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珍
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3
醫院骨科臨床診療中心位于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內,基坑面積約10 900 m2,基坑底標高-20.70 m,普遍開挖深度20.45 m,由于是醫院內部工程,施工場地非常狹小,另外本工程上部為鋼結構,需要滿足鋼結構倒插1層錨固條件。
骨科臨床診療中心工程位于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內西北側?;訓|側以北為醫院南區病房樓,地上15層,設1層地下室,埋深約為6 m,為筏板+預制混凝土方樁基礎,距離基坑最近處12.75 m?;訓|側以南為醫院花園;圍墻距離基坑地下連續墻4.00 m?;幽蟼纫詵|為醫院制劑樓,地上4層,為預制混凝土方樁基礎,距離基坑最近處6.97 m;圍墻距離基坑地下連續墻4.45 m?;幽蟼纫晕鳛獒t院動物實驗樓,地上3層,為條形基礎,局部設置混凝土方樁,距離基坑最近處7.16 m;圍墻距離基坑地下連續墻2.75 m?;游鱾葹榱萋罚穼?4 m,道路下方有信息、雨水、污水、燃氣、給水管線,管線與基坑的最近距離為7.30 m。柳州路以西為小學和居民小區,與基坑距離最近的建筑為6層磚混結構居民樓,基礎形式為條形基礎下疏布沉管灌注樁,與基坑的距離為28.83 m;圍墻距離基坑地下連續墻2.95 m。基坑北側為地上3層的某單位辦公樓,條形基礎,距離基坑最近處8.76 m;圍墻距離基坑地下連續墻2.95 m。基坑周邊環境如圖1所示。

圖1 基坑周邊環境
本工程包含門急診醫技科研教學綜合部分和住院部分共2個部分,總建筑面積103 333 m2,其中地上13層,建筑高度為57.350 m,建筑面積63 998 m2;地下3層(有夾層),建筑面積39 335 m2?;用娣e約10 900 m2,基坑坑底標高為-20.70 m,普遍開挖深度20.45 m?;邮┕げ捎媚孀鞣?,采用一柱一樁施工工法,豎向圍護體系為1.2 m(南北兩側)和1.0 m(東西兩側)地下連續墻圍護,水平支撐為4道水平結構樓板和11道鋼筋混凝土支撐。地下連續墻兩側為三軸攪拌樁槽壁加固,坑內被動土體加固為三軸攪拌樁,深坑部位為高壓旋噴樁封底[1-3]。
本工程圍墻與地下連續墻的距離在2.7~4.4 m之間,整個基地的面積為13 000 m2,基坑面積為10 900 m2,可用的施工場地為2 100 m2,施工場地捉襟見肘,而且本工程在醫院內,不能影響醫院的正常運營。故在場地狹小環境下保證醫院的正常運營是本工程的一個難點。
本工程上部為鋼結構,采用□700 mm×(25~35) mm型鋼,根據JGJ 99—2015《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要求,上部鋼結構的錨固連接點需要倒插1層,即到本工程地下1層的位置。另外本工程采用逆作法施工,一柱一樁的設計,采用φ550 mm×25 mm鋼管,插入立柱鉆孔灌注樁不小于4 m,其中鋼管柱內灌注C60混凝土,鋼管柱以下采用C35水下混凝土。存在方形截面與圓形截面的連接,故不同截面連接的一柱一樁施工是本工程的又一難點[4-7]。
本工程在圍護上采用逆作法設計,以拓展現場的施工場地,另外在面向柳州路(不影響醫院內部的交通)的圍墻上開3扇施工大門,通過多開門來回轉場地內部的道路。現場平面布置進行動態布置。
3.1.1 樁基和圍護階段總平面布置
本工程圍墻與地下連續墻的距離在2.7~4.4 m之間,無法布置固定式的辦公室,故在樁基和圍護階段,本工程采用集裝箱辦公樓,待南側樁基和地基加工施工完成后,現場辦公區進行一次移位,以保證所有樁基和圍護工作的完成。
3.1.2 逆作階段總平面布置
本工程頂板標高總體分為-0.10、-0.50、-1.30 m這3種,通過坡道將各個頂板標高進行連通,局部-1.30 m頂板位置主次梁上翻并設置了臨時封板,頂板由于交通組織和傳力情況取消后澆帶,利用加強帶進行代替。
地下室頂板作為逆作法的施工場地,在頂板上設置了8個取土口。頂板根據設計的荷載及使用要求,分為堆載區域、行車加固區域和未加固正常結構板區域,其中車輛使用和材料堆放等區域利用行車和堆載加固區域,活載記為25 kN/m2。
考慮到逆作法施工后辦公樓的設置,在施工安排上,擬先形成基地東南角和東北角區域,春節前完成,利用春節放假時間對頂板進行養護。
3.2.1 一柱一樁節點深化
本工程上部為鋼框架結構,結構柱采用700 mm方鋼管,鋼柱需要錨固至地下1層標高,如圖2所示。

