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福裕,賴貴華,涂相文,謝信星,楊怡晨
(贛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江西贛州341000)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是因母孕期飲食中缺碘或患兒甲狀腺先天性缺陷所致的一種遺傳代謝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體格、智能發育障礙[1-2]。若CH患兒在出生數周內獲得有效的治療干預,其神經系統發育基本可達到正常水平,但因新生兒期CH患兒癥狀輕微,缺乏典型的甲低體質量和癥狀,診斷難度較大,易出現漏診或誤診,影響患兒預后[3-5]。新生兒疾病篩查具有敏感、簡便、快速等特點,是早期診斷CH有效手段,為臨床盡早實施治療提供重要指導,是保障兒童正常智能、體格發育的重要手段[6]。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贛南地區各級醫院出生的新生兒388 618名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贛南地區CH篩查結果,旨在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以整群抽樣方式,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贛南地區各級醫院出生的新生兒388 618名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新生兒監護人均了解本次篩查的操作方式、目的和意義,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活產兒,預計存活期>12個月;贛南地區各級醫院出生的新生兒;新生兒Αpgar評分>4分。排除標準:合并遺傳代謝病、先天畸形者;隨訪期失聯或中途退出者;正在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合并惡性腫瘤者;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1.3.1 標本采集新生兒出生后72 h且充分哺乳6次及以上后采集足跟部末梢血3滴。棄掉第1滴血,第2滴血滴至新生兒疾病篩查專用濾紙,第3滴血液,滲透濾紙,確保濾紙上形成直徑>8 mm血斑,重復操作,共獲取3~4個血斑。待血斑完全滲透至濾紙背面,自然晾干,置入統一專用的標本采集塑料袋內,保存于2~8℃冰箱內,盡快送檢。
1.3.2 檢測方法使用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法測定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儀器為Wallac Oy 2021-0010 GSP全自動熒光免疫分析儀及新生兒濾紙干血斑促甲狀腺素測定盒。設定TSH切值為7 μU/mL,當初篩結果≥7 μU/mL時,則評定為篩查實驗陽性。針對篩查陽性的新生兒需重新采血復查,復查檢測結果≥7 μU/mL時,則為可疑CH,則檢查血清中TSH、游離T4、游離T3水平并結合臨床表現和頸部B超探查結果明確診斷。
1.4 觀察指標分析贛南地區CH篩查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篩查結果388 618例新生兒中初篩陽性6 170例(1.59%),召回復查6 101例(98.88%),確診266例(0.07%)。
2.2 不同年度、性別、地區、出生體質量、胎齡確診CH情況不同年度、性別、地區、出生體質量確診CH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胎齡>42周確診CH率高于胎齡37~42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度、性別、地區、出生體質量、胎齡確診CH情況比較[n(%)]
CH是由胚胎期和出生前后甲狀腺軸的發生、發育和功能代謝異常,造成甲狀腺功能減退,而甲狀腺激素幾乎可參與機體各系統、器官的生物過程,甲狀腺功能不足可引起生理功能低下、代謝障礙、智力障礙和生長發育遲緩等癥狀[7-8]。CH多由先天性甲狀腺發育不良、異位、缺如和甲狀腺激素合成障礙、碘缺乏、下丘腦-垂體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等所致,其表現在臨床上呈分散性、非特異性,易延誤診斷和治療,而引起不可逆性損害。若CH發現較早,出生2個月內合理補充甲狀腺激素,能有效改善患兒的身高和智力,可正常生長發育,若出生10個月后發現,則患兒的智力發育僅能達到正常兒童的80%,若2歲以后發現,即使充分甲狀腺激素也難以有效改善患兒身高發育和智力發育[9-11]。因此,早期行新生兒疾病篩查至關重要。新生兒足跟血濾紙TSH檢測是篩查CH的簡便、敏感、快速手段,能在患兒出現癥狀前早期診斷,盡早給予患兒規范化的治療,利于患兒智能、體格的正常發育[12-13]。
本研究中,388 618例新生兒中初篩陽性6 170例(1.59%),確診266例(0.07%);不同年度、性別、地區、出生體質量確診CH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胎齡>42周確診CH率高于胎齡37~42周,提示新生兒疾病是早期篩查CH的有效手段,過期產兒發病率相對較高。過期產兒CH發病率高可能與隨著孕周不斷增長,機體器官功能和胎盤逐漸老化,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有關。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涉及篩查血片采集、檢測、陽性召回、疾病早期則診治等環節,需多部門、多專業人員協作配合方可有效完成篩查工作[14-15]。本研究中,對于初篩陽性則召回復查率僅為98.88%,提示仍有部分高危新生兒未及時復查、及早診斷,可能錯過治療最佳時機,影響患兒預后恢復。分析原因為:①部分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疾病篩查存在認識誤區,或缺乏基本的健康常識,心存僥幸心理,不及時復診、復查,甚至拒絕治療;②贛南地區人口流動性大,部分家長因更換聯系方式、工作地址或返回原籍后難以召回。因新生兒僅有一次篩查機會且篩查終生性疾病,會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的影響一般不可逆轉,后果嚴重。因此,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是無法彌補的一次性檢驗,不同于其他臨床檢驗,新生兒疾病篩查檢出的患兒外表多正常,家長對召回復查不理解,甚至存在擅自中斷治療或拒絕治療情況,增加篩查工作難度。政府部門需加大新生兒疾病篩查的宣傳教育工作力度,利用微信推送等多渠道加強孕產婦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獲取其支持、理解,提高召回率。建立嚴密的篩查網絡,強化機構、人員許可制度,強化對醫務工作者的相關培訓,增強其責任感,同時利用計算機網絡管理新生兒疾病篩查信息,提供短信、網絡自主查詢結果方式召回,提高新生兒篩查服務工作的管理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早期確診CH的有效手段之一,過期產兒CH發病率相對較高,臨床需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