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 田文英



清代直隸地區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等北部多個省份及地區,集地理范圍之廣,地形之復雜,水系之多等特點,導致其境內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阻滯,百姓生活經濟來源不穩定等多種問題的發生。特別是海河支流的永定河作為京畿地區較為重要的河流,它的“一舉一動”對國家、社會、百姓的影響不可謂不重要。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對其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治理及修整,但都影響甚微,不得其要。清代開國君主順治皇帝也曾下達詔令整治永定河,但因為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只能進行小修小補??滴趸实奂次缓?,將解決三藩、河務、漕運三事作為其畢生所求。在穩定國內局勢后,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令直隸巡撫于成龍修筑河岸石堤,功成后親自閱視并將其命名為永定河。雍正、乾隆時發揚祖制,繼續維護河道,并一度使民安樂。
清代直隸地區水災問題
有關清代水災的治理問題,李輔斌在《清代直隸地區的水患和治理》中進行了探討,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皇帝對直隸的水利事業的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水患,增強了該地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并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他也指出清代統治者為了漕運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加劇了自然災害,導致直隸水患很難得到全面治理。這也啟示人們一定要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
有部分學者將康雍乾時期直隸地區的水災進行整體研究,比如王彩紅在《清代康雍乾時期洪澇災荒研究——以直隸地區為例》一文中指出,洪澇災害的影響不只存在于宏觀層面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大的影響,而更多地表現為對人的影響,即農業生產方面造成的損失,百姓的生存問題更值得關注。而在災害發生后,農民并不是坐等政府的救助,而首先考慮的是自救及災后如何降低損失等等。在她的另一篇文章《康雍乾時期政府在直隸地區的救災措施》中,重點敘述了政府重視直隸地區救災工作的原因及具體的救助措施,如:賑濟、蠲免、以工代賑等等,從國家的制度層面將抗災救災措施及具體行動敘述出來,使我們對這三朝災害發生后的國家治理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
晚清時期社會動蕩導致國家財政情況大不如前,皇室大規模的支出以及戰爭費用使其無力修建水利工程,所以這一時期的水利工程基本由地方籌措資金修筑。李文海等在《晚清的永定河患與順、直水災》中,集中討論了與永定河有關的幾次重大的水災?!皳煌耆y計,晚清七十一年間,永定河發生漫決三十三次,平均兩年一次?!庇蓝ê映蔀橥砬鍟r期漫決頻率最高的一條河流,對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之后他具體敘述了每一次災害發生的起因、經過及影響,可直觀看出當時水災發生的次數及影響。
直隸地區的水患與治理問題在清前中期,尤其是在康雍乾時期得到了很大的重視與解決,這是因為當時國家處于發展上升階段,三位皇帝兢兢業業,勵精圖治,雖為少數民族統治者,但他們并不排斥一切有利于國家建設和百姓生活的事情,愿意親力親為,不惜國帑。而到了晚清時期的中國逐漸走向頹勢,國家財政逐漸入不敷出,天朝大國思想濃重,閉關鎖國使其退出世界舞臺中心地位,鴉片戰爭等戰爭的爆發又使其內外交困,更無力關心民生事務,以致水利工程擱置,直到近代才得以繼續修治。而具體到清代直隸地區永定河流域的治理問題,這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接下來就部分學者關于永定河文獻資料、治理工程、治理人員及經費問題等研究做進一步探討。
永定河流域治理研究問題
在王培華、趙衛平的《論清代第一部永定河志》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分別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嘉慶二十年(1815年)和光緒六年(1880年)共計三次撰修永定河志,前兩次分別為陳琮、李逢亨修《永定河志》,后由朱其詔、蔣廷皋修《永定河續志》。文中作者論證了陳琮的《永定河志》為第一部永定河志,并證明其史料價值極高,為研究永定河之必備原始史料。趙衛平在《清代三種<永定河志>的歷史地位》中,特別強調了其價值,保存了清代關于永定河的珍貴歷史資料并傳達了治理永定河的歷史記載,他指出要科學地評價這三種志書,說明其優點及其弊端,為人們客觀地認識與鑒別原始史料的真偽提供幫助。
在碑文及檔案方面,李雪梅的《定章立制:清代<永定河志>中奏議和碑文之功用》中,說明三部永定河志中所收奏議取材于永定河道的檔案存牘,里面的碑文大致可分為:河務紀事碑和河務公文碑兩類,同時對比了三部志書的共性,將其特點歸納總結為定章立制。而付艷華的《乾隆<閱永定河記>碑與永定河的治理》,通過對乾隆時期回龍亭碑碑文的解讀,分析了乾隆皇帝的治河思路與方法,為我們了解永定河治理的真實情況開拓了路徑,為后人治理提供了很多經驗與方法,是較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關于永定河的治理問題,學者們曾經做過深入而具體的研究。從時間上來看,分為歷史上永定河的治理研究與清朝時期永定河的治理問題。歷史上的永定河。在李紅有的《歷史上永定河開發治理分析》一文中,他提出永定河治理分為三個階段,即三國及隋唐時期,遼金至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分析了不同階段治理的側重點不同。隨著自然環境及社會條件的變化,永定河治理的內容也有所變動。同時,他還以晚清時期政局動蕩,經濟停滯不前為例,指出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是河流治理開發的基礎。吳文濤在《還永定河生機 莫忘防洪治理——關于歷史上治理永定河的幾點思考》中,指出今天永定河的防洪問題仍需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從北京歷史上的永定河水災,永定河水災發生的特點,歷史上的防洪和治理思路,如何治理永定河等四個方面分析后提出要以全局觀念綜合保護和治理永定河流。