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艷華

今天,老師說要帶我們做一個小實驗——吹乒乓球。
老師先將一張白紙卷成一個圓錐形,黏牢接口后,一個“上口大,下口只有一厘米左右”的“紙漏斗”就做成了。老師把一個乒乓球投入漏斗,要求從下口用力往上吹氣,看能不能將球吹出。先是老師吹了好幾次,都沒有吹出去。接著是周偉吹,然后是李明吹,可他們也都失敗了。這是怎么回事?老師告訴我們,吹進去的氣流分成了幾股,有的繞過乒乓球跑掉了,有的與重力抵消了,所以乒乓球總是跳不出漏斗。
這個小實驗可真有趣。它使我懂得了生活中的科學無處不在,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吹乒乓球實驗》)
吹球過程只是簡述,比較單調,對原理的說明也不夠詳細。建議細致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生動展示實驗場景,詳細說明其中蘊含的原理。
先是老師吹。他用力往上吹氣,吹了好幾次,都是球快要飛出來時,又掉進了漏斗。接著周偉自告奮勇,說自己肺活量1800,結果一吹,照樣失敗!李明很不服氣:“我一年級時肺活量都2000 了。我就不信吹不飛它!”他吹得臉紅脖子粗,可還是不成功。張勇說:“還2000 呢,頂多20。”同學們聽了都哈哈大笑。
后來,老師給我們講了其中的原理——原來,吹進去的氣流分成了三股:第一股氣流繞過乒乓球“逃跑”了;第二股氣流沿著乒乓球的表面,來到乒乓球的上方,往下形成一股壓力;而第三股氣流不強,往上推球,與第二股氣流相互抵消了。所以,乒乓球只往上跳起一點,很難被吹出漏斗。
修改后的片段,在實驗過程中增加了對話描寫,反映出輕松的實驗氛圍;對實驗原理的說明,清晰且準確,讓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