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勛 李孟帆
【摘 要】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內蘊的高速度、低時延、泛在性等特質對傳統新聞生態造成了震蕩性影響,加快了新聞業的變革。技術邏輯、組織邏輯、內容邏輯以及主體邏輯等四重維度共同書寫了當代新聞業的轉型進路。文章在闡述5G技術驅動下新聞業變革邏輯的過程中,揭示四重邏輯的內在聯系及其投射的動力關系機制,從而為理解新聞業的現實狀況與未來走向提供辯證性與系統化思考,對新聞實踐提供可資借鑒的參照價值。
【關鍵詞】5G;新聞業;變革邏輯
從2G到5G,從口頭傳播到數字傳播,從文字到圖片再到視頻,每一次技術的更新迭代都導致新聞業傳播格局和生態環境的變革,5G技術的革新帶來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新發展。在5G技術的驅動下,新聞媒體的融合進程走向深度智能化,新聞生產從采集、分發到呈現都耦合與嵌入著5G的話語邏輯,重構著新聞業的生態格局。在新聞業不斷得以重塑的過程中,新聞從業者在傳統新聞業中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消解。面對技術所帶來的巨大變革,新聞業如何突破瓶頸、重構全新的媒體生態環境是亟待思考的問題。由此傳統新聞業在技術賦權的5G時代亟須變革,適應新傳播生態下新聞生產實踐的重構與再造。
一、技術邏輯:新聞業變革的現實動因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關于媒介技術理論的表述中將技術視為一種可以顛覆原有社會生活樣貌和實現文化發展的變革性力量。[1]新聞傳播作為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天然地與媒介技術的嬗變發生內在勾連。作為一項深刻改變傳播與社會的革命性技術,5G以強大的容量與速率重構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流程,以5G為核心的技術邏輯是新聞業進行變革的邏輯起點。
(一)重構新聞傳播的時空觀
從本質上講,傳媒業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技術創新史[2],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的發展重塑了傳媒生態的圖景,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極大影響,逐漸破除了時間和空間對于物質信息流動的制約。5G的泛在性、互聯性特征瓦解了地域與場景的空間形塑,重構了時間與空間的邊界,空間被極度壓縮不再成為人們交流的障礙,人類與世界的連接方式發生劇變。在5G技術支持下的移動通信實現遍在化,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等載體,海量終端的存在使得新聞傳播廣泛存在并且更加多維具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信息傳播的時空距離感。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與中國移動聯手協作重磅推出“沉浸式”參會。憑借5G低時延、高畫質、強互動的技術手段,搭建虛擬演播廳,打破全國兩會會場內外的“次元壁”,實現實時對話。“5G+8K+新立方演播室”的合體,突破了時空壁壘,讓受邀觀眾得以身臨其境參與全國兩會。
(二)打開虛擬現實的想象空間
虛擬現實(VR)將計算機、電子信息、仿真技術融于一體,生成逼真的虛擬空間,用戶可以借助必要的裝備與虛擬環境,獲得沉浸式體驗感。在5G技術的支撐下,VR/AR(增強現實)的沉浸式體驗進一步完善升級,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業的主要應用是打造沉浸式新聞體驗。VR新聞作為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直接體現,憑借構建立體、真實、多維的新聞場景,被廣泛應用于重大新聞主題報道活動中。傳統的4G網絡,由于時延的存在,許多體驗者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眩暈感,5G技術的運用使得時延降至毫秒,有效地解決了眩暈、卡頓等問題,推動人與虛擬世界的充分對接與融合,提升了用戶體驗感,打通了虛擬現實在新聞報道中的“最后一公里”。在5G技術的支撐下,虛擬現實建構的真實、沉浸式的新聞體驗,高效、生動的傳播效果,正在成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形態影響著新聞業的生產與實踐。
(三)實現人與物的智能傳播
5G技術的發展加快了人類進入萬物互聯的Web3.0時代,信息的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媒介,生活中很多物體都可能成為傳播的介質。這些媒介化物體可以成為信息的直接采集者,其中一些智能物體也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對信息符號和內容進行修改調整后傳遞。
