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交互距離視角下的同步在線課堂學生滿意度影響機制研究

2021-12-21 02:49:11吳江易夢馨馬蕓蕓
知識管理論壇 2021年5期

吳江 易夢馨 馬蕓蕓

摘要:[目的/意義]同步在線課堂是在線教育中一種被廣泛采用的重要方式。為改善同步在線課堂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滿意度,文章從交互距離視角,來探究同步在線課堂中對話、結構和交互距離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機制,以及不同課堂類型下的影響機制是否有所差異。[方法/過程]以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輸入—過程—輸出”模型和交互影響距離理論,構建研究的概念模型,在線發放調查問卷收集研究數據,并通過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結論]同步在線課堂中,對話和結構都對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其中交互距離在對話和滿意度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課堂類型在對話和交互距離之間起調節作用。因此,在線學習平臺設計人員和教師都應注意到對話、結構維度下交互的重要性。平臺設計人員應通過提升平臺中交互功能使用的便利性、靈活性來促進用戶對交互功能的使用;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課堂開展過程中加強交互,同時還應該在不同類型的在線課堂中,有所側重地展開對話維度下的兩個交互。

關鍵詞:同步在線課堂? ? 交互影響距離理論? ? IPO理論? ? 課程滿意度

分類號:G420

引用格式:吳江, 易夢馨, 馬蕓蕓. 交互距離視角下的同步在線課堂學生滿意度影響機制研究[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21, 6(5): 239-251[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257/.

1? 引言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為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直播教學、視頻會議等新興的同步線上課堂席卷全國,一時之間成為國內最普遍的教學形式。艾媒咨詢[1]調查報告顯示,64.3%的學生/家長認為疫情期間,直播是進行線上教育較好的途徑。可見相較于異步在線教育,同步在線教育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教育部在2020年5月1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未來在線教學要從“新鮮感”向“新常態”轉變,因為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國內外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2]。然而不同于傳統面對面課堂,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同步在線課堂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常見的如網絡卡頓、學生與教師缺乏互動、學生自覺性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同步在線課堂的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同步在線課堂的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往在線課堂的相關研究中,學生感知的學習效果和學生滿意度是兩個被廣泛應用于衡量在線教育有效性的指標[3]。尤其是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常常作為因變量被納入在線教育研究中。大量研究文獻表明學生滿意度與表現、成就等認知學習結果密切相關[4-5],對學生在線課堂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能夠提升同步在線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并為在線學習平臺的設計提供建議,同時還能幫助授課教師改進線上課堂設計。然而已有針對在線課堂學生滿意度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設計缺乏清晰的理論框架支撐[6]。同時,交互影響距離理論作為在線課堂研究中一項重要的理論,已有研究對于其對話、結構兩個維度以及交互距離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尚不明確[7]。基于此,本文從交互距離視角出發,通過調查問卷,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對話、結構和交互距離對同步在線課堂學生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并探究課堂類型的調節作用。

2?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2.1? 在線課堂學生滿意度研究

當前對于在線課堂學生滿意度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主要從學生、教師以及設計三個維度展開。部分學者從學習者角度研究了在線課堂滿意度[8–10]的影響因素。M. Igbaria[11]的研究表明學生的計算機焦慮程度會反向作用于其學習滿意度;A. Y. Wang 和M. H. Newlin[12]發現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對課堂的滿意度也更高;S. B. Eom 和 H. J. Ashill[13]研究發現學生學習風格能夠顯著影響學生對課堂的感知滿意度。從教師角度,研究人員發現教師對在線學習持積極態度能夠提升學生的滿意度,教師反饋的及時性、教師與學生的高程度交互,能夠正向影響學生滿意度[14-15]。楊九民[16]的研究表明,教師通過視頻會議授課時,教師在視頻會議中出現的比重會根據傳授的知識性質不同對學生的滿意度產生不同的影響。C. Stone[17]發現在線課堂中強大的教師存在、有效的在線參與課堂設計以及有效的互動會直接導致學生更有意愿參與課堂,從而實現更高的課堂完成率。另外許多學者從在線學習平臺的技術維度展開研究。蔣志輝等[18]發現,相較于錄播課堂,直播課堂由于存在卡頓、延遲等現象造成了較低的學生滿意度。錢愛平[19]通過兩個準實驗研究證實了發送引導性彈幕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在線課堂的滿意度。A. T. Baharin等[20]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線課堂的有效性對滿意度的影響大于效率對滿意度的影響,有效的交互可以讓使用在線學習平臺的學生感到滿意。

