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劉娜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做好種業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11月22日,由山西省科協、山西農業大學主辦,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山西農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山西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承辦的以“打好種業翻身仗 破解‘卡脖子難題”為主題的專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忻州市舉辦。活動邀請種業科研單位專家和種子培育生產企業主要負責人,重點圍繞山西種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山西玉米種業存在的問題、種質資源與種子、種業的關系、種子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機遇挑戰等問題進行交流探討。旨在聚焦種業產業發展優勢與痛點,破解種業產業難題,為打好種業翻身仗尋求新路徑。

山西種業發展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山西生態環境可歸納為四大特征,緯度跨度大,海撥跨度大,降雨量跨度大,積溫跨度大。這些特征決定了山西生態多樣復雜,對種子類型要求也較多,一個類型品種很難覆蓋山西;復雜的地理環境也使山西成為較好的育種基地,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可種植山西選育的品種(比如玉米);復雜地理環境也形成了不同生態區種質,所以山西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非常豐富。
山西的種業發展起步較早,曾是全國玉米等作物制種大省,育種家選育的大豐30、潞玉13、沃玉3號、中地88、瑞普909等玉米新品種在國內玉米主產區均有較大面積推廣。隨著時代的發展,山西種業發展相對滯后,全省種子行業企業有420多家,但全國種業前20強也沒有山西企業,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很難形成競爭力;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企業未承擔起商業化育種的重擔,研發投入力度不大;種質創新不足,原創性種質不多,改良性品種較多,缺乏突破性品種;通過國審、省審的品種很多,但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種不多,前十強玉米品種沒有一個是山西的;山西曾經玉米的制種面積達到20余萬畝,但現在玉米的制種面積已經很少,省內種子企業的制種基地也都轉移到甘肅、新疆等地。

近年來,山西省內推廣種植的玉米品種由自育品種占比不足三分之一發展到目前的60%以上,山西玉米種業企業和品種在全國已經具備一定的影響力和競爭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玉米生產水平仍然較低。中國與美國是全球兩大玉米生產國,中國是玉米面積第一大國,美國是玉米產量第一大國,美國玉米種植面積比中國少10%左右,但總產量卻比中國多近40%,也就是說,美國的玉米單產水平比中國要高50%左右。
二是玉米品種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目前,全國各地從事玉米育種的科研單位、種子企業及個人數量眾多,但采用的育種材料來源都大致相同或相近,育種模式、手段也比較單一,多數育成品種都屬于“改良”品種,難以出現具有突破性的優良新品種。
三是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薄弱。當前市場上玉米及其他農作物品種假冒套牌侵權等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玉米品種選育、制種環節的材料流失現象也比較普遍,影響了科研人員玉米品種原始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部分育種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傾向于用“短平快”的方式開展品種選育。
四是山西玉米種業整體水平仍然較低。山西玉米種子生產經營企業的數量雖然較多,但缺少“巨”型或大型種子企業,全省雖有6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但沒有一家企業能夠進入中國種業前20強,大多仍處于中型及以下規模,整體水平仍然較低。

種質資源是親代遺傳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就是玉米自交系和常規種。這些資源是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經過上千年的自然演變形成的,蘊藏著各種潛在可利用基因。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指品種。但品種又源于種質資源,是不斷從特殊的種質資源中把一些特殊種質轉育到需要改良的品種中去,并經雜交育種選育而成。
種質資源是農業育種創新的基礎,如果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那么種質資源則是芯片的芯片,有了理想的種質資源,才能利用新技術培育出新的品種,沒有種質資源,農業育種創新將成為無源之水。
種業是一個立足高科技、依靠高投入的產業,種業的核心就是品種,就是種子。我國種質資源主要來自國內,保存在科研單位和企業,約80%的種質尚未充分鑒定;而美國約3/4的種質資源來自全球,企業是種質保存、鑒定、利用的主體,實現了資源充分利用。農作物種質資源已經成為種業競爭的焦點。

大豐種業1994年成立,1999年有了自己的科研機構,2003年有了自己的品種,目前,從科研體系的建設來看,已經形成企業內部商業育種的規模。在生物技術的資源應用等多方面均有了一個比較好的手段,各方面在穩步推進。但相對于外國優秀企業來看,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首先,從人才方面來看,世界種業前十位企業,他們的科研機構和研發團隊比較多,投入經費也較大。像孟山都、先鋒這樣的跨國公司,其研發投入一般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甚至更高。孟山都在種業領域具有研發優勢和技術壁壘,在全球擁有106個種子研發中心,超2萬人的科研團隊,集聚著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擁有最多的基礎資源和全球性資源。
其次,中國育種機構的數量雖居世界首位,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在我國承擔育種任務的主要是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種子企業的育種能力很低,絕大多數的公司幾乎沒有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育種科研單位和育種者個人對培育的新品種的知識產權自身保護能力較弱,再加上科研經費有限,致使許多優良品種遭受侵權,以至于形成了育種的不如賣種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經營的怪現象,大大挫傷了農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影響了我國的種業快速健康發展。

為打好種業翻身仗,解決“卡脖子”問題,公司著力在提高核心技術能力上發力,在新疆、甘肅建設了國內一流的生產基地,種子經過優良的生產線培育加工,使每一粒種子都成為精品,讓老百姓用得放心,產量效益有較大提升。
再一個就是要提升種業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一方面種業知識產權有效保護不足,抑制了企業新品種研發的動力;另一方面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不健全,也制約了種業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種業新品種研發的積極性。
最后從種業企業自身來說,要做好從事種業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素養,通過專業技能培訓、服務培訓,使種業工作人員更加職業化、專業化,來做好種業核心工作。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將加強與優秀公司的合作,以培育出更好、更優良的種子推向市場。在加強社會責任感方面,公司成立了中博愛心基金會,幫助脫貧戶科學種植,在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方面努力貢獻出一份力,一份愛心。

山西作為種子生產大省,種子產業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打鐵還需自身硬,晉中龍生作為行業一員,也在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育種技術,積極探索種業發展新路徑。下一步主要工作方向還是放在產品自主研發上,嚴格把控產品質量,推出新品種,提高性價比。今后,將繼續學習優秀公司經驗,利用優質資源,發展特色品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根據山西特點,面向大眾,迎合市場,開發出具有山西特色品牌優良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