借助于5G終端技術,新聞傳播呈現出智能化、泛在化的趨勢,人們通過“物”的介質即可實現信息接收。麥克盧漢的著名論斷“媒介是人的延伸”,在萬物互聯時代顯得尤為貼切。與以往傳統媒體對人感覺器官的延伸不同,5G技術加持下的傳感器所構成的媒介,對人的神經系統進行延伸與放大,正在重新定義新聞傳播的反饋機制。在人與物的關系中,最為直接的“物”就是機器,即人機傳播中的媒體技術,在人機互為主體的 5G 時代,對于人機傳播關系的認知需要發生深層次的變革,即從將機器作為人的對立面,到機器作為輔助者和共同體。[3]5G所建構的數字生態系統中,人與機器將協作共生,推動智能化內容生產常態機制的建立。
二、組織邏輯:新聞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5G技術的超高傳輸速率和更廣域的連接,進一步賦能信息傳播,為新聞媒體向縱深發展提供了動力。新聞媒體順勢而為,媒體融合發展進入“下半場”,融媒體向智媒體升維轉型,構建出全新的新聞傳播矩陣,作為組織機構的新聞媒體,其本身所具有的協同效用也推動了新聞業的變革。
(一)融媒體向智媒體轉型
“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的智能時代拓寬了傳媒行業的轉型路徑,5G技術發揮在信息、內容傳播領域的效用,為智媒體平臺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滲透在內容生產、分發、呈現等方面,新聞媒體搭載5G技術從融合向智能化深入推進,媒體與技術的融合成為新聞業發展的基礎底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智媒體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高級階段,將帶來媒體融合的深度變化。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需要更加智能化地挖掘和錘煉,5G的發展將為其提供速率、連接上的有力支撐。
智媒體平臺借助技術,在新聞傳播的時空中聚集智能化的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在整合各方力量和資源的同時形成聚合體系,增強媒體的競爭力和生產力。較之傳統媒體的新聞應用,封面新聞以5G為支撐,迭代形成“智能+智慧+智庫”的智媒體模式,充分運用5G的傳輸性能,結合3D建模、虛擬演播室等技術創造新聞傳播新形態,打造“5G+4K”加持的“R+”技術綜合應用的視頻傳播體系,貫穿智能視頻理解、智能圖文識別、智能機器生產三大場景,推動媒體進入新型技術傳播時代,使得媒體形態發生革命性變化,完成從融媒體向智媒體的轉型。9573AC80-E0C2-4F5A-87C0-E9F0AB4DB6D4
(二)新聞媒體技術化轉向
5G時代的媒體融合,要求媒體不僅在生產端、傳播端具有互聯網思維和格局,同時更要具備媒體融合產業一體化的生態觀。[4]新聞媒體不僅需要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與新興媒體融合,更需要在技術研發與創新上積極嘗試,以新技術驅動媒體融合發展,打通資本市場。在5G技術的驅動下,云計算、大數據成為未來媒介融合的關鍵,新聞媒體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應用等新應用形態,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如利用可視化技術制作成全景圖像、動態圖表、實時交互性視頻進行碎片化傳播,運用AI,VR,AR,5G等視覺形態,推出多種可視化形態產品,各大互聯網商業平臺發揮其技術優勢,助力主流媒體旗下融媒體產品的廣域傳播覆蓋。
5G技術情境中,新聞媒體的技術化轉向更為凸顯在與通信技術公司的合作中,比如搭建5G新聞實驗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三大運營商和華為公司,合作建設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利用“5G+4K+AI”的技術布局,打通傳統媒體的生產環節與空間,建構綜合性視聽新媒體,全面適配5G時代,實現從內容數據到用戶數據的共享分享、互聯互通。《新京報》在2020年的“石榴計劃”中也啟動建設5G智能新聞實驗室,用5G、AI智能等新技術,服務、賦能新聞生產加工的一系列流程。由此可見,基于5G技術的內容布局和數據庫建設,成為新型主流媒體掌握主動權、增強新聞生產能力與管控力的結構基礎。
三、內容邏輯:新聞業變革的根本遵循
新聞內容在5G時代產生新的變革,新聞的采集與分發依托于萬物皆媒變得無處不在,新聞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加多維立體。“5G+AI”形式下的智能采訪為新聞“策采編發”全程提供了智能化支持,VR/AR/MR(介導現實)新聞的復蘇崛起為新聞生產提供全新的場景空間,5G加持的新媒介技術逐漸演化成一種結構性力量,深刻地改變了新聞內容的生產實踐。