圖2 設計的鋼管柱連接
對于設計的節點,施工困難存在于兩點,一是結構的方鋼柱和圍護的鋼管柱連接,由于是2種不同截面的連接,而且該節點將設置在地下1層的標高,若在節點處出現位置偏差,糾正比較困難。二是方鋼柱在定位時,除了中心位置正確外,還需要2個邊的定位正確。綜上所述,需對該節點進行優化,優化節點如圖3所示。

圖3 一柱一樁過渡段的設計
此節點的優點就是避免了前述的2個缺點,在與圍護鋼立柱連接的地方設置了變截面的圓形連接節點,倒插1層鋼柱設置成φ700 mm。另外將上部結構變截面的連接設置在第1層土方開挖面上,既方便了施工,又保證了質量,同時經過設計復算,滿足結構受力要求。
另外,我們利用BIM技術,根據一柱一樁單樁模型提取截面CAD剖面圖和側視圖,繪制一柱一樁深化圖。
3.2.2 變截面一柱一樁的加工
本工程實例中,豎向支承系統采用一柱一樁,共計89根,永久φ550 mm×20 mm鋼管內灌C60混凝土,立柱在坑底以下為φ900 mm鉆孔灌注樁,樁頂8 m高度范圍內擴徑為1 200 mm。設計要求垂直度不超過1/400。
鋼管樁由廠家一次加工成形,由φ700 mm圓鋼管(壁厚20 mm),φ700~φ550 mm圓鋼管(壁厚20 mm,變截面),φ550 mm圓鋼管(壁厚20 mm,圍護設計鋼管樁)構成,鋼管樁插入樁身4 m,灌注樁灌注混凝土C35,鋼管內灌注混凝土C60,混凝土的交界面在樁頂以下6 m處,樁頂8 m以下直至地面范圍灌注樁擴徑至1 200 mm。鋼管柱底標高為設計標高,頂標高高出地面700 mm(標高為+0.50 m),樁基施工中通過校正架調整插入樁中,當第1層土方開挖時,將上部鋼管柱割除,鋼管柱上部割除后焊接襯板和內撐,最后進行鋼框方柱的連接。
3.2.3 預制混凝土定位板
一柱一樁變截面鋼管樁垂直度保證是逆作施工質量控制的要點,本工程擴樁孔位置會把周邊的硬地坪破壞,無法完成調整架的固定,故現場預制4 m×4 m混凝土定位板,內配置雙層雙向鋼筋和預埋吊環,用作現場一柱一樁施工使用(圖4)。此預制混凝土定位板可以重復使用。

圖4 預制混凝土定位板
3.2.4 一柱一樁鋼骨柱垂直度控制
一柱一樁垂直度的測定分3次進行,現場根據實際工程的需要,設計了調垂架(圖5)。調垂架的錨固可以設置在預制混凝土定位板上。

