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琪 王香怡 孫雅馨 宋麗娜(青島科技大學)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制造業作為一個國家的主要產業對該國的經濟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國家領導人提出:經濟發展的重心要以發展實體經濟為主,我國的經濟基礎是制造業。制造業的發展程度象征著我們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和我們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山東省是我國的制造業大省,憑借著雄厚的勞動力和優秀的外資引進,山東省制造業發展迅速且變化巨大,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挑戰,如何在競爭力越來越大的環境下,保證企業的經營績效,是山東省各制造企業都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調查數據發現,近幾年山東省制造業在科技創新上都加大了投入,經營績效也有著明顯的改善。
山東省制造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是比較多的,這涉及有關企業的內部和外部問題,以及不同行業制造業和同行業制造業間的關系。目前山東省制造業都是以企業的產品創新來表征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山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山東省制造業的“領頭羊”,其技術創新能力對整個山東省制造業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本文將從山東省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技術創新對制造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探討分析技術創新如何作用于山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本文以前人研究為前提,通過建立面板模型,實證分析技術創新和經營績效兩者的關系,深入剖析技術創新對企業經營績效的作用,為山東省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和如何提高企業經營績效提供參考路徑。
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有學者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了自己的看法。熊彼特[1]認為,技術創新是通過引入新的制造原料和新的生產工藝,生產出新的工藝產品,并能使自己的新產品快速占領新市場的經營手段。Freeman[2]提出企業要進行商業化活動必須要有新的工藝產品來占據市場,而獲得新的工藝產品必須要進行技術創新。許慶瑞[3]提出技術創新可以有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兩種形式。而周柯和張斌[4]、周忠民[5]等學者認為,一個企業創新能力的指標可以根據該企業申請專利的數量來衡量。
關于企業經營績效的研究:王國順和胡莎[6]以財務指標如資金周轉率、負債率等衡量企業的經營績效,并從國際化的角度分析企業銷售額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喻纓和霍國慶[7]選擇將企業的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指標,分析企業多元化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結果顯示這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黃昌富和徐亞琴[8]以財務和市場這兩個量來衡量企業的經營績效,結果表明企業產融結合對企業的經營績效有較大的提升。
關于技術創新影響企業績效的研究:Myers[9]以固定資產和成長能力來比較企業的經營績效,得到兩個指標對企業的經營績效都有促進作用的結論。Hu, Alg, Jefferson[10]選擇我國北京市的上市企業為樣本,實證分析表明開發投入對企業的經營績效有明顯的促進作用。Shail, Charles, Wasle[11]選擇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申請的專利數量為指標來衡量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結果表明技術創新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績效有著明顯且持續性較長的正向影響。吳世斌和邢晉[12]使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得出研發投入與企業經營績效有顯著的相關性。我國大部分制造業都存在技術創新能力偏弱的現象,建議我國制造業要把重心放在推進技術創新上,從而達到經營模式轉型的目的。
本文參考以上學者的成果,通過實證分析進一步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為山東省制造業的發展提出建議。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創新”的實質是新的生產模型的建立,即企業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它包括了幾種類型:
新的生產工藝方法、新的市場、新的原料或半產品、新的供應商、新的管理方式,我們將熊彼特所描述的創新歸納為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可以分為開發新產品和對舊產品的改造這兩種方式,工藝創新可以概括為對新材料和新裝備的引入。
1.產品創新機制
關于產品創新影響經營績效的研究,Swink[13]以美國制造業企業為研究對象,探討美國制造業新產品技術創新和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黃永春和姚山季[14]以中國制造業企業為研究對象,使用Meta分析法,對產品創新和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定量的結合分析,結論表明國內外產品創新和企業經營績效均存在正向促進的關系。
根據上述學者的研究,本文提出產品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體現,主要表現在企業開發新產品和企業對舊產品性能改造這兩方面。而產品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產品的多樣化,以滿足更多的消費需求,占據更大的市場來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
2.工藝創新機制
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這兩者之間是有一定聯系的,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一般是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或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不同方式。Abernathy和Utterback[15]發現,當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時,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方向是存在較大區別的,并提出以產品創新為主題的產業創新模型,即AU模型。
AU模型表示企業不同時期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兩者之間的關系,在AU模型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推斷出一個制造業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變化。一般很多制造業企業在剛發展的時候,沒有成熟的生產和創新技術,基本都是以產品創新為主要運營方式,都想用產品創新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當制造業企業的生產工藝越來越成熟,企業就要認識到單靠產品創新來表征技術創新能力是遠遠不夠的。胡川[16]提出,近代的工藝創新包含企業擁有新的生產裝置、新的生產工藝和新的管理形式等,工藝創新使得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陳建勛等人[17]研究發現,制造業企業對舊的生產流程進行改進并采用新的生產技術,可以大大節約時間成本,還可以降低企業在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上的投入。
從當下制造業發展的情況分析,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企業前景有著決定性作用。技術創新是一個需要長期持續的過程,如果一個企業具有引領前沿的技術,那么企業就可以比其他競爭者更快地占有市場份額,企業的競爭優勢會得到強有力的保障。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僅能推動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快速增長,而且還會帶動相關制造行業的發展,形成眾多企業相互競爭的新局面,從而推動整個制造行業水平不斷提高。
技術創新是制造業企業提升經營績效的基礎。在如今越來越國際化的市場下,企業要想增強自身的發展能力以應對市場競爭,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的唯一辦法。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市場局面也在發生改變,逐漸由買方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一個全面競爭的新環境即將到來,各企業的利潤會慢慢被平均,企業的規模分化被加劇,眾多不同規模的企業競相發展,很多企業都將面臨再次創業的新局面。
技術創新從不同角度促進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企業不斷革新技術,也推動著企業績效的提升,同時也保證企業在穩定且正確的方向上帶動國內經濟快速發展。
本文以ROA作為被解釋變量y,從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兩方面來衡量高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R&DS、R&D作為解釋變量x;LOAR、ROE、CS、BI則作為控制變量。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變量的具體說明和符號見表1。