(一)重塑內容生產模式
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中,主要是記者將從前方收集的新聞信息傳輸到編輯部,再由編輯部進行統一的編輯分發,新聞信息主要依靠人力收集。5G背景下,新聞工作者利用各種傳感器、云技術挖掘出具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完成對互聯網海量數據的抓取、處理與分析,降低了工作成本,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投入,使之進行更具創造性的勞動。比如,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研發的“5G智能創作機器人”,只需記者一人就可以在新聞發生的現場完成拍攝、記錄等工作,提升采寫、編輯效率的同時讓新聞發布更有時效性,為新聞內容的生產提供了智能化支持。
隨著5G技術的應用,新聞生產流程向智能化轉變,比如,“5G+邊緣計算”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進行信息分析處理,云上精編、智能審核、一鍵特寫等特性使得傳統編輯效率大幅提高。另外,5G技術提高了新聞傳播的實時程度,新聞采編不再囿于傳統的線下編輯室。原本屬于媒體內部的信息存儲、分發等生產流程,正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平臺向外部轉移,新聞生產空間逐漸從編輯部等媒體空間延伸至新聞發生的現場空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華社“現場云”新聞在線生產系統,借助5G的高速傳播,聚合多家媒體的生產效能異地生產新聞,滿足了特殊時期人們對于實時信息的需求。
(二)加速產品精準分發
4G催生的算法推薦機制打破傳統新聞產品的編輯分發模式,通過建構用戶畫像,分析用戶的內容偏好,實現新聞產品的精準分發,滿足其個性化需求。5G時代,基于新傳播機制的分發平臺出現,各種智能設備成為信息接收的終端,新聞分發平臺進一步重構,在5G技術的加持下傳感器等設備升級,對用戶個人信息的追蹤以及用戶畫像的建構更加精準,包括視覺停留時間等數據都可能被精準捕捉,而后通過對內容細分、消費場景細分、用戶偏好細分,建立模型以達到新聞內容分發更加精準的態勢。
算法新聞的精準推送在5G技術的推動下,應用場景更加多元。隨著“萬物互聯”的實現以及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定位系統的結合,新聞媒體更加全方位了解用戶的需求和興趣。因此,用戶的場景感知及新聞內容服務的適配度都將提高,在實現更具人性化新聞產品分發的同時,用戶對新聞媒體的黏性也在不斷加強,循環雙向的過程為用戶打造了豐富且有意義的新聞信息生態系統。另外,伴隨著短視頻、直播成為新聞內容傳播的新形式,算法推送也已深度嵌入其中,5G技術與4K、8K等超高清視頻的結合,為用戶提供了交互式的視聽體驗,兼顧了用戶多元信息形式的個性化需求。
(三)創造全新閱讀體驗
5G技術的應用使VR/AR/MR技術在新聞傳播上的應用更加穩定,加強了原來的沉浸式觀感體驗,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基于VR/AR/MR技術的新終端可以使新聞信息升維到“多維空間”,利用5G低通信時延的特點,在已有的客觀真實的基礎上,通過視覺效果的疊加,為受眾構建身臨其境、虛實結合的沉浸式新聞內容,打造了具有更高沉浸感的新聞樣態。在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社推出全球首個5G沉浸式多地跨屏訪談的創意新聞產品,通過5G,VR,MR等技術,在有限的演播室空間中打造無限的沉浸式環境,“將境遇、背景各不相同的個體凝聚起來,形成了強烈的相互認同,獲取基本的意義,并找到了情感的滿足”[5],由此讓參與者體會到5G賦予的體驗性認同。
以沉浸式傳播為主要特征,全息投影、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可穿戴設備等以5G為載體的“第三媒介時代”正在降臨。沉浸式的新聞傳播使人完全專注于動態定制的傳播過程,實現看不到、摸不著的超時空泛在體驗,消弭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曾在賽博空間中“遙在”的狀態成了日常的“泛在”體驗。正如人工智能認知科學家皮埃羅·斯加魯菲所言:未來的新聞是用來體驗的,而非僅僅用來閱讀。5G時代的傳輸技術顛覆了現有新聞的呈現模式。在當前的傳播語境中,沉浸式的場景傳播成為新聞傳播新形態,為受眾創造了全新的閱讀體驗。
四、主體邏輯:新聞業變革的核心動力9573AC80-E0C2-4F5A-87C0-E9F0AB4DB6D4
