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臨走的時候,母親從樓下的花園里挖了一點土裝在巴掌大的玻璃罐子里,讓我塞在行李箱的最底下,說想家的時候可以看看。我嘴上嘲笑著她迂腐,手還是不自覺地伸過去,接過了罐子。
很難確切地描述自己和故鄉的關系,就像我從來沒有想過會離開這里一樣。我在那個蘇北小鎮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生長了18年,現在,即將告別之際,回首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記憶,不覺間有萬千思緒在心中翻涌。
小時候家里住在農村,那時候柏油馬路還很少見,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路上的積土便和成了稀泥。泥濘的土路不僅會弄臟新買的白球鞋,一不小心還可能會跌跤,所以我小時候很討厭下雨天。
再大些的時候,我們一家搬到了縣城里住。那時候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還沒有提出來,蘇北小鎮也還是上個世紀落后破舊的樣貌。黑瓦白墻上被刷滿了治療皮膚病的廣告,路旁的報刊亭里擺滿了檳榔、香煙和飲料。退休的老大爺在河邊散步,腰間別著的擴音器里漫出來悠揚的戲腔。縣城生活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路變得寬敞了,走出家門便是四通八達的柏油路。雖說住到了小區里,但母親依然不愿放棄她農民的身份,三天兩頭往樓下的小花園跑。她在小花園里找到一小片廢棄的地塊,然后每天在那里勤快地除草、刨地、播種……硬是在一片鋼筋水泥的森林里開墾出了一個小菜園。“好好的地不種,多浪費呀,反正也就是彎個腰的事兒。”每次提起這件事,她的臉上都是藏不住的滿意與驕傲。
后來,縣里換了新的領導班子,開始大搞基建。東面的睢寧公園工程剛剛開工,西邊的濕地公園建設也在規劃中了,然后是修復黃河故道、新建縣城文化館,在城中心引進商圈……蘇北小鎮的文化底蘊在最近幾年內被挖掘,原本保守的小鎮面貌煥然一新。
只是,柏油馬路越修越寬,我上學的路卻變得更加擁擠;新小區越建越高,鄰里之間的壁壘也越來越厚;十字路口的報刊亭沒有了,我再也體會不到攢錢買雜志的樂趣。
我深知,要想讓這片熱土重煥生機,這是不可避免的過程。當鄉村全面振興的那一天,家鄉這片熱土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一定會越來越美。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