表1 模型變量解釋說明
總資產凈利率(ROA):企業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如果ROA的值越大,說明企業投入產出的能力越強,企業資產運營的水平越高,企業的管理越好,故選用該指標表征經營績效水平。
研發強度(R&DS):研發投入占某組織或地區當期生產總值的比例(研發的開銷占總營業額的比例)。
研發支出(R&D):企業在經營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各種費用支出。
資產負債率(LOAR):企業負債數與企業資產總額的比率。資產負債率的值越小,表示債權人需要承擔的風險越小。
凈資產收益率(ROE):平均股東權益與企業總凈利潤的比率,ROE還代表著股東權益的獲利率,可以衡量企業對自有資本的使用率,體現的是企業通過自有資本得到利益的能力。
企業規模(CS):企業的生產、經營等區域的規劃,根據相關標準和規定可以把企業規模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
營業收入(BI):指在某一段時間內企業的貨幣收入。貨幣來源主要是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兩方面。
本文對各種創新及經營績效指標進行分析,建立靜態空間面板數據模型,深入探討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對制造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為了減少異方差和自相關帶來的影響,對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公式如下:

其中i=1,2,…,19表示所選取的85個山東省內的制造業上市公司,t=2011,2012,…,2019代表本文所研究的時間范圍。lnROA:i企業,第t年的總資產凈利率;lnR&DSit:i企業,第t年的研發強度;lnRD:i企業,第t年的研發支出;vk:控制變量,是本文所選取的其他影響因素對于制造業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εit:假設其為獨立同分布的變量。本文使用Stata16運行面板數據模型,所選取數據為一個完整的平衡面板數據。該面板數據包含了山東省85家制造業上市公司2011年至2019年技術創新和經營績效的相關變量。
表2是對85個樣本公司2011-2019年度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包括其均值、標準值、最大值、最小值。