然而,由于缺乏對在線教育理論的共識,尤其是在在線教育研究的早期,很多關于在線教育的研究都沒有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6]。S. M. K. Tallent-Runnel等[7]在其對在線教育研究的回顧中發現,在線教育相關研究存在使用術語不一致、缺乏理論框架的問題,在線教育中學生對課堂滿意度的研究也是如此。其中,部分基于交互影響距離理論的文獻,關注的是在線教育環境中的交互構建部分,將在線課堂中的交互作為外部因素直接指向滿意度,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交互距離這一中介變量。因此,本文將探究交互距離在對話、結構兩個維度與滿意度之間是否存在中介作用。

2.2? 理論基礎

2.2.1 “輸入—過程—輸出”模型

“輸入—過程—輸出”模型(IPO)是于1964年被提出,該模型被用來描述一個系統中數據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同時也被應用于描述一個系統與外界的信息交換,由前因變量(輸入,input)、中介變量(處理,process)和結果變量(輸出,output)構成[21]。在IPO模型中,I通常代表了某一行為結構的前因,P常常表示為行為的內部結構,O代表該行為帶來的產出或影響。

2.2.2? 交互影響距離理論

交互影響距離理論(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TDT)最早是M. G. Moore于1972年提出的,它提供了一個廣泛的遠程教育教學框架,并允許其他理論的融入,是現代遠程教育的核心理論之一,它將在線教育描述為:“師生在時間和空間上是隔離的,而距離的本質是交互影響”[22]。經過M. G. Moore和其他學者不斷對該理論進行完善,較為成熟的交互影響距離理論從交互距離和學生自主性兩個維度出發分析在線教育,其中對話和結構用于衡量交互距離,對話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結構指的是為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需求,教學計劃與課堂結構設計具備的靈活性[22–25]。

一直以來,M. G. Moore的交互影響距離模型被認為是決定網絡課堂質量表現重要而關鍵的結構。X. Huang等[26]針對交互影響距離理論進行了討論和驗證研究,開發出了一種基于網絡學習環境的交互影響距離模型測量工具,該研究提供了初步的實證證據支持交互影響距離理論中結構維度的效度。因此本文將結合IPO模型和TDT理論提出測量框架,將對話和結構兩個維度作為交互距離的前因變量,將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作為目標變量,探究對話、結構和交互距離對學生的滿意度產生影響的作用機制。

3? 理論模型與假設提出

3.1? 假設提出

3.1.1? 對話

根據X. Huang等[26]提出的測量框架,交互影響距離理論中對話維度包含學生—教師以及學生—學生之間的交互對于大多數學習者來講,理想的學生—教師的互動包括教師的即時反饋和專業指導。而學生—學生的互動是指學生之間就課堂進行信息和思考方面的交流[27]。在線課堂中,高程度的對話往往導致較低的交互距離[25],比如高對話度條件下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習者的反應改變課堂結構,從而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心理距離,即導致相對較近的交互距離[28]。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在線課堂中學生—教師的互動以及學生—學生的互動能夠直接影響其課堂滿意度,比如K. Swan[29]發現在線課堂中與教師交互程度較高的學生展現出更高的滿意度和更高的學習水平。C. N. Gunawardena等[30]在研究中發現充分參與在線討論能夠提高學生對在線課堂和討論論壇的滿意度。J. B. Arbaugh [31]發現互動式教學風格、高水平的師生互動與高水平的用戶滿意度和學習結果密切相關。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1a:學生—教師交互程度越高,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越近。

H1b:學生—學生交互程度越高,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越近。

H2a:學生—教師交互程度越高,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越高。

H2b:學生—學生交互程度越高,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越高。

3.1.2? 結構

結構傳達了諸如學習目標、教學策略和評估方法等設計元素的剛性或靈活性[24]。X. Huang等[26]認為內容和界面在定義課堂設計元素的剛性或靈活性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結構維度包含學生—內容交互和學生—界面交互。V. A. Thurmond 和 K. Wambach [32]定義學習者—界面交互為學生操作相關工具以完成某個任務的過程,學生—內容的交互是指學生檢查或學習課堂內容和參與課堂活動的結果。根據交互影響距離理論,課堂結構與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呈負相關。J. Weidlich和T. J. Bastiaens[33]對德國一所遠程大學的141名學生進行調研發現學生—內容的交互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1c:學生—內容交互程度越高,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越近。

