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身強體壯的“胖五”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背負“五姑娘”嫦娥五號探測器飛向遠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這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zhàn)正式拉開大幕。此前,我國已經實現了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巡視探測。
如今,中國航天的腳步要再往前邁出一步——采樣返回,即發(fā)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落月,獲取月壤樣品并返回地球。這是我國首次執(zhí)行無人月球采樣返回任務。
隨著嫦娥五號的成功發(fā)射,人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嫦娥家族:與嫦娥家族中前幾位“姐姐”相比,嫦娥“五姑娘”在外觀造型上大變樣。其技術跨度大、結構也更為復雜,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四部分組成。
這四器就像“糖葫蘆”,每一個都是單獨的個體,放在一起還能組合,比如,著陸器和上升器“抱”在一起,就組合成了“著上組合體”;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就成了“軌返組合體”。四器“串”在一起,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探測器。
此前的嫦娥“大姐”和“二姐”都是一顆單獨的衛(wèi)星,“三姐”和“四姐”則由著陸器和月球車組成。這也意味著嫦娥家族眾姐妹不同的任務以及歸宿——嫦娥家族此前的幾位“姐姐”,為了科學探索再也不能回到“娘家”,要么留在月球,要么去了更遠的深空。相比之下,“五姑娘”就幸福多了:她從“月宮”瀟灑走一回后,還能捎點“土特產”——月壤,再次回到地球母親的懷抱。
“五姑娘”的復雜結構可以讓她盡可能多帶點“土特產”,預計2千克。你可能覺得,就這么點?但要知道蘇聯(lián)3個無人月球探測器帶回的月壤樣品也才330克,這主要由于當時蘇聯(lián)尚未掌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只能采用月面起飛返回地球的方案,這樣,上升器就需要克服返回艙與大量燃料帶來的負重,極大壓縮了采樣重量。
而“五姑娘”到達月球軌道后,著陸器攜上升器組成“月面小分隊”一同降落至月球表面,軌道器與返回器則作為“返地戰(zhàn)隊”繼續(xù)環(huán)繞月球,等待“月面小分隊”歸來。接著,“月面小分隊”進行月面采樣、樣品封裝等操作。樣品由上升器攜帶發(fā)射升空,與“太空郵差”軌道器對接,將樣品轉移到返回器內部。最后,“太空郵差”完成貨品“接收”“裝箱”后點火,只將返回器送回地球,從而減輕了負重。雖然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已比較成熟,但此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成功進行無人交會對接,在人類航天史上還是第一次。
12月1日,“月面小分隊”成功落月,勤奮的“五姑娘”開啟了“挖土”工作:一種是鉆取,一種是表取。鉆取就是通過空心鉆桿的取芯機構,鉆到月球表面兩米以下處,得到深層樣品的層理信息;表取就是采用機械臂末端固定鏟挖型采樣器,進行表層和次表層月壤采集,多點、多次采樣。
到此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無人采樣固然困難,跟無人封裝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月壤的封裝分為月面封裝與月軌封裝。月面封裝,主要是裝土。“五姑娘”在采集月壤樣本之后,將其送進上升器并進行第一次封裝,防止其在離開月球的過程中出現損耗。月軌封裝,則是要把上升器的月壤轉移到返回器中,保護月壤樣品再入地球時不受惡劣環(huán)境的影響。
萬一封裝不當,“五姑娘”這趟就白跑了。相比月面極高真空的環(huán)境,地球表面大氣成分復雜,極易造成污染,導致月球樣品科研價值大打折扣,所以封裝必須完全密封。過去的返回器,要么不打開封裝蓋,要么是有人飛船,航天員能夠進行細致檢查。“嫦娥五號”則完全是無人操作,月壤“采集、包裝、轉移、封裝”一條龍,全靠自動化,任何一個小細節(jié)都不能出錯。
12月3日,完成月面工作的“五姑娘”踏上“回家”之路,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地外天體起飛。臨行前,“月面小分隊”還在月球“升起”一面五星紅旗,與嫦娥三號、嫦娥四號采用的噴涂方式不同,這是一面真正的旗幟。
為了展示這面國旗,科研人員投入了一年多的時間和精力。它采用新型復合材料,即便在月面的極端惡劣環(huán)境下也能不褪色、不串色、不變形。科研人員的努力讓中國人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了五星紅旗的“獨立展示”。
當完成無人交會對接,返回器帶著月壤風馳電掣般向地球飛來,這時它的飛行速度是接近每秒11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航天器,其速度大多為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可別小看這每秒3公里的“速度差”。科技人員做了一個類比:同樣一塊石頭,從一層樓扔下去的速度,和從十幾層樓扔下去的速度肯定不一樣。一旦速度過猛,后果不堪設想。
為此,設計師們提出了在太空“打水漂”的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返回器先高速進入大氣層,再借助大氣層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返回地面。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結束“挖土”之旅,載譽歸來。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2千克月壤進行研究。
月壤不僅包含巨大的科研價值,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比如,作為世界公認高效、清潔、安全的可控核聚變發(fā)電燃料,氦-3在解決地球能源危機與環(huán)境問題上被寄予厚望,但氦-3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極少,全球已知且易取用的只有500千克左右,而月壤中的氦-3儲量達上百萬噸。
國家探月辦表示,“五姑娘”帶回的2千克月壤除用于科研,有一部分會送往湖南保存,以告慰一代偉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夙愿。這也是幾代中國人共同的夙愿,它在今天走入現實。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南風窗》等,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