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柱
(國網南京供電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2)
國內能源和電力呈分布式布局,一些地區需要以“西電東送”的方式優化能源和電力配置,混合直流輸電系統被應用在能源和電力配置工作當中。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混合直流輸電系統多次優化升級,如特高壓并聯型三端混合直流輸電系統。該系統通過閉鎖前3站的功率參數,實現對系統故障極功率的轉換,降低了功率損失[1]。
針對各類故障問題,文獻[2]基于脈寬調制型電流源換流器(PWM-CSC)優化了系統運行,通過PWM-CSC,優化系統故障響應功能,通過特定諧波消除法,控制調制和切換脈寬,在依托兩相靜止坐標系構建數學模型的基礎上,實現對電網運行的控制。但系統運行當中存在一些小因素擾動的問題。文獻[3]利用換相換流器(LCC)和模塊化多電平換流器(MMC),優化控制系統中存在的各項干擾問題,由此誕生了全新的、具有LCC-MMC共同作用的混合直流輸電系統。為了進一步優化系統的獲取、識別和維護處理工作,文獻[4]基于雙樹復小波變換方法,優化系統控制策略,該方法根據混合直流輸電線路中常見的故障特征,利用電磁暫態仿真模型優化管理參數。文獻[5]考慮到計算可處理性和測試輸電網擴展規劃(TEP)模型性能的能力,詳細描述了網絡拓撲、發電組合和負荷特性,分析間歇性可再生能源(VRE)(風電和光伏)輸出和負荷曲線的全年時間序列。文獻[6]比較了2種串并聯混合動力電動汽車,使用經驗證的電氣變量變速器模型,不僅可用于優化內燃機的工作點,還可用于尋找最佳直流母線電壓,以優化系統級效率。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新的基于LCC-MMC的混合直流輸電系統優化控制方法,根據MMC和LCC各自的優缺點,對其進行優化,降低發生故障的可能性,然后將優化后的2個模型應用到混合直流輸電系統中,均衡系統的電壓,進一步解決更多的系統運行故障問題,保障系統的穩定運行。
設該系統的整流站為12脈動LCC,每間安裝6脈動換流器,通過YD接線MMC逆變站換流變壓器,經高電阻運行,監測故障問題,以并聯的方式相互連接,此時的拓撲結構能夠傳送大容量電荷,同時滿足弱交流傳送的基本要求[5]。混合直流輸電系統的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拓撲結構圖
圖1中,參數V表示空載線電壓;X表示換相電抗;D表示交流電抗器;α表示觸發角;I表示運行過程中的直流電流,根據圖1設置的拓撲結構,構建數學模型。
設置雙極間輸出直流電壓為U。默認整流側直流電壓為U1,已知此次需要安裝的整流器為6脈動,計算LCC正常運行狀態下的LCC數學模型,為

(1)
假設觸發延遲角和觸發重疊角分別為α1和α2,根據圖1和式(1),得到LCC整流站數學模型:

(2)
式中:P1、P2分別表示電流I下的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cosθ表示在固定觸發角度θ下的功率因數[6]。根據LCC結構特征,完成對LCC數學模型的設計。
結合圖1所示的系統逆變站結構,設置j相的橋臂為u和v。已知系統利用M個電路SM子模塊串聯控制兩橋臂,設置2個橋臂的電壓和輸出電壓分別為Uuj、Uvj、Uj,電流和交流側電流分別為Iuj、Ivj和Ij。根據基爾霍夫電壓定律基本計算原理,通過下列方程組計算不同橋臂中經過的電壓和電流:

(3)

(4)
式中:auj(t)、avj(t)表示橋臂的常數參數;D0、D表示交流電抗;F表示電阻。
默認橋臂電流與環流方向均為正方向,確定時域范圍內的交流側電流與環流,發現橋臂電壓影響上述設置的參數,因此假設導通狀態下的橋臂電流與電容電壓相關,則存在:

(5)
式中:Ujr(t)表示橋臂r的電容器電壓。
根據上述計算過程發現,上、下橋臂可作為2個獨立存在的可控電壓源,則根據三相靜止坐標系的組成,通過下列計算公式描述構建的MMC數學模型:

(6)
式中:a、b、c表示三相。
至此獲得MMC數學模型[7]。利用上述兩組數學模型,約束混合直流輸電系統。
直流輸電換流器多為晶閘管器件,通過控制觸發角控制運行狀態下的系統電壓和功率。換流器按照三相橋式的方式設計電路,利用6個波頭的換流器,實現對固定傳輸周期內,整流電壓工作頻率的實時控制。當多組換流器以串聯、并聯協同使用的方式建立工作連接后,換流器形成具有更強控制效果的12脈動[8]。當陽極電壓為正時,晶閘管根據電壓波動調整運行參數,切換到其他工作狀態。由于晶閘管只能單向導通,所以不受觸發脈沖直接控制,導通后則一直處于導通狀態。在電流減小、陽極電壓值小于等于零的情況下,晶閘管根據該電壓值將狀態切換為關斷。要求橋臂的電壓差為35°,分別利用“三角星型”接法和“星型”接法控制整流側直流電壓,通過上述接線方式,根據式(1)和式(2)設計的LCC數學模型,實現對整流側LCC的優化控制。
對于系統自身來說,逆變側MMC的優化控制工作更為復雜,作為一個非線性系統,其運行穩定性受到了極大干擾。已知MMC與穩定控制系統電壓源逆變器(VSC)的拓撲結構一致,所以參考VSC雙閉環控制器優化控制逆變側MMC。根據圖1的結構可知,逆變側MMC由鎖相環、坐標變換、瞬時功率計算、內環電流外環功率控制以及觸發脈沖生成等模塊組成,通過雙環控制實時監管內環、外環功率和電流的大小,實現對系統運行參數的跟蹤。對于內環電流的控制,依據電壓前饋補償和電流反饋,控制直流輸電換流器的輸出電壓。前饋補償條件下的輸出閥側電壓為

(7)
式中:Vdord、Vqord表示不同端的參考電壓;ω表示權重;I1、I2表示外環功率的電流輸出控制指令;dpid、dpiq表示控制電流運行過程中,控制器的軸比例系數;Idord、Iqord表示實時電流;diid表示不同方向電流的積分[9]。通過上述函數解耦控制內環電流。
根據系統下發的實時工作指令, MMC會產生2種不同性質的電流(有功和無功),當MMC連接到強電網時,由于功率變化不會直接影響強電網連接處電壓,MMC適用于控制功率。在內環工作狀態下,根據MMC的期望電流和控制器結構層,消除穩態誤差,所以在穩態條件下,利用下列公式描述交流系統與功率:

(8)
式中:U11、U12表示不同坐標軸的交流母線基波電壓;I11、I12表示交流母線基波電流分量。
根據上述公式得到控制器的運行電流給定值,實現逆變側MMC的優化控制。
系統能量改變會影響MMC電壓值,在增加大量MMC子模塊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耗,使子模塊之間的電壓值頻繁波動,不再以相等的數值出現,這些波動幅度極大的電壓值影響系統穩定運行,為此,結合文獻[10]提出的均衡控制策略,在監測子模塊運行常態電壓、各個單元運行電壓等級、橋臂電流實時傳輸方向的前提下,設計一個能量均分控制器[11-13]。假設控制器實時獲取MMC的a相子模塊電容電壓,結合構建的LCC數學模型輸出平均電壓值和環流值,通過該控制器進行能量均分,公式為

(9)
式中:Q表示電容電壓能量均分調制量;Z1、Z2表示不同位置節點處與子模塊對應的控制器;I′表示a相環流參考值。

Q′=Q+Q1+Q2
(10)
式中:Q1、Q2表示橋臂電壓平衡均量和調制量。
利用MMC消除穩態誤差,對混合直流輸電系統進行強約束。通過LCC數學模型控制平均電壓值和環流值,降低系統能量損耗,從而避免電壓值頻繁波動,保障系統的穩定運行,同時從直流側直接充電,減少中間電流轉接過程,有利于電壓的穩定。利用MMC數學模型計算調制波,通過調制波調節供電量,實現最終的均衡電壓[14-15]。
通過表1所示的參數,搭建仿真測試模型。