H1d:學生—界面交互程度越高,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越近。

H2c:學生—內容交互程度越高,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越高。

H2d:學生—界面交互程度越高,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越高。

3.1.3? 交互距離

根據M. G. Moore的理論,距離并不是指地理上的物理距離,而是心理上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感知距離可能導致彼此之間溝通的差距誤解。許多研究都關注虛擬教學環境中的交互設計,但只有很少的研究關注交互距離[33-34],有研究表明交互距離能夠顯著影響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比如J. K. Mbwesa[35]supporting and engag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Moore (1989以肯尼亞內羅畢大學168名教育學士學位在讀的學生為隨機樣本,調查發現學習者—學習者的交互距離、學習者—教師交互距離,都是學生對在線課堂滿意度的主要預測因子。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3a: 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越近,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越高。

3.1.4? 課堂類型的調節作用

對在線課堂類型進行劃分,可以使課堂定位具體化,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明確化,能夠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本研究認為對于不同類型的在線課堂,課堂屬性對學生交互距離的影響機理也有所差異,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本研究將在線課堂類型分為理論型和非理論型(實驗型和討論型)兩類,理論型課堂以教師在線講授知識的形式開展,非理論型課堂中,實驗型課堂通過教師示范性教授和學生功能操作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討論型課堂則是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點評為輔的課堂形式。由于兩類課堂的側重點不同,造成了學生對課堂的需求不同,那么影響學生交互距離的因素也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a:學生—教師交互程度對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受到課堂類型的調節作用。

H4b:學生—學生交互程度對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受到課堂類型的調節作用。

H4c:學生—內容交互程度對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受到課堂類型的調節作用。

H4d:學生—界面交互程度對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受到課堂類型的調節作用。

3.2? 理論模型

基于“輸入—過程—輸出”模型和交互影響距離理論,本文提出同步在線課堂學生滿意度的影響模型。如圖1所示,倘若將學生看作一種特殊的“系統”,對話及結構兩個維度下的互動因素對于系統來說是一種外界輸入;互動因素輸入的強度影響了學生內在對交互距離的感知,這在模型中體現為影響滿意度的中介過程,即系統中外部輸入在內部發生轉換的過程;內部的感知導致學生輸出對課堂的滿意程度,在模型中體現為系統輸出的結果。

4? 實證研究

4.1? 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

本文通過網絡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樣本來源于以武漢大學為主的各地高校。問卷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性別、年齡等人口統計學相關的問題;第二部分對受訪者在線學習的狀況進行調研;第三部分為模型中主要變量的測量,要求受訪者針對某一次課堂的真實體驗進行作答。模型包含6個變量,題項來源于國外相關文獻中相對成熟的量表[36-37],均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進行測量,共24個題項。為保證問卷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正式發放問卷之前進行了預調研并且邀請了該領域的專家對問卷進行評估,并根據反饋結果進行相應修改。正式發放問卷階段,共收到515份問卷,刪去無效問卷后,最終得到492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5.5%。

4.2? 樣本描述性統計

此次調查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492份,其中有46名受訪者根據在不同課堂中的感受多次填了問卷,故受訪者描述性統計部分僅對第一次填寫問卷的受訪者進行分析。在參與調查的人員中女性較多,占比72.6%,男性用戶僅占27.4%;大多數受訪者處于本科學習階段,碩士及以上年級的受訪者只有80位(占比17.9%);調查中,受訪者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大多集中在5年-12年,使用互聯網時間少于4年或大于13年的受訪者較少(見表1)。

4.3? 在線課堂開展情況分析

本文調研了國內在線課堂開展的相關情況,對受訪者的教師所采用的在線教學平臺、在線學習平臺的功能、受訪者在在線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信息進行了統計,如圖2-圖5所示:

如圖2所示,對受訪者的教師所使用的在線教學平臺進行了統計,從圖中可以看出,騰訊會議是被廣泛使用的授課平臺,70%受訪者的教師采用該平臺進行授課,教師自建的社交群是僅次于騰訊會議的授課方式。圖3表明“網絡擁堵”和“無法實現有效互動”是受訪者在線學習時遇到的比較常見的問題,占比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圖4和圖5分別對在線學習平臺中有助于學習的功能以及有效的在線互動方式進行了統計。容易看出,錄播功能是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有助于學習的功能,同時作業測評及評價也是一項被廣泛認為有助于學習的功能。在眾多互動方式當中,有57.6%的受訪者認為課堂對話是一項有效的在線互動方式,其次是小組討論。