表2 描述性統計
F檢驗結果如表3,強烈拒絕原假設H0,因此認為建立固定效應模型明顯優于混合回歸模型。

表3 F檢驗結果

表4 豪斯曼檢驗結果
根據豪斯曼檢驗結果,強烈拒絕原假設H0,因此認為建立固定效應模型而非隨機效應模型更合理。
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如表5,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企業規模、營業收入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表征技術創新的研發強度和研發支出只在10%的水平上顯著。由結果可知,技術創新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是正向的,但由于研發的特殊營利性,對企業財務指標等的影響呈現一定的滯后性,適當的研發投入及技術革新確實能夠促進企業經營績效的發展,特別是對于技術相關性較強的制造業企業。

表5 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
對比衡量面板結果可知,山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技術創新水平對企業經營績效等方面的表現影響顯著,說明山東省制造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已經有一定的投入,但其促進作用相比全國較緩,企業之間的研發投入也存在差距。因此,應當揚長避短,結合企業自身發展狀態和時代趨勢,適當增加研發支出和研發強度,促進經營績效提升。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環境下,我們國家的經濟要得到快速發展,離不開制造行業,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制造業是我們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是我們國家經濟的一大命脈,是我們改革的重要行業,它影響著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在國際上的地位,各省份應把發展重心放在制造業上,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政策幫助。山東省作為我國的制造業大省,應承擔起重任。根據山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和以上數據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議:(1)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2)適度加大研發投入;(3)注重研發新產品;(4)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和抗風險能力;(5)充分發揮政府的補貼機制和稅收政策。
1.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
可以成立專門的技術研發團隊,對研發項目進行全面評估,判斷其可行性,為研究階段做好鋪墊,從而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加大對科研人才的引用,與各高校及其研發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從而方便人才的引進。加強與國外科技公司的互動學習,引進國外的新技術投入到自己產業中,定期安排員工外出學習與參展,加強企業員工的科研素養,以增強企業自身的實力。
2.適度加大研發投入
根據上述面板數據分析和各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對經營績效的影響分析,經營績效較好的公司其研發投入都比較大。加大研發投入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加大研發投入,而是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準確性。研發投入的重點應放在重難科技和科研人員上,科研人員是技術創新的核心基礎,應首先保證科研人員的數量,避免科研人員流失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并要加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
3.注重研發新產品
制造業的技術革新較快,產品的換代也比較快,企業要及時淘汰掉劣質產品,研發新產品,滿足市場不同需求,擴大產品的差異化。如果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就比較弱的話,就更需要研發新產品,增加企業自身產品的覆蓋面。通過新產品來占據市場份額,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4.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和抗風險能力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企業應加強危機意識和抗風險能力,通過上述分析發現,山東省制造企業在發展中其資產負債率、凈利潤增長率、現金流以及風險水平相關度不算很高,研究結果不是很明顯。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能夠使山東省制造業企業為規避風險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從而提高企業生存率,促使企業的長久穩定發展。綜合選擇多種多樣的舉債方式,降低企業自身的風險;保持一定的企業現金量,有助于應對突發情況,提高抗風險能力;通過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提升企業應對變故的能力,保證企業能夠在浪潮中得到發展。
5.充分發揮政府的補貼機制和稅收政策
制造業是國家重點發展行業,其技術含量較高,為促使企業快速發展,政府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政策和補貼來幫助企業,提供了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山東省作為制造業大省,是政府重點關注對象,為促進經濟的發展,更是有各類的文件規劃,吸引高端人才進入山東省制造業為企業發展做貢獻,引進外資企業進入山東省,同時也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政策,有效降低成本,減少企業發展阻礙。企業應當密切關注政策信息,企業間相互合作,抓住機會,提高企業自身的經營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