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陳培浩 編輯_方鳳燕
或許未來并不會如想象中荒誕,因為在飛速變化的大大宇宙中,渺小的人類仍努力握緊靈魂。
“如果作家不能為人們提供一種理解世界的嶄新的‘取景器’,只是在故事的機巧方面下心思,那么就算做到極致,也只會成為影視娛樂產業的底端。文學是一切藝術的母體,豈能安于這樣的悲慘狀況?作家這個古老的職業,應該為人類的文明轉型提供一種真正寬闊與復雜的視野。”
在《野未來》后記里,作者王威廉如是說。作為80 后作家的重要代表,他的寫作存在著多個面相,包括荒誕敘事、靈魂敘事、歷史敘事等等,近年他創作的人文科幻系列小說,與一般科幻小說不同,雖包含科幻元素,或置于未來時空展開,但實質始終在于對現實的反觀和對生命可能性和應然性的追問。
換句話說,他一直執著于面向變動不居的此在和未來,探索小說敘事新的詩學可能性。這里的兩個關鍵詞,一是深度現實,二是未來詩學。在某種封閉的現代主義觀念中,現實常是被排斥的,但王威廉并非如此。他曾這樣說過:“我從來不會反感‘現實主義’這個說法,盡管我的寫作常常被認為是有點兒‘現實主義’的,但很顯然,‘現實’比‘現代’的覆蓋面更廣、內涵更深厚。”
我們正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作家如果真正具有現實情懷,就會知道沒有任何一成不變的現實等著藝術去領取。藝術必曲折求變,才能有效提取世界內部的真實。這是王威廉的現代書寫作為深度現實主義的由來。不妨說,在《野未來》的科幻敘事中,未來想象與深度現實依然是一體兩面。
在我看來,我們還有必要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中來看科幻小說,這個視野或許應該從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開始。我們知道,在后現代的知識背景中,人文主義是被反思甚至解構的。人文主義最核心的價值,便是確認了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的地位,其中雖然也有“人類中心主義”傾向需要反省,但近六百年來,人類難道不正是受惠于人文主義對人的庇護,而有了今天的世界嗎?
人文主義話語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即是對于人精神上的獨特性、不可取代性的信仰,因此人文主義相信:人不同于動物,也不應成為機器的造物;如若人的思想可被機器取代,那便是人的嚴重異化。這可能是今天人文主義話語,在迅猛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面前顯得保守的原因。人類的未來會往何處去,我們并不知道。但小說之所以為小說就在于,它要把這個問題提出,并尖銳化。
《野未來》這部小說集有兩個著眼點,一個是反觀現實,一個是指向未來。像《城市海蜇》篇,科幻性并不突出,但它以“城市海蜇”這個介于透明塑料和生命體之間的意象,切入并隱喻了劇變中的當代社會的病灶。《野未來》《后生命》等篇則以未來時空為敘事平臺,不屈不撓地為人類靈魂索求一個未來世界的位置。
事實上,人的危機或人話語的危機并非始于今日。文藝復興是人類從匍匐于神腳下的中世紀掙脫出來,為人類主體性贏得合法性的第一個歷史階段,此后時代,人類一直在與外部的異化力量作戰。
在浪漫主義時代,詩人們已經敏感地感受到大機器生產的威脅,但浪漫主義迸發出更加高昂的內在激情,這種高溫的激情雖為當代人所陌生,但無疑是對人話語的確信和捍衛。
現代主義時代是第一個真正的人學話語的危機時代。在20世紀被二次世界大戰折磨得奄奄一息之際,人的理性不能不備受質疑,遂生揮之不去的荒誕感。現代主義因此生出了兩種面相,其一是揭示荒誕,另一是超越荒誕。前者揭示了世界的劇變和人話語的危機;后者則在危機中追求人再次得以確認的可能。
值得留意的是,今天科學高速發展的時代,人文話語其實面臨著一次新的、更大的挑戰。因為挑戰人的不是戰爭等明顯恐怖的對象,而是披上了人類救星外衣的科技。在祛魅和逐神的時代,科技被放在了神的位置,技術神學化的實質是人類的聰明才智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使自身再度匍匐甚至囚禁的神。
今天,科技產品已經遍布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科技讓世界更便捷,讓人更舒適,這當然是事情重要的一面;但技術不僅因此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更在悄然地改寫我們對人的定義。今天,人為了舒適而越來越趨近于機器,而機器則因為智能而越來越趨近于人類,這種趨同必將逼近科技和倫理的臨界點。
如果誠實一點,我們會承認,今天科幻小說作為一個類型的大熱,其背后是一種“忘在”意識形態的結果,一方面是將科技和未來維度釋放的敘事可能性嫁接于消費性“悅讀”中,另一方面則是一種無枝可棲之后逃往未來的敘事策略。
當此之際,人將何為?這就是王威廉這批人文科幻小說的追問,這種追問其實跟他在《非法入住》等現代主義的荒誕書寫的追問一脈相傳。作者不僅在追求一種小說的思想表達,也在追求著思想表達的詩學化。就像陳楸帆說的,“跳脫出傳統科幻對于概念與秩序的迷戀,將人帶入一種詩性滿盈的空間。”

