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保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比绻炎魑谋茸骺巢?,那么審題就是磨刀。審題的目的在于吃透題意與要求,迅速打開思路,恰當選擇切入點。下面列舉幾種記敘文命題的審題方法,供參考。
一、比較異同法
有的題目孤立審視,單獨琢磨的時候很難把握。據此,可以拿一個相近或類似的題目比較,以辨明題旨。如可以將“我愛老師”,跟“我的老師”“我和老師”相比較:第一個題目重點寫“我”對老師的愛,第二個題目重點寫“老師”是怎樣的人,第三個題目重點寫“我”與“老師”的關系。又如“激動人心的一幕”這個題目,可以與“難忘的時刻”相比較:同是記錄一個感人的短鏡頭,但前者強調心弦為之震動,后者著重表現給人的印象深刻。
二、話題分解法
審題時可對大話題進行切分,使之變成若干個“子話題”,然后從中篩選,選自己熟悉的、拿手的寫。比如“語文活動”這個話題,可以分解為:一次討論會、演講會、朗誦會、辯論會、答記者問等;或寫一次春游、社會調查等;還可以寫一次作文競賽、語文游戲、演課本劇等??s小后的題目更貼近生活,寫作素材也更豐富,更容易下筆。
三、數學配方法
即借用方程的等式兩邊必須保持平衡的原理審題立意,此法主要用于比喻性與象征性的題目。如果題目是比喻的喻體,就配上它的本體來寫。如果題目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事物來寫。像“暖流”這個文題,“暖流”是喻體,本體可以是政策的鼓舞、師長的教導、他人的幫助、親人的關愛、朋友的支持等。運用此法,不就物寫物,能拓展思路,寫出新意。
四、添加因素法
因素,即文章的已知條件。條件多的文題,題意明確具體;條件少的文題,題意就隱蔽空泛。命題者為了增加審題難度,考查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與靈活性,常故意減少文題的已知條件。遇到這樣的文題,在不改變原題題意的前提下,可適當添加一些因素,以顯露題旨。如話題“生活”,可在前面加上詞語,使文題更具體,更有指向性,如“熱愛生活”“有意義的生活”“多姿多彩的生活”等;可在“生活”后面添加詞語,如“生活告訴我”“生活中的選擇”“生活的意義”等;還可以在“生活”的前面與后面同時加上詞語,如“我生活在溫暖的懷抱里”等。
五、反向思維法
有些文題,從正面思考難以找到突破口,如果從反面思考,立即就能明確寫作范圍和對象。比如“靜靜的夜晚”這個文題,從正面思考,夜晚萬籟俱寂,有什么好寫的?如果反向思考,寫在靜靜的夜晚發生的不平靜的事,如種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長、樹葉在沙沙作響、河水在嘩嘩流淌、邊防戰士在站崗放哨、夜班工人在熱火朝天地工作、產房里一個個小生命呱呱落地等,就做到了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如此思考,思維的閘門一經打開,寫作素材就會如奔涌的江河一樣滔滔不絕,同學們也就不用再受無米為炊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