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劼
中文語境中的“內卷”是內部競爭白熱化的反映。一方面,我們要明確“內卷”首先是一種感覺,是青年群體基于工作、學習、生活作出的評價或者戲謔性的表達,這是青年吐槽文化的來源。這種感覺與倦怠感類似,是由高強度或者高頻率的競爭帶來的。這種感覺可能是導致一些人轉向“佛系”“喪”或“躺平”的前提,但“內卷”尚未變成一個負能量的詞語,因為生活作為“無意義的內耗”一直在進行。
另一方面,“內卷”反映了青年個人發展過程中的競爭性。競爭產生的前提有兩個,第一是同一個明確的目標,或緊缺的資源;第二是遠超于目標或資源所能承載的競爭者。在體育競賽中,“內卷”是很常見的事情,冠軍永遠只有一個,所以運動員只能不斷投入訓練時間和精力,但這種“內卷”正不斷探索人類的極限,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青年被迫進入跑道之中,朝著相同的目標努力,競爭性就產生了。從競爭轉向“內卷”還有一個前提,“內卷”意味著競爭者之間的高度擠壓,導致足夠勝任工作的普通能力者被排除在競爭體系之外。例如,本來本科生就可以勝任的高校輔導員崗位,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實則是不同學歷者之間的高度擠壓。
為什么是青年人
“內卷”總是發生在資源有限而競爭者眾多的情形之中,各個行業、各類人群都存在這種現象。但為什么“內卷”成為青年人的口頭禪和心聲呢?我們需要回到青年人所處的社會變遷談起。青年階段是一個過渡階段,是一個不斷積累資本來實現個性發展的必經階段,因此必然也是奮斗的階段。青年人的奮斗和我們所處的時代在一起,使“內卷”成為一個雖然戲謔但殘忍的真相。
第一,個體化而非團隊。個體化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而制度化的個體主義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石。青年人在進入競爭領域之后,普遍選擇個體化而非團隊的方式來爭取目標的實現。這與個體化趨勢下對個人權利和能力的肯定有關。正如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所述的“肯定社會”已然成為一種趨勢,每個個體都被這種過度的肯定性所激勵。當每個人以個體為單位奔向目標時,就必然會丟失團隊的優勢,而陷入瘋狂的個人的競爭之中。青年人正是個體化趨勢的排頭兵。
第二,代內競爭和代際競爭。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因高等教育或者工作不得不卷入競爭游戲,同一代人的競爭就已經上演。資源緊缺使得買方市場出現,青年群體內部的競爭愈發白熱化,高等教育讓代內競爭進一步加劇。除了同一代人之間的競爭,還有來自不同世代的人的代際競爭。這種代際競爭廣泛存在于工作、生活中。老一輩人沒有讓渡資源的掌控權,就必然會將這種代際競爭的壓力轉向青年人的代內競爭。只要資源或目標的梯度化一直存在,競爭總是無休止的。博士生去中學教書、碩士生去應聘有編制的清潔工、名牌大學生去賣豬肉等現象也就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
第三,快速社會變遷帶來的焦慮。個體化的目標和努力,導致白熱化的競爭,青年人在最需要資本積累的初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的風險,焦慮隨之而來。焦慮通過網絡和自媒體迅速傳播,讓青年人浸潤在一團普遍的難以超越的焦慮之中。
理解以上三點就可以明白為什么“內卷”總是“偏愛”青年人。因為青年人的個性和能力已經深深地嵌入到個體化社會之中,青年人被鼓勵去奮斗,而代內和代際競爭的白熱化使處于弱勢地位的青年人成為“內卷”的犧牲品。再加上青年處于成家立業的階段,對資本的龐大需求,使其不得不陷入競爭的漩渦,產生對現代和未來的普遍的焦慮,“內卷”作為對競爭的焦慮的某種表現就在青年群體中散播開來。
如何突破“內卷”困境
“內卷”并不必然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內耗,沒有發展的增長總是能夠給個體帶來一定的價值。但是,“內卷”所產生的邊際效用遞減,則必然暗示著人力資源稟賦的誤用和浪費,而且“內卷”帶來的社會心態正逐漸顯現其負面的影響,因此要著力突破“內卷”困境,通過“反內卷”來實現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良性競爭。
首先,資源和目標的去差別化。避免資源和目標的差別化最直接的辦法是挖掘新的資源,設置新的目標。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因為資源有限條件下的約束,但是這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只要資源和目標存在,資源和目標的價值就會顯現出來。少數的目標意味著有限的資源和機會,因此要避免對努力和資源的浪費,資源和目標的去差別化是一個重要方面。當前,中國存在機關單位、事業單位、企業單位等多方面就業渠道,而不考慮升學的大學生普遍都朝著公務員考試而去,缺乏新的就業可能。因此,要合理地設置資源和目標,實現“同工同酬同福利”。德國學生上技校并不會產生“內卷”,因為技校和大學畢業雖然從事不同的工作崗位,但是工作沒有被差別看待,而且工資差異很小。要通過制度設計來加強工作、學習中的人職匹配,有效縮減不同企業、事業單位相同工作崗位的工資差異。鼓勵創新創業,尋求經濟發展和就業新的增長點。
其次,加強代內與代際協作,而非競爭。代內和代際競爭是“內卷”的重要來源,而協作和分工是抵消無序內耗的重要手段。要鼓勵青年人積極運用自身資源優勢,加強代內協作,以團隊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從而減少代內競爭所帶來的人際沖突。代際協作則要打通老一代和新生代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隔閡,通力合作。例如鼓勵“師徒帶教”等教學方式,來推動老一代人引領新一代的年輕人積極融入工作、學習之中。通過合理的制度化設計避免競爭、沖突和代際剝削,加強代內和代際協作,可以有效化解代內和代際競爭,有助于利用團隊優勢,積極開拓創新,實現新的目標。
最后,構建青年支持政策和支持體系。青年處于成家立業的過渡階段。無論是結婚買房還是工作晉升,青年人大多是從零開始。青年的首要需求是在經濟上。對很多青年而言,事業起步階段的收入與買房、供房貸和日?;ㄤN的經濟開支相比杯水車薪,青年只能將經濟上的壓力轉化為工作或者參與競爭的動力。這是青年銳意進取的動力,也是“內卷”的重要來源之一。很多為成家立業做準備的大學生已經提前感受到了這種壓力并陷入“內卷”。
隨著個體化社會的不斷增長,代內和代際協作的基礎正不斷瓦解,需要通過制度化的方式來建構青年支持政策和支持網絡,為青年的工作、生活、家庭發展添磚加瓦。對青年的支持可以聚焦在三個方面:第一,多渠道保障青年的住房需求,緩解青年住房壓力。打造青年住房友好型城市,通過向青年提供租房補貼、廉租房、購房福利等住房方面的福利,讓青年能夠安居,掃除住房焦慮。第二,優化競爭規則和人才評價標準,暢通青年的晉升渠道。打造青年友好文化,鼓勵青年通過合理、合法、合規的渠道參與工作和學習,避免不良競爭造成的“內卷”;鼓勵青年參與創新創業,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第三,建立青年心理支持制度,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在企事業單位或社區設立心理咨詢專員為青年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支持服務,避免壓力過大引發的心理疾病。
作者系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講師。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