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劉志光 吳怡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高質量就業是解決我國當前新形勢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這對工程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內容。通過分析高質量就業的評價體系及影響因子,構建了著眼于提高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工程類本科人才敏捷培養模式,模式突出體現了培養目標融合、學科融合、產教資源融合、模塊化的快速可重構課程體系等特點,能夠快速適應國內外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對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類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改革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 高質量就業;新工科;工程類本科人才;敏捷;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 2021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跌跤式經驗驅動的工程類專業國家一流課程建設——以‘軟件工程導論課程為例”(GJB1421251)
[作者簡介] 李 莉(1977—),女,河南孟州人,博士,東北林業大學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副教授(通信作者),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工程教育和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研究;劉志光(1976—),男,湖北沙市人,碩士,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高級經濟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經濟和大數據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45-0165-04? ?[收稿日期] 2021-06-2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當前我國發展新階段貫徹發展新理念的關鍵環節,也是基礎性條件和前提。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就業數量及質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使高校就業面臨更大挑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已由過去的單純追求就業率轉變為關注就業質量。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教育領域重要的民生工程,高等教育工作者擔負著“質量強國”的人才培養重任。
一、高質量就業評價體系
提高就業質量首先要正確構建其評價體系,從核心要素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達成模式。工程類專業高質量就業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內容。
1.較高的崗位需求與從業者的專業匹配度。首先,從業者應具備獲得適合自身職業發展的工作崗位的能力。其次,應具備根據發展需要動態適應崗位的學習和創新能力。
2.相對完善的職業環境及合理的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應為從業者提供合適的工作環境和等價的勞動報酬以保障從業者的合法權益。
3.相對自由的工作決策空間。高級工程型人才所從事的崗位具有明顯智力主導的特征,故高質量就業崗位需要為從業者提供能發揮其創造性和決策能力的空間。
4.較高的工作滿意度。從業者應能在良好職業匹配的崗位上獲得良性感受,這通常從職業聲望、工作內容與期望符合度等方面來體現。
基于以上高質量就業評價體系分析及借鑒學者孔微巍[1]的研究成果,高質量就業的最大影響因子是工作質量,其次是工作環境,即針對工程類人才,高質量就業應使從業者具備良好的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崗位職責與職業能力提升。此外,具有良好的軟硬件工作環境、人際關系、團隊協作能力和正確價值觀。
二、工程類本科人才培養特點及需求
工程類本科專業因其工程化背景的約束,學生培養質量與就業質量直接掛鉤,培養模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質量,人才核心競爭力影響其職業發展空間。行業既是人才的接收端,也是評價人才質量的主要標準。外部環境對行業產品和技術提出了動態需求促生了其對人才需求的變化。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應用于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工科”計劃[2],并在2018年10月25日批準了第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進一步推動了產學合作的人才培養進程。多位學者對新工科建設及工程教育培養模式等進行了相關研究[3-7]。產學緊密結合的特點決定了高等工程類本科人才的培養過程應著眼于產業需求,構建動態自適應的多資源融合敏捷培養模式,增強高校人才培養的快速適應能力。
三、著眼于解決復雜問題的工程類本科人才敏捷培養模式
1.關于“提高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理解。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國際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提出了“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要求。在工程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中,如何提高學生解決非技術因素問題的能力是迫切需求,也是提高培養質量的難點之一。高校人才培養應借鑒企業解決復雜問題的經驗,設計相應培養機制提高學生的相應能力(見表1)。
高??稍诮逃h節借鑒企業動態適應機制,使人才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能快速適應甚至積極拉動外部發展正向引導因素。表1中,將工程教育分成三個階段,即起點校準階段(完成綜合平臺性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提升階段(完成與領域密切對接的專業方向能力提升)和激發階段(完成企業環境下人才綜合能力的激發)。
2.敏捷概念的引入。敏捷概念最早起源于制造業的“敏捷制造”,其目標是通過快速應對多變的市場需求,使參與者能滿足各自利益并獲得共同利益,靈敏和快捷是其主要特征?;诠こ填悓I人才培養定位,培養輸出端必須滿足靈活多變的社會需求,提高人才核心競爭力,因此可將敏捷的核心思想引入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敏捷培養模式需關注人才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學科及產教融合的教學資源配置,以及延遲的專業方向分流。通過迭代演進、快速重構的多目標培養輸出途徑及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環境,提高人才培養理論和工程實踐能力,以及人才對產業環境的快速適應能力。
3.工程類本科人才敏捷培養模式的構建。設計校企融通生態系統,需要將產業資源引入高校人才培養。高校智力資源也可為企業提供創新動力,實現校企雙贏。滿足多領域融通新經濟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本文設計的敏捷培養模式突出體現了以下特點:(1)培養目標融合。在培養目標制定及調整過程中,充分調研產業需求,聽取行業專家意見。實現專業設置及培養環節與產業發展變化及結構調整趨勢相適應,從根本上解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人才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2)可快速重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敏捷培養的核心是快速、低成本地實現重組和演進,因此課程體系要在標準化前提下完成模塊分解,劃分過程應保證平行模塊間學分相同、模塊間開課邏輯順序正確、模塊內課程開課時間不沖突等。在產業需求變化時迅速實現課程體系的動態調整。(3)學科融合。將多學科融合應用于敏捷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教學資源共享,還能為人才培養提供速度快、成本低的調整保障,更有利于領域合作解決大規模復雜工程的問題。(4)產教資源融合。產業與高校在各自優勢上的互補性推進資源融合、發展共贏。