4.4? 信效度檢驗

本文利用SmartPLS3.0對調查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信度是指所測量數據與結論之間的可靠性程度,本研究采用目前最常用的α系數(Cronbach’s Alpha)和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來分析各建構變量的信度。本研究量表中所有變量的α系數均在0.8以上,組合信度值在 0.9以上,這說明各建構變量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即測量模型的有效性,它指的是測量手段或工具根據題項能夠準確測出測量對象的過程(見表2)。分析結果顯示,各測量變量的因子載荷均在0.7以上,AVE 的取值均在0.5以上,且各建構變量的 AVE 均方根值顯著大于其與其他建構變量的相關系數,說明各建構變量測量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都比較好(見表3)。

4.5? 結構方程檢驗

本文使用 SmartPLS3.0來驗證假設,采用Bootstrapping法驗證模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結果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①未引入中介變量時,對話、結構維度下的自變量對學生的課堂滿意度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支持假設H2a-H2d(見表4);②本文用VAF值(Variance Accounted For)檢驗中介效應,分析結果表明在引入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后,學生—學生交互與學生—教師交互通過影響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進而影響課堂滿意度的VAF值在20%-80%之間,說明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分別在這兩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支持假設H1a和H1b;然而對于學生—內容交互程度與學生—界面交互程度兩個自變量,VAF值小于20%,說明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在這兩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不起中介作用,拒絕假設H1c和H1d(見表5)。

4.6? 調節效應檢驗

由于本文研究模型的調節變量(課堂類型)為分類變量,因此,我們根據受訪者選擇的課堂類型(理論課堂和非理論課堂)將整體樣本分成了兩個獨立的樣本,然后再分別建立四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回歸模型。下表A是受訪者選擇課堂類型分別為理論課和非理論課時回歸的相關系數β以及顯著性結果,表B是使用Fisher r-to-z變換,計算出的理論課堂和非理論課堂兩個獨立樣本中的相關系數之間差異的顯著性的Z值及單尾P值(見表6)。

分析表明,在理論課和非理論課堂中,學生—學生交互和學生—教師交互的相對區分度顯著(p < 0.1),表明學生—學生交互和學生—教師交互對交互距離的影響受到課堂類型的調節,結果支持假設H4a、H4b,因此,該調節變量是一個有效的變量。而課堂類型作為調節變量對學生—內容交互和學生—界面交互對交互距離的影響區分度并不顯著,故不支持假設H4c和H4d。

5? 分析結果

5.1? 對話維度

在對話維度下,本文模型驗證結果表明,學生—學生交互和學生—教師交互既能直接對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也能通過拉近交互距離對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說明:①同步在線課堂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水平越高,學生感知到的交互距離就越近,給學生一種不存在時空阻隔的感覺,近而使得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越高。另一方面,與其他學生的互動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增強,課堂的整體氛圍也會更好,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也會提高。②同步在線課堂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水平越高,學生感知到的交互距離越近,與線下面對面課堂的差異減小,使得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提高。此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升學生上課的專注程度,使得學生的課堂體驗良好,對課堂的滿意度提升。

5.2? 結構維度

在結構維度下,本文模型驗證結果顯示,學生—內容交互和學生—界面交互對滿意度均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但都不通過交互距離對滿意度產生影響,說明:①學生參與課堂內容設計的程度越高,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也隨之提升。學生與教師關于課堂內容設計、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資源提供等方面的交互程度越高,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容易滿足,因而其對課堂更滿意。交互距離在學生—內容交互與滿意度之間的中介影響不顯著,可能是因為學生—內容交互反映更多的是一種學生對課堂內容設計靈活性的感知,所以它對交互距離影響較弱,更多的是對滿意度的直接影響。②學生—界面交互程度越高,學生對在線課堂越滿意。學生對系統工具的熟練使用,能夠幫助學生跟進教師講授課堂的節奏,更加適應在線課堂的授課模型,從而提升學生滿意度。學生與界面的交互對交互距離的假設不顯著表明,可能是因為熟練使用系統工具并不能通過提供給學生減少空間距離的感覺進而提升滿意度。

