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改措



佛教文化不僅是宗教文化,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寺院貫穿于整個藏族歷史的發展過程,是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佛教作為外來文化,約漢朝末年自印度傳入我國,經過近兩千年的文化磨合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宗教文化體系。建筑本身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受到佛教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雙重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佛教寺院建筑。多智欽寺是藏傳佛教中寧瑪派的主要道場之一,為著名的龍欽寧提傳承之母寺。作為青海知名藏傳佛寺,其建筑價值與文化價值極其珍貴。
多智欽寺是歷世多智欽仁波切以及傳承諸大上師們的最重要的修持、駐錫之地,是大圓滿教法的重要修學中心,以多智欽寺為母寺,龍欽寧提傳承現有 35 座分寺遍布西藏各地。
多智欽寺命名緣由
多智欽寺全名為“多智欽大密悉地吉祥光明洲”,它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中“龍欽寧提”傳承的母寺,坐落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境內,位于秀麗的多科河谷上游。這里地處三縣交會之地帶。寺院距離色達縣縣城 65 公里,班瑪縣縣城 87 公里,壤塘縣縣城 82 公里。寺院所在地名叫臧欽灘,是整個藏地堪稱首屈一指的藏風聚氣之寶地。該地形如盛滿養料的大鍋,“臧欽”由此而得名。它酷似一位仰臥著的絕世美女,被喻為密法修習的最佳圣地。
其命名緣由是第一世多智欽在他的預言集《悉知未來明鏡》中明示:只要多智欽仁波切繼續轉世,蓮師的化身將在臧欽灘不間斷地出現,吉美林巴尊者對龍欽寧提傳承母寺的興建作出了明確無誤的授記,囑咐第一世多智欽要將寺院建立在一個左側具備“三善”、右側具備“三大”的圣地。
多智欽寺建寺歷史
多智欽寺的選址和建寺過程也是非常波折,第一世多智欽仁波切最初將選址地點定在壤塘縣的西瓊寺附近,并命名為卓頓楞珠,后來又曾遷建在色達縣扎欽,命名為雅隆班瑪果。第一世仁波切未能找到完全符合授記的建寺地,將愿望遺留到來世。在禿鷹的激勵下,第二世多智欽回憶起前世找尋建寺圣地的夙愿。他最終在多科河上游找到了吉美林巴授記的完美圣地——臧欽灘。在這里,長壽五仙女獻上五種珍寶合成的奶桶、念青唐拉山神獻上哈達、紫瑪爾護法供養了馬鞭、臧欽森母以天珠拐杖相贈。以此為吉祥的緣起,多智欽在臧欽灘為寺院選址和奠基。1862 年,多智欽仁波切正式開始在此興建經堂和寮房。到了第三世多智欽時,至尊仁波切繼承前世的愿力,在臧欽灘上興建起了龍欽寧提的偉大寺院,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多智欽寺。寺院建成后,連同前兩世多智欽的靈塔在內,第三世多智欽將全體僧眾及設施從亞龍寺搬遷到多智欽寺。此后,以多智欽寺為道場,第三世多智欽仁波切廣弘顯密佛法,使得清凈佛法的甘霖廣潤八方化機之心田,多智欽寺也成為當時西藏東部最繁榮的佛法中心。
多智欽寺發展現狀
多智欽寺也和其他佛寺一樣,在歷史動蕩中遭遇了多次浩劫,特別是在抗戰期間和文化大革命期間非常嚴重,除密宗院和外貌不起眼的鎮寺塔外,其他建筑都遭到了破壞和摧毀,這座偉大的寧提道場幾乎被夷為一片廢墟。國家宗教政策恢復以后,多智欽寺的老弟子們又從四面八方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母寺。目前,多智欽寺有長住的活佛和僧人三百多名,主要的活佛和堪布有:第四世多智欽·土登成利華桑波、第五世多智欽·土登龍洋仁增嘉措、仁增丹貝尼瑪仁波切、土登尼瑪仁波切、堪布晉美羅珠等。多年來,寺院保持著閉關實修的傳統,受持清凈戒律的比丘僧們,從未間斷每月兩次的誦戒、一年一度的結夏安居等羯摩。寺院每年都會舉辦大幻化網法會、普巴金剛法會、除障祈愿法會等寧提傳承法事活動。來多智欽寺求法和修學者有時多達上萬人,果洛、色達地區幾乎所有的學者都出自多智欽寺,來自石渠、嘉絨和安多寧瑪寺院的許多學者也出自該寺門下。
