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麗

土司是中國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元明清時期中央王朝為穩定邊疆的發展和疆域的形成,而冊封邊疆民族地區的首領為世襲地方官,通過他們對當地各族人民進行管理,以達到加強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統治。鳳氏土司作為西南地區眾多彝族土司之一,其統治對云南乃至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鳳氏土司是西南少數民族史和地方史、邊疆史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鳳氏土司綜述
近二十年來,學術界對鳳氏土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不斷涌現出新的論述。相關的學術著作有學者朱憲榮編著的《羅婺歷史與文化》,這是一本比較全面系統地闡述武定歷史及民族文化的書籍,文章第一節敘述漢文史籍、彝文典籍、遺跡中的羅婺先民,進而考證羅婺先民的源流;第二節介紹羅婺部落的興起及其發展,鳳英執政時期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至此奠定了羅婺部落的早期疆域;第三節講述武定土官因中央王朝施行改土歸流政策,土官余勢與新興地主階級彼此博弈。學者張方玉編著的《尋覓千年羅婺》,第三章節作者從鐫刻在懸崖峭壁上的碑文石刻中,闡述了鳳氏先祖羅婺部的鼎盛時期曾雄冠三十七部,一度鉗制全滇,是穩定云南的重要勢力。第四章節作者著重強調了女土官知府在鳳氏土司執政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進而說明女性土司的出現,與該地區土司制度的實施,以及民族地區原生態文化的特點密切相關。另一部專著則是由楚雄州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武定縣宣傳部編纂的《滇中文化論·武定彝族土司文化研究》一書,書中闡述了歷代鳳氏土司興衰演變的史實和治政業績,是一部較完整記錄彝族土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著作。
筆者以為,以上幾部專著雖然篇幅較短,卻系統地概括了武定鳳氏土司的興衰發展歷程,對研究武定鳳氏土司有借鑒作用。專著之外,還有許多研究論文值得參考。云南大學鄒俊艷的碩士論文《明代云南武定府改土歸流研究》,文章以明代云南武定府改土歸流為研究對象,對明代云南武定府土司的設置、改土歸流的原因、特點、措施及其影響作了較全面系統的分析。作者認為,明代云南武定府改土歸流雖然存在某些問題,例如改流不夠徹底,仍然保留一些小土官;漢族流官不顧民族特殊性的治政方式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但是,改流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不能作為武定府改流是否成功的評判標準,而應該看改流后這一地區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是否進步,是否促進了社會發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觀來說,明代武定府改土歸流,為武定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為清代武定改土歸流奠定了基礎,也為明代云南改土歸流積累了寶貴經驗。云南大學秦斌的碩士論文《武定鳳氏土司研究》,作者以武定鳳氏土司為對象,探討土司制度在不同時空背景下表現的差異性以及適應性,通過關注和研究土司制度的實施對武定鳳氏土司以及地方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進一步深刻認識和理解土司制度。作者認為,土司制度的施行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在西南地區推行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真正實現大一統進程的重要過渡階段,對維持邊疆地區的穩定發揮著積極作用,對促進土司地區的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這種間接統治的方式極大地尊重了土司地區的社會原貌,為和諧友好的民族關系奠定了基礎。但是,土司制度的實施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尤其是改土歸流時期,土司與中央王朝之間的戰爭不僅破壞了和諧的民族關系,而且造成了地方社會的動蕩不安和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
鳳氏土司興起和發展背景
學者祁建華的論文《略論武定鳳氏、那氏土司興起的歷史背景》,作者首先指出武定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北部偏東,東鄰祿勸縣,南與祿豐縣、富民縣毗鄰,西與元謀縣接壤,北與四川會理縣隔金沙江相望,自元代起,便是昆明通往成都的滇北干道要沖。又因境內地表崎嶇,群山連綿,地勢險要,中央朝廷往往不能深入治理。盡管該地為“蠻居”之地,風土人情迥異,但又毗鄰漢地,處于彝漢文化邊緣的緩沖地帶,因此,中央王朝對其施行間接的制約。其次,作者從彝族文獻、宗教典籍、官修史籍等考證“武定”一名的由來與“羅婺”有關,是“羅婺”先民的繁衍地之一。最后,作者依次分析了秦漢至明清以來封建中央王朝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經營和控制。對于武定這樣處于流官與土官統治的中間地帶,封建王朝一開始實行的是土流并行,漢彝交錯分治,到明末清初,直接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但流官治理成本太高且治理措施不易開展,便扶植一些勢力相對較弱小的土司,以令他們互相牽制,穩定邊疆局勢。學者楊甫旺的論文《論彝族土司的承襲——以云南武定鳳氏、那氏土司為例》,作者認為,武定鳳、那土司的興起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生態背景,但地理因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武定地處川、滇交界,控制著由滇入川的金沙江渡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省會之藩籬,滇西之右臂”的美譽。
