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乾隆早期,內閣中書趙翼入值軍機處,凌晨四點左右入隆宗門內辦公室值早班。在灰蒙蒙的天際線下,黑暗中值夜的太監們偷懶倚靠在欄柱上瞌睡假寐,趙翼的同僚們還在趕赴宮城的路上,只有少數蘇拉奔走在宮苑之間。
隱隱之中,趙翼發覺辦公室外有一點點紗燈閃過,進入隆宗門而去。他揉揉眼睛,仔細觀察,發現是一位位小皇子,驚詫莫名。趙翼大為感慨:“我輩寒窗苦讀,皓首窮經,是把讀書當作衣食飯碗,尚不能早起。而這些天皇貴胄、金玉之體,卻能日日如此!”
清朝皇子六歲入學,其實才五周歲左右。每日“卯入申出”,早晨5點至下午3點,中間只有一兩次休息,每次不超過一刻鐘。全年只在皇帝萬壽、本人生日、春節、端午、中秋等時節,皇子才能休息。另外還有類似暑假寒假的“半功課”,前者是每年的酷暑期,大約有一個月時間,后者是春節前后“封印”至“開印”期間,時間將近一個月。半功課期間,每天課程減半,午前十一點就放學,并非完全是放假。清朝皇子在上書房一般學習十年以上,即便封爵離宮后還常返回上書房“回爐再造”。
上書房教學內容除了經史子集、詩書辭賦之外,還有“國語”“騎射”。國語自然是滿族語言文字學習,騎射包括騎馬、射箭、槍械、武術等,其中武術又包含拳腳、兵器兩項。清朝以騎射得天下,愛新覺羅家族視之為“立國之本”,追求嫻于騎射以彰顯民族身份。清前期皇帝都擅長騎射,即便是外形瘦弱的道光皇帝,也精通武術,自創了一套刀法“二百連環刀法”。
上書房設“總師傅”二三人,負責皇子皇孫的日常教育,稽查每個學生的功課。可是上書房的瑯瑯讀書聲,要想長盛不衰,僅靠總師傅稽查肯定是不行的,關鍵看皇帝本人。清朝皇帝都很重視上書房教育,康熙、乾隆幾乎天天巡視上書房,檢查子孫功課。康熙皇帝尤其在意,幾乎每天9點準時到上書房聽孩子們背書,有時下午四五點再來一趟。他本人就是嚴苛教育的成果,5歲就和大臣們一道隨朝站班,宮苑門檻太高邁不過去,侍衛們就把他抱過去;散朝后再趕到上書房讀書。高強度的讀書,累得玄燁咳血,咳完了繼續讀書。乾隆皇帝的督導,主要是“抓紀律”。一次得知皇八子永璇(25歲)未告知師傅外出辦理私事,不僅嚴厲訓誡永璇,還懲處了失察的總師傅、專職師傅;乾隆皇帝近八十歲時,查看記錄發現上書房七日內竟無一位師傅入值,大怒之下連發諭旨,自總師傅劉墉以下,降職、降級、革職留任十數人。
(摘自2020年11月18日《中華讀書報》,本刊有刪節,桃&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