圖5 調垂架實景
第1次鋼管柱水平放置在硬化平整場地時的測定,主要原理為激光三點確定一條直線,以此線作為基準,與鋼管柱進行比對,測出鋼管柱自身的垂直度。
第2次測定時間為鋼管柱下放結束,澆筑混凝土之前,鋼管柱標高位置被預制抱箍確定后,開始垂直度的測量和調整,在鋼管柱頂部內側預先放置可與激光儀相連的電路設備,激光儀從頂部發射激光,由內側相同直線上的多個接收設備接收,此時激光儀上會出現x軸、y軸,整體3個方向與先前儲存數據對比偏差,以控制整體偏差不超過1/400。
第3次測量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并達到硬化強度后,在鋼管柱外部再次按照上述步驟測量垂直度,保證后續施工的順利進行。
3.2.5 一柱一樁垂直度控制
成孔的精度控制,尤其是涉及變徑的精度控制,鋼筋籠的變徑和成孔變徑相對應,如果成孔的精度控制偏差導致鋼筋籠位置偏差,進而會產生鋼管樁的位置偏差以及鋼管樁刮籠的現象。
混凝土澆筑的影響:因為進入混凝土澆筑階段,鋼管樁已經調垂完成,定位及調垂數據已無法改變,主要影響的因素為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的混凝土擾動和導管的碰撞,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將上述的鋼絲繩拉住底部進行固定,可基本控制混凝土澆筑的影響,后續混凝土澆筑可以在固定導管上進一步優化。
土體加固施工的優化:一柱一樁施工完成后,土體加固是對其影響的主要因素之一,土體加固中高壓旋噴樁的壓力較大,根據一柱一樁的成形過程可以看出,此時樁為下部錨固上部懸臂狀態,不均勻的土體壓力會產生較大的位移影響,應在對稱施工的同時,盡可能地聯系設計單位增大加固體與鋼管樁的距離。
土方開挖的影響:由于鋼管樁上部擴孔,周邊為松土,所以在上部懸臂的情況下,土方開挖過程中機械的碰撞對頂部位移影響非常大,應在對稱開挖的同時,在距離較近的位置考慮增加部分人工開挖,以減少影響。
3.2.6 一柱一樁鋼骨柱與梁的連接以及柱帽的施工
本工程地下結構的鋼管柱外側,需要包裹鋼筋混凝土,形成鋼骨柱,鋼骨柱與混凝土梁之間采用在鋼管樁外側增加襯板,梁主筋通過彎錨焊接的形式進行連接,但該連接形式由于梁主筋無法貫通,受力性能受到一定制約。為解決上述問題,本項目對梁柱節點形式進行優化,在鋼管樁外側一次性加工成形環板并與梁主筋連接,有效提高了梁柱節點的受力性能。
鋼骨柱與柱帽的施工就是沿著柱帽四周設置1圈梁,梁高取此區域的柱帽的高度。
本項目地下室采用逆作法施工,即先進行首層底板施工,再進行地下1層、地下2層底板施工及第4道支撐施工,開挖至基礎標高后進行基礎底板施工,再進行順作施工。具體流程:第1層土方開挖及墊層施工→1層底板梁板施工、養護→第2層土方開挖及墊層施工→地下1層底板梁板施工、養護→第3層土方開挖及墊層施工→地下2層底板梁板施工、養護→第4層土方開挖及墊層施工→第4道支撐施工、養護→第5層土方開挖及墊層施工→底板施工、養護。
本工程地下室共布置了8個取土口,取土口水平間距20 m左右。
3.3.1 第1層土方開挖和1層底板形成
由于本工程場地非常小,在形成1層底板的同時,還需要考慮現場的交通等問題,故第1層土方分15個區域開挖,第1次開挖采用明挖,分為2條施工作業線:第1條施工作業線施工流程:1-1區→1-2區→1-3區→1-4區→1-5區→1-6區→3-1區→3-2區→3-3區→3-4區;第2條施工作業線施工流程:2-1區→2-2區→2-3區→2-4區→2-5區。2條施工作業線同時施工,現場自然地坪標高-0.25 m,第1層土放坡法開挖至-2.55 m(局部開挖至-3.55 m)標高(圖6)。隨著土方的開挖,按照傳統施工模式逐漸形成1層底板,開挖土方量為24 200 m3。

圖6 第1層土方開挖分區
3.3.2 第2層、第3層土方開挖和地下1層、地下2層底板形成
待逆作區1層底板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第2層土方開挖,總體流程如圖7所示。土方采用盆式開挖,將基坑土體整體放坡開挖至-9.05 m標高(第2層土方開挖標高)、-15.15 m標高(第3層土方開挖標高),基坑內側四周留寬10 m的土,土方開挖采用暗挖。隨著土方的開挖,利用短支排架逐漸形成地下1層、地下2層底板,開挖土方量分別為65 720、67 030 m3。

圖7 第2、第3層土方開挖分區
3.3.3 第4層土方開挖和第4道支撐施工
待逆作區地下2層底板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第4層土方開挖,總體流程如圖8所示,將基坑土體整體開挖至-17.70 m標高。隨著土方開挖,施工第4道鋼筋混凝土支撐,開挖土方量為32 385 m3。

圖8 第4層土方開挖分區和第4道支撐布置示意
3.3.4 第5層土方開挖
待逆作區第4道支撐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第5層土方開挖(圖9),將基坑土體整體放坡開挖至-20.70 m標高,土方采用暗挖。隨后土方開挖進行基礎底板施工,開挖土方量為36 165 m3。

圖9 底板施工分區
本工程樓板、支撐、基礎底板為逆作施工,在整個體系形成后,開始豎向順作扶壁柱、外包柱、樓梯、預留洞口、坡道等豎向結構。
1)針對深基坑逆作條件下,研究了變截面形一柱一樁施工工藝,通過設計一柱一樁的過渡段,有效兼顧了柱的受力性能與施工的方便性。本工程共89根鋼柱,最終平均垂直偏差為1/472,滿足1/400的設計要求,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了參考。
2)通過對地下室頂板的規劃,利用坡道將各個頂板標高進行了連通,用加強帶替代后澆帶,以拓展施工場地,滿足現場施工要求,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