筆者認為,由于史籍對鳳氏土司的記載較少,學者們對于鳳氏土司的起源和發展研究主要根據民間彝族文獻、官修史籍等文獻資料,因此,學者們所介紹的情況和初步研究的結論與筆者所了解的關于鳳氏土司的起源傳說大致相同,基本無疑義。
鳳氏土司的政治文化
學者廖麗的論文《從女性土司的設置及承襲看明代土司制度——以商勝、奢香、秦良玉為例》,作者以女性土司為視角,深入剖析了中央王朝對女性土司的設置、承襲及管理情況、女性土司與明中央的關系等。通過“云南武定軍民府土知府世襲表”和“武定女性土司在職時間統計表”得出結論,在鳳氏的承襲中,以父死子繼為主要形式,而女性土司通過襲夫職獲得職位的比例高于其他方式。女性土司的存在并不是少數,她們通過土司承襲獲得土司權力,而且女性土司的在職時間一般都比較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女土司的領導才能和過人智慧,中央政府對她們的認可度。西南政法大學曾浩的碩士論文《試論清朝對云南武定土司的法律控制》,作者以《明史》《清史稿》為基礎,結合《土官底簿》和云南及武定地方志,梳理了中央王朝在武定地區設置土司的相關情況。并梳理了清朝對武定土司法律控制的具體措施,尤以承襲、獎懲、司法、統治疆域方面的控制為重,并以武定境內各土司的相關史實予以佐證,揭示了土司制度走向衰落的事實。從而概括了清朝對武定土司法律控制的特點和評價。主要特點為:堅持剿扶并用的指導思想;不斷削弱土司實權;注重法制統一。作者認為,清政府控制土司有利也有弊,并從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制度實施的缺陷性、制度實施的積極意義三個方面來進行評價。云南大學梁媛的碩士論文《少數民族移民社區的社會文化變遷——云橋社區的個案研究》,作者以昆明市官渡區大板橋鎮的云橋社區為案例,引出該社區的發展歷程。指出南詔時期祿勸的羅婺部兼并了其相鄰的洪農碌券部、掌鳩法塊部,史稱“雄冠滇東三十七蠻部”。其統治初期,祿勸彝族社會形態發生了轉變,由奴隸社會、氏族公社社會過渡到了封建領主制社會,生計方式由傳統的游耕、游獵為主逐漸轉向以農耕業為主,畜牧業為輔。最后,進一步闡述元明時期,在鳳英執政期間,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鳳氏家族成為西南歷史上有影響力的家族之一。學者楊甫旺的論文《論彝族土司的承襲——以云南武定鳳氏、那氏土司為例》,作者認為土司制度的核心內容是承襲。明廷既要利用土司土官來間接統治邊疆地區,又須示以“駕馭之權”,因此制定了“土司襲替禁例法”。實際上,土司后代是否能夠承襲以及承襲什么職位,必須經過朝廷的批準認可。作者指出立嗣是土司承襲的關鍵。一般來說,有子立嗣不會發生因爭襲而內亂,但一旦無嗣,則有可能因爭襲而內訌。作者表明清朝廷給土司頒發印信和號紙,才能使土司承襲合法化、正規化和制度化。這些措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致在毗鄰漢地的彝族地區,由流官來處理彝人的矛盾時,標準幾乎全是漢人的觀念,不再考慮“妻承夫職”的傳統制度。
鳳氏土司與各方關系
學者沈乾芳的論文《明清時期彝族土司鳳(那)氏聯姻關系研究》,作者闡述了學術界關于那氏與鳳氏關系的不同看法,其后表明觀點:從調查的碑文、家譜、傳說來看,那氏與鳳氏在族源上的淵源關系,是一脈相承的。盡管鳳氏在改土歸流后勢力衰弱,但不至于滅絕,為了避免朝廷屠殺,才不得不改名換姓。作者分別介紹了鳳(那)氏土司的聯姻對象,依次是與水西宣慰司和建昌府安氏的聯姻、烏撒軍民府安氏的聯姻、東川軍民府祿氏的聯姻、會川地區彝族上層的聯姻、貴州普安龍氏的聯姻、麗江土司木氏的聯姻、環州土司李氏的聯姻等。作者分析了鳳(那)氏聯姻關系所產生的影響:姻親聯盟既相互依靠、一榮俱榮,也相互牽連、一損俱損;在鳳(那)氏聯姻關系中,女性扮演著重要角色;族際間的聯姻,有利于彼此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穩定;等級內婚制觀念使人身依附關系長期存在。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劉硯月的論文《“內在邊陲”與權利博弈:十六世紀貴州土司的變遷研究——以貴州宣慰使安國亨為中心》,作者在第四章第一節跨省牽連:斬不斷的土司族親網中特意講述了云南武定鳳氏土司事件。該事件起因是土司的繼承權問題。作者得出結論稱:云貴川交界處的彝族土官,“境土相連,世戚親厚,既而以各私所親,彼此構禍,奏訐紛紜”,“無事則互起爭端,有事則相與為援”。這些跨省牽連的土司族親網,給地方官員的治理帶來很大麻煩。地方官員屢次依照當地習俗進行處罰,但“終不能靖也”。學者楊甫旺的論文《試論云南武定彝族李氏土司的來源與發展》,作者先表明觀點,即元明以來彝族土司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就是部落首領或貴族,封建王朝更迭時主動投誠或歸附,被朝廷授以土司世職,如武定鳳氏土司;而另一種則是祖先并不顯赫,被朝廷調遣參與平叛立有軍功而被授以土司或土官之世職,武定環州李氏土司就是這樣的典型。然后,作者分析了環州李氏土司和武定鳳氏土司二者的關系,認為李氏土司的先祖在明嘉靖年間,因從尋甸調征武定彝族羅婺部鳳氏而“功授總管”,得以鎮守大、小環州,在環州世襲了前后十六代土官。
筆者認為,土司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彼此之間既存在博弈,又在某些時刻存在相互扶持,中央王朝權威深入到當地政治事務中時,可能會逐步影響土司間關系的抉擇。以上所述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目前學術界對鳳氏土司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包括鳳氏土司的興衰發展歷程、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總體上,研究成果已經逐漸起步,但相關的專題研究較少,相關論著也比較少。對于鳳氏土司的社會生活、經濟、文化、土司的家國觀、國家認同、碑刻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缺乏。
隨著區域社會史、地方史、邊疆史等工作的逐步推進,特別是配合田野調查的方法,將極大推動鳳氏土司研究滯后的局面。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2021年度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明清時期環州李氏土司史實考述》(項目編號:2021Y63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