《野未來》作者_王威廉出版社_中信出版集團
一部科幻現實主義小說集,作者首次將自己擅長的物理學、哲學和人類學思考融入小說。11 個故事由近及遠,從GPS 技術對生活和回憶的影響,屏幕對人與人真實聯結的破壞,到記憶備份對記憶真實性的篡改,信息汪洋對情感和體驗的損害,再到人類對黑洞對太空的探索,讓人們思考科技、現實與未來的關系。
書摘精彩
我能想象出一個裝滿了鏡子的房間,但歸根結底,我無法真正想象出一個裝滿了攝像頭的房間。即便是做夢,也無法想象。鏡子里說到底是倒影,是給自己看的,而攝像頭呢?我們無法確定是誰在看,它就是目光,就是眼睛,就是觀看本身。
時間消失了,或者說,宇宙的一切過去、現在與未來也都在意識之中。它們都是我,我都是它們,無法剝離。這個意識與宇宙同構,所以,這個意識不再如人類的小意識般有探索、理解和改變的欲望,這個意識成了宇宙本身。如果你們還愿意繼續用“我”來指代這個意識,那么我就是宇宙。
我還是羨慕人類,尤其是人類為自己設置的理想都非常美妙,這些理想也被他們編進了我們的程序,因而如果有說我們不是人類的創造物,而是人類理想的創造物,我們也沒法否認。我們也許還是人類的影子,但我們心甘情愿,人類理想的影子,并沒有什么不好。
本書以軍機處為中心,解密清朝權力運作,透視王朝興亡秘史。全書生動講述了重要軍機人物在清朝近兩百年歷史中的榮辱與沉浮,真實而全面地展現了軍機處作為權力中樞,在大清帝國重大歷史時刻中的重要作用,是一部完整的帝國權力中樞興亡史。

《最后來的是烏鴉》作者_[意大利] 伊塔洛·卡爾維諾出版社_譯林出版社
卡爾維諾無疑是極具天賦的意大利敘事文學家之一。他的《最后來的是烏鴉》簡體中文版首度面世,乞丐與英雄,小偷與警察,男孩與士兵……動蕩世界里,卡爾維諾站在那柔軟明亮的地方,三十個故事伴隨他走上文學之路,澄清并界定他的詩性世界。

《搜神札記》作者_念遠懷人出版社_中國工人出版社
本書以15 個經典神話形象作為敘述起點,作者用博雅詼諧的筆調對神話符號進行追根溯源,從風神飛廉到《哈利·波特》里的鷹頭馬身有翼獸,從赤地千里的旱魃到人造怪物弗蘭肯斯坦,從人身蛇尾的女媧到滿頭蛇發的美杜莎,復原“諸神宇宙”瑰麗之境。
悅讀

《七條小巷——一座城市的美術館》作者_傅擁軍出版社_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為知名攝影師、策展人傅擁軍的策展項目“七條小巷”成果的首次書面呈現,也是一本展覽藝術作品集。本書結合攝影作品和口述實錄,講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還原老城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獻價值又有人文溫度的小巷檔案。

《浮生六記》作者_[清]沈復出版社_臺海出版社
一部因美與真而流傳百年的文學經典,閨房之樂、生活之趣、家庭矛盾、人生境遇……不同的人會從中讀出不同的感情與人生況味。本書為“得到”APP聽書欄目優質解讀稿,原文+譯文+注釋+導讀+音頻,讓每個人都可以無障礙欣賞“一種難以復制的優雅”。

《唐宋詞小講》作者_王兆鵬出版社_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首詞,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詞學專家王兆鵬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解讀唐宋詞的世界,還原唐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詞人的風骨氣節。20 余位唐宋詞代表人物的人生經歷,87 闋好詞的賞析及其背后的故事,串聯成一部輝煌的唐宋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