基于以上分析,設計如下工程類本科人才敏捷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本模式以產業需求為人才培養模式設計之源,利用云平臺等手段實現校企資源靈活、低成本的整合;利用多學科融合實現資源共享、科研反哺教學;利用動態重構的課程模塊組合實現對行業新需求生成快速原型;利用產學深度融合的溝通機制實現對原型修正及迭代上升;利用“校準—提升—激發”分層次迭代遞進實現培養目標,最終通過開放、敏捷、自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工程型高級人才就業質量的提升。
四、實證分析
某教育部直屬的“211院校”軟件工程專業一直致力于高級人才培養,不斷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優化和調整,與多家國內外知名軟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不僅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論證、制定、調整過程中充分吸收來自軟件行業的實際需求,且在人才培養的諸多具體環節進行大量合作,主要包括:校企共建實驗室、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參與校內實踐環節培養、校內教師定期參與企業工程項目及考核、引入企業案例和行業標準、共同出版教材、在企業中完成新生實習和第四學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引入企業實際項目、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大賽、教師科研及學生創新的企業孵化等。此外,專業還為企業合作人員的學術提升提供了幫助。
在課程體系上實施模塊化教學模式。第1~3學期以計算機大類形式培養,主要為計算機基礎、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等平臺類課程學習,使學生在建立計算思維基礎、掌握專業大類基礎知識的同時,盡早滿足新工科關于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第4~8學期,學生完成專業選擇和興趣領域專業模塊培養環節,提升、鞏固計算思維能力,完成專業方向核心素質培養。其中第4~6學期,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及行業最新需求選擇適合的課程模塊組合,包括理論課程與階段性和綜合性實習、實踐等。平行模塊間做到學時、學分統一;模塊內部課程之間做到開課時間合理;前后續模塊間做到知識支撐到位、知識層次與能力培養迭代上升。第7~8學期,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參加企業項目實踐。在這期間,校內外雙導師指導學生結合企業項目完成畢業實畢業設計。專業黨支部與部分接收實習生較為集中的企業黨支部建立對接,完成學生第4學年的校外學習與管理。經過多年的努力和調整,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收到了來自數十家企業的好評,不論是在職業符合度、薪資,還是在職業發展軌跡上來看,都是令人滿意的。畢業3年后,95.6%的學生已成為企業的核心力量,這也成為吸引更多企業與專業展開合作的動力基礎,形成良性循環,迭代提升。
五、結語
高質量就業是我國長期發展的需要。肩負高級人才培養重任的高校需結合行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科學構建培養模式。工程類高級人才培養因其自身特性,需要與行業、企業密切關聯,相互融合,構建動態、開放、敏捷的培養過程。該體系的構建應首先著眼于目標人才輸出標準,根據人才質量評價體系設計相應目標達成途徑。同時,該體系應具有快速適應和調整能力,縮短變化響應周期,從根本上保證實現途徑與外部環境的快速融合。然而,高質量就業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不僅涉及教育層面的因素,還包括社會、法律、企業組織等方面的具體機制。高校本身也因各自的不同定位和特色,在培養模式上不盡相同,開放融合的產教環境在實現機制中仍面臨諸多具體問題有待解決。工程類高等人才培養只有不斷根據內外環境的動態演進,才能找準適合自身的定位,才能實現合格的人才輸出和高質量就業。
參考文獻
[1]孔微巍,王美頔,王志浩.高質量就業統計指標權重的確定及實證分析——基于高校畢業生的統計分析[J].商業經濟,2017(4):180-18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EB/OL].(2017-02-20)[2021-06-05].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3]朱希,王洪波,李春火,等.基于問題導向的工科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研究:以W大學為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21,43(1):92-98.
[4]徐曉飛,李廉,戰德臣,等.新工科的新視角: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敏捷教學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8(10):44-49.
[5]葉飛帆.敏捷高等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75-81+95.
[6]董威,陳立前,尹良澤.關鍵問題驅動的軟件工程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J].計算機教育,2021(4):68-72.
[7]林嶺,肖如良,段炫宇,等.基于OBE的軟件工程實踐課Sprint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1(4):126-129+139.
Construction of Agility Training Model for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LI Li1, LIU Zhi-guang2, WU Yi1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2.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that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solve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which puts forward new contents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alents. By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the agility training model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alents is constructe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This model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integration, discipline integration, industry-educ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modular and fast reconfigurable curriculum system. It can quickly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ies demand for talents, and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ng;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alents; agility; train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