具體時期的永定河治理問題,主要是清代康雍乾時期的治理研究。在宋開金的《論康熙朝永定河治理問題》中,提出了康熙時期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念,同時辨析了清代大規模治水的開始時間應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最后對康熙朝永定河的治理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使我們對康熙時期永定河治理問題的研究有了全面的認識,同時作者對史料的熟悉程度極高,運用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陶桂榮在《清代康乾年間永定河治理分析》中,通過康雍乾三朝不同的治河大臣的治理過程,為我們呈現出不同的治理指導思想與理念,最終得出結論,即治河根本就是清除河道淤積,只有科學計劃、多措并舉,才能使永定河達到利民生、促生產的積極作用。王洪波在《清代康乾年間永定河治理理念與實施》中,同陶桂榮一樣,指出治河理念及具體實施過程,從“筑堤束水,蓄清刷渾”到“不事堤防”理念的轉變,體現了自然環境的不斷變遷與人為活動的積極應對,說明我們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轉變思想才能為河流治理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
從治理人物上看,分為皇帝與大臣治理永定河的研究概況。關于皇帝與永定河治理。商傳在《康熙與永定河》中,從治河的動機、工程的直接領導者以及治河成效評議這三方面分別說明康熙皇帝治理永定河是為了恢復國家經濟并將其作為治理黃河的重要嘗試,他親自閱視并指導大臣治理河道,修筑堤工,甚至手把手傳授制圖經驗,以確保治理過程的精準。他在位六十一年中有三十年都力圖治理河道,為民解憂,值得敬佩。丁進軍在《康熙與永定河》中,為我們介紹了康熙治理永定河時期的歷史背景,并將其七次大規模的治理活動詳細列舉,指出康熙治理永定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及永定河本身的特點無法將問題徹底解決,也留給后世一些思考和借鑒。關于清代大臣治理永定河的問題。學界主要對方觀承、于成龍和高斌的治河活動與成效進行研究。例如:呂曉青在《直隸總督方觀承研究綜述》中,通過梳理清前期直隸地方社會研究、方觀承與棉花種植、賑濟災害和治水等方面的問題,全方位多層次的將學界研究忽略之處一一陳述,提高了我們對其治理活動的認識和理解。在張艷麗的《方觀承治理永定河的思想與實踐》中,補充了方觀承的治河思想及其功績,他上下兼顧,疏堵并舉,綜合治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后人繼續治水提供經驗。而陶桂榮在《于成龍與永定河治理》中,作者根據其治水過程及思想,總結出當時永定河頻發水患的原因主要是上游水土流失加重,下游河床淤積抬高和洼淀圍墾過快綜合作用的結果,歸根到底是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不協調的產物。所以我們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治水計劃才能事半功倍。
關于永定河的治理多半取決于其工程建設,金門閘的設立對于永定河的災害問題有一定的阻滯作用。徐浩生在《金門閘》一文中,說明金門閘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位于永定河右岸,說明其歷史沿革及重建情況。雖現今已被廢,但其歷史價值不可被忽視,為保護當時永定河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做出貢獻。宋開金在《從金門閘看清代永定河治理思想的演變》中,說明建立金門閘意圖的變化,從開始時的借清刷渾到復歸故道,再到最后的分減水勢,體現了治河者為其物盡其用做出的巨大努力。除了金門閘的修建與重置,學者還對永定河筑堤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吳文濤的《歷史上永定河筑堤的環境效應初探》中,追溯永定河筑堤后北京地區水環境變遷以及下游地貌改變的重要史實,闡述筑堤工程對于流域整體環境的深遠影響,引起人們對于歷史上一些水利工程的環境效應的反思。而他的另一篇文章《清代永定河筑堤對北京水環境的影響》側重于分析永定河筑堤后雖然減少了洪澇災害,但它造成的環境破壞遠遠超過了其積極作用。吳文濤從環境的角度對永定河筑堤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打開了我們研究歷史的視角,即結合地理環境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提醒我們在主動改變自然的同時要尊重自然規律,切不可為人類一己私利而破壞環境。
當永定河災害成為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問題,國家開始插手治理。在呂曉青的《清代永定河工與直隸職官變革》中,通過對清代治河職官的設置與調整來分析永定河工對直隸地區職官變革的影響。作者在梳理永定河的水患及治理后,通過國家設置的直隸河道水利總督、永定河道、兩岸廳、汛及河營守備等職官的變化,突出國家水利建設對地方官制的影響,同時說明了政府職權的擴大,并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切入說明水利治理的重要程度。許存健在《清后期永定河治理經費研究(1829—1911)》中,說明了通過永定河河工經費的減少發現清政府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轉變,從清前中期中央不惜國帑全力建設水利事業,到清末民國時期國家政局動蕩,中央財政入不敷出,地方督撫控制財政,自行使用地方經費修治水利設施,我們發現國家的統一與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才是大規模興建水利的基本要求。如果只依靠地方,就會各行其是,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而不能進行整體的調配指揮,最終只是工程方面的小修小補,無法使國家進一步發展壯大。
無論是永定河發生災害時的治理活動還是永定河本身的環境問題,通過前人的梳理我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們關于國家對公共產品的控制與提供方面的研究較少,缺乏國家治理下的政策對地方社會具體的影響。所以今后可以國家提供公共產品這一角度為切入點,分析清代對永定河的治理與建設背后的決定因素。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