多智欽寺分為藏戲扎倉、醫學扎倉、文學扎倉和藝術扎倉等四大學院,每個學院下分設許多扎倉,在最為鼎盛時期,住寺僧人達到3000 多人。寺院還有印經院、五百多套僧侶居住的扎康、八座大型佛塔、一個閉關中心、四個護法殿以及 100 多座轉經房。
盡管在歷史的長河中,多智欽寺與其他佛寺一樣遭遇了諸多戰火,但近些年,由于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包括多智欽寺在內的諸多青海的佛寺受到了重視,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大了對佛寺的重建力度,加大了對佛教文化的傳承力度,多智欽寺的發展也出現了很大的轉機。
研究多智欽寺的意義
研究多智欽寺能夠準確了解青海藏傳佛教的發展歷程,通過多智欽寺建筑群、佛經、壁畫等等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了解其歷史,更能夠了解中國古人的智慧;研究多智欽寺能夠更深層次地了解藏傳佛教的神秘色彩和藏傳佛教寧瑪派及其寺院的特殊的文化內涵,有助于研究佛教派系和派系不同文化;研究多智欽寺的特殊文化,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加全面、充分的認識,對于中國豐富的文化和神秘的宗教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研究,擴充知識,同時對中國文化產生敬畏和熱愛。
佛教文化歷史久遠,主要起源于西方,正式進入中國后,隨著歷朝歷代的發展,佛教在中國一度達到了繁榮昌盛的局面,但是在歷史動蕩時期也是風雨飄搖,朝代的更替,戰火的破壞,諸多大型寺院已經消失,幸免于難的大多也失去了當年的輝煌。因此對寺院建筑的保護修繕已經迫在眉睫。
了解多智欽寺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青海地區的佛教寺院數量龐大,其中有很多為近代所建,從藝術造詣上、規模形制上都與傳統寺院無法媲美, 真正意義上的古建筑數量有限,而且很多已經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理論結合實踐,試圖發現青海傳統佛教寺院建筑獨有的地方特色,研究可以了解到多智欽寺發展情況及保護措施。通過參與當地實際佛寺修繕項目,結合相關成功案例,總結經驗,為多智欽寺以及青海古寺院的保護奉獻綿薄之力。
多智欽寺的保護理念
多智欽寺雖然也在開發和保護中,但是其知名程度和開發力度不是很大,其原始性保持的還比較完整,因此,在開發期間,更加要注重其保護。
隨著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了跟上旅游的需求和現代審美,諸如塔爾寺、瞿曇寺等許多宗教建筑群的四周正在加建新的景區,這些景區不但占據了藏傳佛寺地形上的最有利位置,還在多個方面喧賓奪主,破壞了藏傳佛寺原有的建筑面貌,破壞了佛寺建筑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因此,在開發和利用多智欽寺宗教文化旅游資源時,要在堅持其原始性的基礎上樹立保護性開發的理念,既要合理開發利用,又要充分保護,要充分尊重宗教文化的神圣性和原始性。
宗教文化是我國文化中非常寶貴的財富,更是為我國文化添上了濃重的神秘色彩,因此,無論是旅游開發還是佛教文化傳播中,要做好宗教文化的保護,要原封不動地保護藏傳佛教的原始文化。
目前我國的多數宗教旅游資源長期依賴于宗教團體和信徒的捐資勉強維持生計, 許多地理位置較偏僻的佛教寺院甚至面臨無法修繕、教徒無法生存等現狀。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于佛寺的資金補貼,更要采取向社會征集等方法籌措資金,做好修葺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修葺過程中要做好原有建筑的保護工作。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 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