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麗萍(山東省平度市李園街道辦事處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對我國的“三農”問題高度重視,尤其指出2020年我國要完成的脫貧攻堅戰任務。農業產業化發展是鞏固扶貧攻堅戰、增加農業群眾經營收入、確保糧食產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所以,如何高效促進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農村經濟振興計劃全面實施的關鍵內容。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正處于向現代農業轉型階段,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上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農民收入增長方面,1990年以來,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0年的686-3元持續增長到2017年的13432.4元,即增長了20倍左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斷增長,主要得益于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和取消農業稅。這兩項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同時,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糧食產量穩步增長,農民的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也得到飛速增長。目前,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雖然大幅增加,但仍有較大差距。圖1顯示,2015年至2018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8000元和農村居民增長4000元,在4年期間,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多4000元,大概是農村居民收入的1倍,因此,體現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增加。在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城鎮和農村的分化現象比較明顯,城鄉經濟發展問題日益嚴重。因此,要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就是穩步提高農民收入。圖2顯示,2018年,農村營業收入占33.7%,工資收入占57.4%。目前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經營收入和工資收入,從這個角度看,有效增加農民的生產以及工資收入是解決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1]。然而,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土地種植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途徑之一。對于鄉鎮經濟和農民經濟來說,發展農業產業化可以有效提高農業機械化、合理灌溉、選育和養殖的水平。這在降低生產成本和增加土地總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能夠形成規模化的生產,降低銷售的成本。因此,要發展農業產業化,可以將生產、加工、銷售聯合有效形成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擴大生產鏈將使農民不僅僅在土地上工作,也能夠在家門口從事加工和銷售。特別是深加工業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業產業化在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作用,它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策略有序開展、實現奮斗目標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正處于工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發展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更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耕作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耕作的客觀形式的變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研究課題,分析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圖1 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情況
圖2 201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結構
種子經濟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來源,也是農業振興戰略的核心產業,糧食種子問題關乎我國的糧食產量安全。但經過深入研究,當前的糧食作物種業商業化特點已非常突出,當前我國種業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種業現代化發展。首先,種業產業鏈并不完善,缺少合理的選育工作。另外,長期受市場經濟環境影響,我國在種子的資源保障方面力量不足,而地方政府又未能把種質資源保護管理和糧食安全生產有效融為一體,從而導致了種子質量不高問題,因此制約了種植業的發展。其次,由于我國長期缺少對種子資源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育種研究攻關等方面同世界上一流發達國家相比還具有相當的差距,從而造成我國許多種子資源依賴于進口。例如,通過調查中國近80%的種子掌握在國外企業家手里,從而造成了中國種子安全問題更加凸顯[2]。
耕地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石,中國農村人多、耕地少的問題更加凸顯,因此堅決控制土地的“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是新時期中國土地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但通過研究,基于我國對傳統耕地粗放型農業管理模式,造成了我國耕地資源的使用率相對不高。總之,限制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因素有以下兩點:首先,標準化農田規模較少。因此,為提升耕地產糧量建設標準化農田是關鍵,但由于在耕地建設管理工作項目執行中存在資金和管理技術等問題,導致標準化耕地管理建設難以落實。其次,對耕地的化肥施用量管理也不夠科學合理,最終造成了農田的產出效益低下。而目前我國在耕地中過度使用化肥的現象嚴重,導致了農田肥力結構失衡,抑制了高質量農業的發展。
有效發展特色產業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要想落實和推進新農村振興戰略,國家政策要明確提出要借助地方政府獨特的優勢資源,形成新農村建設全面產業鏈,實現農業經營的現代化發展。但現階段我國農村特色產業體系還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我國的農村特色產業體系缺少地方資源優勢,缺乏縱深發展,只是按地方市場成熟的農業產品進行布局,而沒有對地方優勢資源有效整合。例如:我國各地都在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但由于缺少對本地資源的整合,使得其發展的旅游產業沒有內涵,企業發展呈現惡性循環狀態;其次,目前農村經營發展滯后,缺乏現代化管理方法。例如:目前我國農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模式依然是傳統“家族式”管理方法,并沒有現代公司式管理體系的加入,使得農業合作社的經營效益并不高。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與金融支持密不可分。雖然國家出臺了多項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財政政策,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困難。一是大型農業企業面臨資金不足、投資成本高的問題。引領農村的企業是農村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幫助農村居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企業。雖然國家對農業企業建立了信貸政策,但金融機構對農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仍然較低,農業企業的貸款申請時間比較長,手續辦理相對困難。二是農業企業信貸產品少,對農戶的支持不足。農業小作坊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主要形式,金融部門對這種家庭作坊的信貸產品的支持也較少。因此,許多家庭式作坊資金短缺,而民間融資成本相對較高,限制了農業的規模化生產[3]。
種業技術創新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也是中國食品安全生產的關鍵。盡管中國種業發展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如稻米、小麥等達到了100%自給,但中國的谷物種子制造技術水平和世界先進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所以,中國有必要逐步健全種業產業鏈,提高種業技術創新,以實現儲糧戰略,實現人民自己把握糧食生產為主。首先,要加強保護和開發種質資源的利用。長期以來,我國種業資源缺乏有效保護,種業鏈條不完整。因此,我國要加強種業資源保護的力度,加強建設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種業資源庫。其次,加快技術創新和加強種業科研能力。由于我國種質資源水平較低,要做好選育工作,就必須加強對種子研發能力。最后,要培育種子相關企業營造良好的生產氛圍。調查顯示,獲得國家品種認證的新品種主要來自企業的自主研發。我國要積極發展種子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提供優質的種子產業資源[4]。
加強土地安全管理工作是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石:第一,要做好土地保障,以破解農村“非糧”“非農”等問題。大中城市房價過高的現狀,有部分農業地區農民可能會占用農業用地建房。為此,國家土地行政部門要強化土地利益管理策略,以確保耕地安全管理;第二,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產品,通過引進綠色生態農產品,降低肥料過量利用。據調查,當前肥料的應用已成為影響農田品質的關鍵因素。由于過量應用磷鉀肥造成我國土地的普遍酸化,進而影響了土壤結構。因此綠色空間產業更加強調綠色生產。通過引進綠色農作物和病蟲害再發生的防控生產方法和科學技術,進一步提升了家畜的糞便資源利用,通過秸稈廢棄物綜合引進,也可以有效提升土地生產率。
特色產業是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為有效提升農村經濟水平,構建高效綠色產業體系,我國必須優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一要充分發揮環境效益、地方資源效益、歷史和文化效益,研究發展具有富民特色的扶貧產業、優質高效先進產業;要充分利用集聚和地方產業的富集效應,實現產業發展目標由短期向長期轉變,進行產業轉型。由單一向多元發展轉變,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二是進一步完善特色行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三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構建互聯互通的行業信息系統。我國要立足發展電子商務經濟,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經濟發展,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促進農產品流通[5]。
要想落實鄉村振興策略、逐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資金的投入。首先,相關部門要強化對農業現代化產業的資金投入。相關的財政部門和稅務部門要立即實施全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并減免增值稅來降低農業產業化企業的成本和費用。另外,財政部門還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科技分支學科;其次,財政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貸款優惠,銀行要開發一些農業產業化的金融產品,增加農業貸款投入。相關金融機構也要開發有針對性的貸款產品,以減輕企業資金的壓力。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發展農業產業化已經成為全面推動農村繁榮、鞏固發展扶貧成果、增強農業人民幸福生活指數的重大措施。針對當前國內外嚴峻形勢的影響,政府要深入了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采取健全產業鏈等舉措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種業企業的發展壯大,進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進一步完善資金保障,從而有效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