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盤山地區實施稻蟹鰍豆“四位一體”混養模式的生產實踐,結合盤山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情況,總結混養模式的主要技術措施,分析計算混養模式的綜合效益,為相關地區提供實踐經驗和理論參考。
關鍵詞:水稻;蟹;混養;綜合效益;環保
中圖分類號:S5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21)06-0007-02
盤山縣位于全國重要的優質粳稻主產區盤錦,具有得天獨厚的水稻生產條件。為進一步提高當地的水稻品質和種植效益,盤山縣積極探索應用稻蟹鰍豆“四位一體”混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水稻生產的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此,基于盤山地區實施稻蟹鰍豆“四位一體”混養模式的生產實踐,結合盤山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情況,總結混養模式的主要技術措施,分析計算混養模式的綜合效益,為相關地區提供實踐經驗和理論參考。
1 盤山縣農業概況
盤錦農業地域特色鮮明,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粳稻主產區,有“中國濕地之都”“中國生態稻米之鄉”之美稱。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1.33萬hm2,年產量100萬t,處于國內單季水稻生育期最長的黃金帶上和遼河三角洲,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盤山縣位于盤錦市北部區域,耕地面積5.57 萬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4.00萬hm2、玉米種植面積1.33萬hm2。多年來,盤山縣農業獲得多項國家、省榮譽稱號,不僅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也是全國生態示范區、國家標準化農業示范區、國家優質糧生產科技示范縣、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糧食高產示范縣、全國河蟹產業第一縣、平原綠化先進縣。農業農村發展的多項指標處于全省前列,具備創新發展現代農業和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優勢。
2 稻蟹鰍豆“四位一體”混養模式
2.1 模式技術
近幾年,盤山縣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技術和新模式,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展示帶中的太平鎮新村萬畝水稻現代化種植展示區,實施水田種稻、稻田養蟹、稻田養鰍(泥鰍魚)、埝埂種豆的“一水兩用、一地四收”的稻蟹鰍豆“四位一體”農漁結合立體混養新模式。
在實施“四位一體”混養模式的區塊,在經營上主要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作用,土地由大戶統一流轉,打造大區塊稻田,為農田基礎建設和農業全程機械化作業創造必要條件;在建設上主要整合各類現代農業元素,集中打造高標準農田,田間實施明排暗灌襯砌工程,支渠、斗渠、下水農渠全部采用現澆混凝土襯砌,并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不斷提升土地的綜合收益;在技術上主要實行先進農業技術集成應用,重點實施農業物聯網平臺、激光整地、水稻生態控肥節水灌溉、工廠化育苗、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大壟雙行水稻成蟹種養、扣蟹泥鰍混養等八大技術,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基礎上推進先進農業技術的典型示范與推廣應用。
2.2 效益分析
技術探索和生產實踐表明,這種“一水兩用、一地四收”的農漁結合立體混養新模式,收到很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2.1 生態效益 稻蟹鰍豆“四位一體”模式的主要優勢體現在對于土地的生態集約利用上。這種種養新模式能最大限度的促進土地的綜合和集約利用,田地不僅用來種植水稻,還進行河蟹和泥鰍魚養殖,埝埂用來種豆,進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產出率。
田里養殖蟹和魚,需要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的種類、用量,使農產品的綠色生態水平和品質顯著提升。依照此種模式種植的水稻、養殖的河蟹和泥鰍魚,充分體現生態、循環、綠色、無公害的理念,對樹立盤山綠色大米生態品牌具有較大的宣傳作用。同時,作為國家級農產品出口(河蟹)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全省唯一的河蟹出口免檢縣,盤山也更加實至名歸。
2.2.2 社會效益 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新模式對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技術集成應用的示范和推廣上。2020年以來,實施“四位一體”立體混養模式區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全省領先。經總結提煉,該區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被稱之為“新村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全國農墾稻作提升現場會、全省糧油高產創建現場會均在此召開。目前,按照該模式衍生出來的“稻魚豆”“稻蟹豆”等新生產模式,已經在省內外示范推廣2.67萬hm2,社會效益比較顯著。
2.2.3 經濟效益 稻蟹鰍豆“四位一體”立體混養新模式的最大成效,體現在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上。該模式下,水稻種植采取大壟雙行高產栽培技術,比傳統種植模式可增產10%左右,同時為兼顧稻田蟹、魚的生態共養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使水稻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價格也相應提高。
1) 水稻收益。水稻產量為750 kg/667 m2,價格為3.0 kg,則總收入為750×3.0=2 250(元/667 m2)。扣除種植投入1 051元/667 m2,則利潤為2 250-1 050=1 200(元/667 m2)。
2) 蟹魚共養收益。根據養殖條件,每667 m2施放扣蟹4 kg或大眼幼體1 kg,到秋季可收獲成蟹20 kg/667 m2或扣蟹62.5 kg/667 m2,扣除種苗、餌料、防逃和環溝工程等前期投入,河蟹的利潤可達到1 000元/667 m2。泥鰍魚每667 m2投放魚苗(3~5 cm)8 000尾,到秋季可收獲泥鰍魚50 kg/667 m2,扣除魚苗、餌料、防逃工程投入,泥鰍魚利潤可實現500元/667 m2。
3) 埝埂豆效益。埝埂豆可實現收益100元/667 m2,使農田的綜合收益得到顯著提升,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到極大地推動作用。
4) 混養新模式總效益。1 200+1 000+600+100=2 800(元/667 m2)。
據測算,實施該模式可實現綜合效益2 800元/667 m2,是普通地塊單純種植水稻的2.8倍,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3 結語
為推進水稻生產轉型升級和提高種稻效益,盤山縣創新稻蟹鰍豆“四位一體”混養模式,核心技術為養蟹技術和種稻技術。生產試驗和實踐表明,該模式可實現綜合效益2 800元/667 m2,是普通地塊單純種植水稻的2.8倍,真正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玲俐,姜洪.稻田魚蝦蟹混養試驗[J].漁業致富指南,2020(3):47-49.
[2] 李曉月.中華小長臂蝦和河蟹稻田養殖效益優化探索[J].農業與技術,2018,38(12):113.
[3] 張從宇,詹秋文,汪建飛,等.水稻-小龍蝦-螃蟹共生輪養經濟效益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1):64-66.
[4] 楊衛建,梁秀梅,黃巧云,等.稻田養蟹技術與經濟效益初探[J].北方水稻,2019,49(6):42-43+45.
[5] 劉圓,李振宇,劉興,等.盤錦養蟹稻田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J].北方水稻,2020,50(5):31-32+35.
[6] 白艷鵬,高金環,趙赴越,等.稻田養蟹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2019(4):59.
Practice of Four-in-one Polyculture Mode of Rice Crab and Loach
SUN Yuanfu
(Panjin Cit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Panjin Liaoning 124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Four-in-one polyculture of rice crab and loach in Panshan area,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ituation in Panshan area,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technical measures of polyculture mode, and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polyculture mode, so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areas.
Key words: rice; crab; polycultur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收稿日期:2021-09-24
作者簡介:孫元福(1975—),男,高級工程師,從事農業方面的研究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