用千金求購一匹千里馬。可3年過去了,一匹馬都沒有買到。這時,國王身邊有個侍臣說他愿意帶上1 000兩黃金外出尋找千里馬,國王同意了他的請求。3個月后,這
“千金市骨”這則成語出自西漢劉向所著《戰國策·燕策》,意為用重金購買千里馬的骨頭,后來人們就以此類比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等愛惜人才的行為。
無論哪個時代、哪個行業,都是求賢若渴的,“千金市骨”典故反映的便是一種用人的普遍心理——人人爭搶的,一定有其獨到之處。但與此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的觀念。
(編輯 王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