表1 系統仿真參數
仿真試驗共進行4輪,第1輪仿真整流站交流故障、第2輪仿真逆變站交流故障、第3輪和第4輪分別仿真直流線路單極故障、極間故障。將本文方法與常規方法(基于雙樹復小波變換的控制方法[4])進行對比,測試不同控制方法對不同系統故障的處理效果。
4.2.1 整流站交流故障控制效果
第1輪測試。在系統的整流站交流側仿真a相發生接地故障,要求接地電阻和故障持續時間不小于9.5 Ω和1.5 s。分別利用本文方法和常規方法控制系統混合直流輸電,得到的仿真波形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方法對整流站交流故障的控制效果
已知從第2.5 s開始,LCC的a相電壓開始跌落,觸發角也隨之改變,最小值僅為4.8°。圖2中,曲線a代表本文方法、曲線b代表常規控制方法,比較2組方法控制下的LCC直流電壓和MMC直流電壓,發現本文方法控制后的電壓在5 s內逐漸穩定,系統的直流功率在出現短暫的波動后明顯提高,5 s過后恢復到故障之前的狀態。常規控制方法,同樣在第2.5 s時發現了故障,但在2.5~5 s之間,觸發角沒有被重新調整到初始值,所以LCC和MMC直流電壓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導致系統功率一直處于波動較大的狀態當中,直至第6 s也沒有恢復到穩定狀態,說明常規方法的控制效果不夠理想。
4.2.2 逆變站交流故障控制效果
第2輪測試。設置MMC-1的ab相間發生接地故障問題,要求電阻和故障持續時間不小于16 Ω和800 ms。分別利用2組方法控制系統輸電,得到的測試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方法對逆變站交流故障的控制效果
已知交流電壓和直流電壓均從第2 s開始劇烈波動,造成逆變站中的MMC-1傳輸功率持續降低。當系統輸入能量和輸出能量之間存在不均衡問題時,會出現電壓異常的情況,此時需要將多余的能量傳輸到MMC-2當中,通過均衡控制系統電壓,保證功率維持穩定狀態。根據2種方法的控制測試效果可知,本文方法控制下的系統,其輸入能量和輸出能量實現了互補均衡,但常規控制方法沒能在6 s之內均衡輸入能量和輸出能量。本文方法對于逆變站交流故障問題,有更可靠的控制效果,能夠快速解決逆變站交流故障問題。
4.2.3 直流線路單極故障控制效果
第3輪測試。設置MMC-1和MMC-2之間的直流線路突發正極接地故障,要求電阻和故障持續時間不少于12 Ω和800 ms。分別利用2種方法控制系統運行,得到的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方法對直流線路單極故障的控制效果
根據圖4顯示的測試結果可知,面對直流線路單極故障問題,本文方法在5 s內快速反應,將LCC和MMC的電流控制在穩定的區間內,而常規方法在同樣的測試時間內,沒能更有效地控制LCC和MMC的電流,繼續下去會影響混合直流輸電,最終影響電力負荷配置。
4.2.4 直流線路極間故障控制效果
第4輪測試。設置LCC和MMC-2之間的直流線路突發極間故障,要求電阻和故障持續時間不小于15 Ω和800 ms。測試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不同方法對直流線路極間故障的控制效果
根據圖5顯示的測試結果可知,同樣的測試條件下,本文方法對3組電流的控制均有較好的效果,常規控制方法對MMC-2直流電流的控制效果不佳,說明此次研究的方法更滿足應用要求。
為了更快地解決混合直流輸電系統故障問題,提出了基于LCC-MMC的混合直流輸電系統優化控制方法。結合LCC和MMC兩個換流器,應用正常運行狀態下的LCC數學模型與MMC數學模型,結合逆變側MMC的鎖相環、坐標變換、瞬時功率計算、內環電流外環功率控制以及觸發脈沖生成等模塊,優化了混合直流輸電系統的運行,試驗結果表明,應用本文方法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LCC和MMC的電流控制在穩定的區間內,能夠實現混合直流輸電系統優化控制,快速解決輸電系統故障。
但是本次研究尚未說明MMC相間環流抑制過程和效果,系統可能出現小干擾失穩現象,今后將針對MMC相間環流抑制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設置合理的控制參數,為穩定系統運行態勢,提供更加可靠的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