5.3? 課堂類型的調節作用

本文中,對于課堂類型調節作用的假設只有部分成立。課堂類型分別在學生—學生交互、學生—教師交互與交互距離之間的關系中起調節作用,而另外兩個假設的調節作用檢驗結果并不顯著。不論在哪種類型的課堂中,學生—學生交互程度對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都有正向影響。尤其在理論課課堂中,學生—學生交互在理論課課堂中對交互距離的影響程度更高。說明在理論課課堂中,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這樣能夠讓學生感知到的交互距離更近。另一方面,學生—教師交互只在非理論課課堂中對交互距離產生影響,說明相較于由教師主導的理論課,在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課和需要學生思考交流的討論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能夠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6? 研究結論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理論方面,本研究結合TDT理論和IPO模型,通過實證分析確定了在線課程中對話、結構、交互距離影響學生滿意度的作用機制:對話既能直接對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也能在交互距離的中介作用下對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而結構只能直接對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另外,本研究發現課程類型在對話對學生交互距離的影響過程起到的調節作用。理論課堂中,只有學生—學生交互程度對學生感知的交互距離有正向影響。非理論課程中,學生—教師交互程度對交互距離的影響程度更高。

在實踐方面,首先,本文驗證了同步在線課堂中對話和結構都能影響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因此同步在線學習平臺的設計者們可以通過對在線平臺中的交互功能進行設計,提高其便利性和靈活性,從而促進用戶對同步在線學習平臺中交互功能的使用;教師們也應在同步在線課堂中適當增加兩個維度下交互的頻率。其次,本文驗證了不同的課堂類型在對話對交互距離的影響過程中具有調節效應,因此教師們的課堂開展方式要根據具體的課堂類型來決定,比如在理論型課堂中,教師應該提供更多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探討的機會;而在非理論型課堂中課堂設計者要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頻率和互動程度。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的研究對象僅限于高校學生,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究中小學生同步在線課堂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并且比較與高校學生是否存在差異。其次,本文模型中,沒有將交互距離進一步劃分成不同的維度,J. K. Mbwesa[35]在研究中將交互距離細分為學生—學生交互距離、學生—教師交互距離,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將交互距離細化成不同的維度,探究其中的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 艾媒未來教育產業研究中心. 艾媒報告|2020年春季中國學校在線復課效果評估專項調研報告: IM39016[R/OL]. [2020-05-18]. https://www.iimedia.cn/c1061/70429.html.

[2] 張勁松. 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有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考慮[EB/OL].[2020-05-18].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

[3] ALAVI M, WHEELER B C, VALACICH J S. Using IT to reengineer business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lelearning[J]. MIS quarterly, 1995, 19(3): 293. DOI:10.2307/249597.

[4] BINER P M, WELSH K D, BARONE N M, et al. The impact of remote‐site group size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relative performance in interactive telecour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97, 11(1): 23-33. DOI:10.1080/08923649709526949.

[5] WANG C-C, KU H-Y. A case study of an affective education course in Taiwa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 58(5): 613-628. DOI:10.1007/s11423-010-9168-z.

[6] KINYANJUI B.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thnicity on transactional distance in an online distance learning course[D/OL]. University of Kentucky, 2016[2020-04-06]. http://uknowledge.uky.edu/edsrc_etds/37/. DOI:10.13023/ETD.2017.001.

[7] TALLENT-RUNNEL S M K, THOMAS J A, LAN W Y, et al. Teaching courses onlin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6, 76(1): 93-135. DOI:10.3102/00346543076001093.

[8] KUO Y-C, WALKER A E, BELLAND B R, et al.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ing interwise: interaction,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in 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J/OL].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4,15(1):161-181[2020-03-03]. 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article/view/1664. DOI:10.19173/irrodl.v15i1.1664.

[9] SUN P-C, TSAI R J, FINGER G, et al.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4): 1183-1202. DOI:10.1016/j.compedu.2006.11.007.

[10] SHIH H-F, CHEN S-H E, CHEN S-C, 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rtiary level EFL students’ personality, onlin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online learning satisfactio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103: 1152-1160. DOI:10.1016/j.sbspro.2013.10.442.

[11] IGBARIA M. End-user computing effectivenes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Omega, 1990, 18(6): 637-652. DOI:10.1016/0305-0483(90)90055-E.

[12] WANG A Y, NEWLIN M H. Predictors of Web-student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reasons for taking an on-line clas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2, 18(2): 151-163. DOI:10.1016/S0747-5632(01)00042-5.

[13] EOM S B, WEN H J, ASHILL N. The Determinants of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 outcomes and satisfaction in university online educ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2006, 4(2): 215-235. DOI:10.1111/j.1540-4609.2006.00114.x.

[14] SUN P-C, TSAI R J, FINGER G, et al.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4): 1183-1202. DOI:10.1016/j.compedu.2006.11.007.

[15] ARBAUGH J B. Managing the on-line classroom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b-based MBA courses[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2, 13(2):203-223.

