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繁體字寫作“寶(bǎo)”。甲骨文“寶”字的寫法,上半部分是房屋狀的;下半部分是“貝(貝)”和“玉”,代表財富。周代金文又加上“缶”,表示讀音。唐代出現了“寶”的簡寫字例,現在仍簡化為“寶”。《說文解字》說,“寶”就是珍寶。
“寶”,泛指各種“寶貝”“財寶”“寶物”。《詩經》說,“稼穡(sè)維寶”,指耕種與收獲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事業。“寶”還用作敬語,比如,稱呼別人的地方為“寶地”,稱呼別人的家屬為“寶眷”。此外,“通寶”“元寶”“重寶”等還是古代貨幣的稱呼,如唐代有“開元通寶”。
善以為寶
有一回,楚王派王孫圉(yǔ)出訪晉國。
晉國大(dà)夫趙簡子問他:“敢問貴國可有什么特別的寶物?”王孫圉想了想,對趙簡子說:“楚國只不過是一個貧窮的小國,哪有什么寶貝值得向中原大國炫耀?在我們國家,像金銀、美玉、珍珠、寶石一類的東西,從來沒有人會把它們當作真正的寶物。我們認為最珍貴的,可以當作國家寶物的,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誰能夠為我們的百姓造福,能夠給我們的人民帶來益處,他就是我們國家的寶貝!”
趙簡子聽了,暗暗佩服王孫圉的辯才,對“善以為寶”的楚國也刮目相看。
(選自《小學生〈說文解字〉》,李鵬飛主編,北京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