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文
常德乃湘北之重鎮,川貴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43年11月,侵華日軍發動了所謂的“常德作戰”,試圖打開通往川渝的門戶。兩國開戰后,經過54天激戰,中國軍隊奮勇阻擊,給日軍以重大殺傷。雖然曾短暫失守常德,但此戰最終以成功驅逐日軍并再次收復失地而勝利結束。這次戰役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被美國《芝加哥太陽報》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3年夏,應美英兩國的要求,中國準備派出一支部隊前往緬甸作戰,以打擊侵占東南亞的日軍,并聲援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攻勢。但日軍大本營對盟國的這一行動也十分清楚,于是命令侵華日軍對中國軍隊進行牽制,就選定對準備抽調兵力入緬參戰的第六戰區的防區發動一場戰役,并選定了常德這一戰略要地。日軍參謀本部認為,常德是湖南重要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中心,一旦占領此地,不但可以控制周邊地區,而且還能對重慶這個臨時首都構成威脅。
1943年秋,日本侵略軍以第11軍、第13軍第116師團為主力,整個進攻部隊包括6個師團、1個混成旅、兩個大隊、第3飛行師團100多架飛機,進攻總兵力達10余萬人。這次戰役統一由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計劃分三路同時推進,直逼常德城。計劃由戰斗力很強的第116師團擔任攻城任務。

面對日軍壓境,當時中國軍隊部署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共16個軍43個師,以及臨時劃入第六戰區的兩支中央軍部隊第74軍和第100軍,總兵力共20萬余人,再加上中美空軍混合團、美軍第14航空隊等百余架飛機,在第六戰區指揮部的統籌下,共同迎敵。其中第74軍57師承擔最艱巨的保衛常德城的任務。
1943年11月2日零點,在東起華容、西迄松滋長達200千米的長江南岸,日軍分東、中、西3條陸路以及1條水路共4路突然發起進攻。這4路日軍對常德形成了鉗形包圍之勢,并且倚仗相對優勢的兵力和武器,氣勢洶洶一路殺來。而中國軍隊奮勇迎敵,一場慘烈的大戰發生了。
時間:11月2日至11月21日? ? 主要作戰地點:洞庭湖西岸與常德城郊以北的廣大地區
這一階段作戰中打得最激烈的戰斗是石門戰役和慈利戰役。慈利和石門兩個縣一西一北,構成常德西北方向的屏障,是常德會戰的主要外圍戰場。日軍猛攻石門,守軍第73軍抵擋不住,致石門失守。第74軍58師和51師在慈利阻擊日軍,這兩個師采取了積極防御的戰術,不但死守慈利縣城,還主動出擊不時襲擊日軍,讓日軍雖然進攻火力猛烈,但卻始終拿不下該城。不得已,日軍改為向龍潭河迂回,對58師側翼形成割裂包圍態勢,才迫使該師放棄了慈利縣城。于是,常德西面的門戶打開了,日軍開始直逼常德城。
與此同時,常德外圍陣地德山失守。德山是當時常德唯一和外界進行聯系的戰略要地,失守后使保衛常德城的57師徹底成為一支孤軍。
時間:11月18日至12月3日? ? 主要作戰地點:常德郊區和常德城內
保衛常德城的任務是第六戰區指揮部點名交給第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的。該師在軍內被稱為“虎賁部隊”,是精銳部隊之一,但所屬官兵實際僅有8529人。
這場保衛戰分為城郊阻擊戰、城垣攻防戰和街巷爭奪戰三部分。其中,城郊阻擊戰打得最激烈的是東郊巖包爭奪戰和河洑爭奪戰。
巖包一帶是169團1營的防御陣地,300余名官兵抵擋著4000多名敵人的瘋狂進攻,最終絕大部分官兵與陣地同歸于盡,剩下極少數人后撤到東城門繼續抵抗。西郊河洑山是171團2營的防守陣地,日軍久攻不下后增援至上萬人,并配以飛機濫炸、大炮狂轟。很快,守軍彈藥告罄,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河洑山失守,剩余兵力被迫撤到城內固守。
隨后,日軍主力部隊116師團開始發動主攻。其中120聯隊對戰57師170團,170團團長親自率部反攻,兩位營長也身先士卒,在付出重大犧牲后成功打退日軍。日軍109聯隊進攻169團的防御陣地,169團團長機智應戰,根據地形設置火力點,對日軍進行精確火力殺傷。這一招果然見效,該聯隊在參戰1天后就被打廢,不得不撤到后方修整。日軍又派120聯隊進攻169團,結果帶頭的第三大隊大隊長葛野被擊斃,其敢死隊損失慘重,最后倉皇敗退。
接連失敗的日軍開始逐步加強兵力聯合進攻。面對蜂擁而至的日軍,57師下達了“不許變更位置”的命令,要求守城部隊“與陣地共存亡”。該師所有能參戰的人員和留城的警察以及一切能夠拿起武器的百姓,紛紛投入巷戰,書寫了“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悲壯場面。
此后,日軍又開始用戰機對城內守軍進行輪番轟炸,到12月2日黃昏,57師余部的防御陣地已被壓縮到縱橫僅400米的狹小范圍內,人數也只剩321人,步槍不過40支。余程萬師長決定率100余人渡沅江突圍求援,讓169團團長率殘部留守城內并掩護部隊突圍。最后,日軍圍攻更甚但留守官兵毫不畏懼,仍奮勇殺敵,直至全部壯烈犧牲。

?常德會戰中國軍隊收繳的戰利品
時間:12月9日至1944年1月上旬。
主要作戰地點:常德以北的澧水流域和長江南岸地區。
日軍進入常德后,面對殘破的城市與中國援軍愈集愈多的實際,日軍權衡再三之后決定放棄占領的設想。于是,日軍北撤出城,而中國援軍一路追擊,對敵以有效殺傷,但雙方很快回到戰前狀態。至此,在華中腹地、長江南岸、洞庭湖西畔進行的這場歷時54天的大會戰,終于勝利結束。
此次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繼上海、南京、臺兒莊之后又一次大的會戰,也是中國抗日正面戰場上少有的以中國軍隊勝利告終的一次重大戰役。中國軍隊英勇奮戰,特別是“虎賁部隊”第74軍57師誓死抗敵,全師8529名官兵最終僅幸存300余人。這場戰役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也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和中國戰場的地位,在中國抗戰史上占有很高的歷史地位!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王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