5G技術的興起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多樣化的智能終端,具有全媒體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時代所需,擅長數據與算法的技術人員與具有專業經驗、專業判斷力的內容生產者的協作,會更為常態。[6]新聞從業者作為新聞生產的主體,其蘊含的主體邏輯成為新聞業變革的核心動力。
(一)新聞生產主體多元化
無論是大眾傳播形態,還是移動互聯催生的新傳播形態,人在其中始終扮演著信息掌握者的角色,是傳播的唯一主體。5G網絡的廣域覆蓋和連接泛化下,智能全連接的信息社會創造出多主體協同共振的效能,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連接的普遍化重構了新聞生產中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在5G技術的應用下,傳播不再單純依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進行信息的傳遞,進一步升格為人與智能設備所代表的外部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換,新聞生產方式從專業生產和用戶參與生產為主轉變為以機器、傳感器生產為主,新聞生產主體逐漸呈現多元化走向。
5G技術助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新聞機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重要應用,實現了新聞生產主體由人向機器的轉變。如新華社的“兩會機器人”在直播時同步剪輯,通過“媒體大腦”提供的智能模板一鍵生成完整傳播內容,機器的自動化生產提升了新聞生產效率,人在新聞生產中唯一主體的地位被打破。智能設備不再是被動的傳播媒介,針對生產主體與受眾的需求,進行新聞信息的修改調整,建構了人與機器共同組成的新聞生產傳播主體。
(二)新聞從業者技能“全媒體”化
5G技術的興起催生了傳媒新的生態環境和傳播格局,推動全媒體不斷發展,對新聞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傳統的新聞從業者,變成為云媒體平臺貢獻內容的“云新聞從業者”,他們除了具備采訪、調查的基本能力外,還需掌握現代立體傳播所需的復合技能,比如多媒體技能、解析數據的能力、全媒體思維等。當5G賦能的新聞生產將新聞從業者從簡單、重復的新聞工作中解放出來時,他們就需投入更具創造力的新聞生產中,實現新聞價值的再創造。
5G時代,媒介與人的連接方式、生活場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面對技術帶來的革新,“主體—技術”的關系成為建構新聞從業者主觀平衡的關鍵。5G加劇了技術對于新聞業的影響,締造了技術與新聞業的強連接,但技術也在不斷沖擊著新聞業的專業壁壘,降低了新聞生產流程的準入門檻。因此,新聞從業人員在及時轉變運作思維、適應新的媒體環境的同時,不能忘記對新聞倫理道德的堅守。如何堅持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平衡,做到人與技術協同共生是每個新聞從業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五、結語
5G技術的使用與普及在當前形成了全新的新聞生產圖景,其核心價值在于媒介技術在5G的推動下,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改變思想、行為的結構性力量,深刻重構了新聞業的形態與格局。但任何技術都不能忽視其存在的風險及問題,尤其是5G技術處于商用階段,需注意商業主義對新聞公共性的對抗。面對5G技術帶給新聞業的機遇與挑戰,應思考以何種狀態迎接未來時空傳媒生態的巨變,而后在技術邏輯、組織邏輯、內容邏輯、主體邏輯的合力助推下打造出全新的新聞行業版圖。
參考文獻
[1]趙紅勛,馮奕翡.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邏輯[J].中國編輯,2021(1):78-81.
[2]郭全中.5G技術與我國傳媒業發展[J].新聞與寫作,2019(6):63-68.
[3]喻國明,楊雅.5G時代:未來傳播中“人—機”關系的模式重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73(1):5-10.
[4]匡野,陸地.5G視域下主流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的進路[J].中國編輯,2020(7):14-18.
[5]趙紅勛,黃偉.體育盛典·媒介儀式·身份建構——“媒體奇觀”視域下的體育賽事解讀[J].現代視聽,2013(8):24-28.
[6]彭蘭.智媒趨勢下內容生產中的人機關系[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1):31-40.
(責任編輯:黃佳君)9573AC80-E0C2-4F5A-87C0-E9F0AB4DB6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