[16] 楊九民. 在線視頻課程中教師對學習過程與效果的影響[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2014.

[17] STONE C. Interactivity, connectedness and ‘teacher-presence’: engaging and retaining students online[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learning,2019,59: 146-169.

[18] 蔣志輝, 趙呈領. 在線學習者滿意度影響因素: 直播情境與錄播情境比較[J]. 開放教育研究, 2017, 23(4):76-85.

[19] 錢愛平. 在線教學視頻中彈幕對學習者的影響[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2017.

[20] BAHARIN A T, LATEH H, NAWAWI H M, et al.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using online learning with interactivity[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71: 905-911. DOI:10.1016/j.sbspro.2015.01.208.

[21] 田靜.遠程教育中交互影響距離理論的擴展應用與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0(9):47-51.

[22] MOORE M G. Learner autonomy: the second dimens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J]. Convergence, 1972(Fall): 76-88.

[23] MOORE M G. Toward a theory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teaching[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73, 44(9): 661-679. DOI:10.1080/00221546.1973.11776906.

[24] MOORE M G. On a theory of independent study[J]. Distance education :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1983: 69-94.

[25] MOORE M G. Theory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J].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93: 22-38.

[26] HUANG X, CHANDRA A, DEPAOLO C, et al. Measuring transactional distance in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 initial instrument development[J].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15, 30(2): 106-126. DOI:10.1080/02680513.2015.1065720.

[27] 卓發友.對穆爾交互影響距離理論中對話變量的分析[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5):1-4.

[28] MOORE M G.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89(3): 1-7. DOI:10.1080/08923648909526659.

[29] SWAN K. Virtual interaction: design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learning in a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s[J]. Distance education, 2001, 22(2): 306-331.

[30] GUNAWARDENA C N, LOWE C, ANDERSON T.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structivist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computer conferenc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97, 17: 395-429.

[31] ARBAUGH J B. How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ffect learning in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s[J].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0, 63(4): 9-26. DOI:10.1177/108056990006300402.

[32] THURMOND V A, WAMBACH K. 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s in distance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04(1): 9-33.

[33] WEIDLICH J, BASTIAENS T J. Technology matters – the impact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on satisfaction in online distance learning[J/OL].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8, 19(3) [2020-04-02]. 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article/view/3417. DOI:10.19173/irrodl.v19i3.3417.

[34] PAUL R C, SWART W, ZHANG A M, et al. Revisiting Zhang’s scale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refinement and validation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Distance education, 2015, 36(3): 364-382. DOI:10.1080/01587919.2015.1081741.

[35] MBWESA J K.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s a predictor of perceived learner satisfaction in distance learning courses: a case study of bachelor of education arts program, University of Nairobi, Kenya[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2014, 2(2): 176-188. DOI:10.11114/jets.v2i2.291.

[36] MARKS R B, SIBLEY S D, ARBAUGH J B.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predictors for effective online learn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05, 29(4):531-563.

[37] KUO Y C. Interaction,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s predictors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D]. Logan: Utah State University,2010.

作者貢獻說明:

吳江:主要負責選題的確定,論文研究方案的設計,論文的修改;

易夢馨:主要負責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分析,論文的撰寫;

馬蕓蕓:主要負責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分析,論文的撰寫。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

Wu Jiang? Yi Mengxin? Ma Yuny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 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s are widely adopt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online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ncrease students’ satisfaction in 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dialogue,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distance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s, and whether the different course types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Method/process] For an empirical test of our research model, we collected data from individuals via online channels. Our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students from Wuhan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Result/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s, dialogue and structure both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atisfaction. Among them, the interaction distance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dialogue and satisfaction, and the course types play a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distance. Therefore, designers and teachers of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the dimension of dialogue and structure. Platform designers should promote the user’s use of interactive functions by enhancing the convenience and flexibility of using interactive functions in the platform. Teachers should consciously strengthen interactions in the course.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wo interactions in the dialogue dimens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online courses.

Keywords: synchronous e-learning? ? 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 ?ipo theory? ? courses satisfac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免费在线|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精品1区2区3区|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成人免费一级片|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激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久噜噜噜|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第一页亚洲| 亚洲第一区在线| 无码内射在线|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在线免费观看AV|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啪啪网|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91免费在线看|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三级|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伊人无码视屏|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激情视频综合网|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区一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国产啪在线91|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午夜在线不卡|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自拍| 欧美人人干|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96在线 |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伊人久综合|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