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日裔美國女作家露絲·尾關所著《不存在的女孩》中塑造了日本少女奈緒及家人倫理身份危機所經歷的心靈創傷及蛻變形象。本文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與精神分析理論追溯奈緒之父移居美國后事業興衰之旅,剖析其倫理身份困境淵源;褒揚流散者反對霸權、心系民眾與匡扶正義的價值觀。同時,揭示奈緒父女回歸日本面臨失業窘境與校園霸凌頑疾。研究者發掘當代日美兩國社會弊端與文化印記,追尋日本民眾倫理價值取向與超越自我的人生軌跡;贊頌其先輩敬畏生命、樂觀包容的人性觀及其踐行各族民眾和諧相融的文化倫理美德;彰顯亞裔族群的世界主義偉大情愫,并為亞裔美國文學研究開拓新視野。
關鍵詞:《不存在的女孩》,流散者創傷與復原,倫理觀蛻變,世界主義
一、引言
亞裔美國文學是美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日裔美國文學具有顯著優勢,“在亞裔人眼中,日裔作家作品最多”。特別是第二代日裔美國作家具有種族身份意識,寫作手法日臻成熟,他們更關注日裔移民在美國的真實生活境況。此前,我國對日裔美國文學的研究較注重第二代作家的作品,但多以詩歌為主。21世紀以來,在一批年輕學者加盟下,諸多論作相繼問世,給日裔美國文學研究增添了新鮮血液。近年來,新生代日裔美國作家異軍突起。諸如,露絲·尾關撰寫的《不存在的女孩》以宏大主題與真實感人的人物故事,凸顯人性倫理思想,蘊含著鮮明的民族性與世界主義思想光輝。該小說石破天驚,折射出自我對歷史與現實的獨特領悟,給人以啟迪。該作問世以來,一舉斬獲美國多斯·帕索斯文學獎、美國獨立書店圖書獎、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長名單決選名單等歐美十余項文學大獎。
該作以精準睿智的筆法,巧妙再現主人公安谷·奈緒及家人的悲情,透視本族文化元素與世人情感及道德本質;敘述了日本才俊奈緒之父赴美后,從事業巔峰跌至身份窘境;其歸國后他與家人又面臨悲慘命運,以此,展示了當代美日兩國社會頑疾;同時,凸顯亞裔民眾文化倫理觀與世界主義情愫,進而引導人們重新審視自我,喚起世人和諧向善的人性與倫理觀。然而,我國對該作研究的論作尚匱乏,有待深入發掘。
鑒于此,本文選取當代日裔美國作家露絲·尾關的經典小說《不存在的女孩》為研究對象,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與精神分析理論闡釋其多元意蘊,即追溯日本流散者生存窘境與精神創傷歷程;闡明他們沖破倫理身份困境與心靈創傷陰霾之淵源及人生蛻變經驗;弘揚亞裔民眾踐行熱愛和平、反對強權與踐行各族和諧共融的世界主義倫理觀。
二、奈緒之父移居美國的倫理身份危機與其堅守的人道主義精神
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奠基人聶珍釗教授指出:“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目的不僅在于說明文學的倫理和道德方面的特點,或是作家創作文學的倫理學問題,更在于從倫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學作品以及文學與社會、文學與作家、文學與讀者等關系的種種問題。”故此,評論者從作家露絲·尾關創作的倫理道德觀入手,發掘民眾人道主義光輝,探究小說中倫理問題的社會成因以及嬗變軌跡。
該小說以露絲閱讀日本少女奈緒的日記展開故事,講述了奈緒之父倫理身份缺失所導致創傷人生以及奈緒所經歷的悲情。奈緒之父是電腦編程高手,他于網絡科技發展鼎盛時期被美國硅谷高科技企業高薪聘用。主人公奈緒三歲時,舉家移居美國加州陽光谷小鎮,過著愜意的生活。奈緒之父研發了多款游戲軟件,深得業界青睞,也備受公司同事敬重。他曾自豪地向女兒說:“我的界面真的很棒,我們在做第一人稱視角的操控構圖原型。他們叫我‘觀點先鋒’。”很顯然,奈緒之父為美國發展做出貢獻,也實現了自我價值,體現了其崇尚世界各族民眾和諧共榮的價值觀。
奈緒之父匡扶正義、反對殺戮、體悟他國民眾安危,彰顯其世界主義思想。這是“因為世界主義不單指文化的多元屬性,還是一種倫理觀,即對社會不平等體制的批判、對人文價值觀的信仰和對世界正義的追求”。奈緒之父在美國事業如日中天,還能踐行世界主義倫理觀,受到讀者贊賞。但他秉持熱愛和平、反對侵略的世界主義思想與美國霸權者意旨相悖,因而招致當權者的迫害。諸如,他反對公司將其設計的界面應用到武器控制設計中,讓軍人用于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屠殺民眾。為此,他屢次說服他的開發團隊在設計中編入其他程序,以提示飛行員避免誤殺平民。然而,軍方承包商卻拒絕他的提議。奈緒之父對無視民眾生命、有悖人性倫理行為異常憤慨并多次置疑,但其公司主管對他的建議置若罔聞,還對他大發雷霆,竟然肆意將其解雇。為此,他對這種踐踏人權倫理的行為深表憤慨。此后,他每當憶起美方非人道行為與平民悲情時,就痛心不已,深陷抑郁之中。小說抨擊了美國霸權主義行徑與種族歧視的劣根性特征,歌頌亞裔族群珍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正義倫理觀,也展示了流散者崇尚各族和諧共處的世界主義思想情操。
筆者認為,奈緒之父被打擊、迫害根源,應從他所處的美國倫理環境入手,剖析白人至上倫理觀所致種族歧視危害性,即小說中闡述的白人主流社會無視少數族裔民眾正義呼聲,肆意踐踏亞裔人知識產權與勞動權,導致非法解雇日裔族群員工。這不僅是對美國宣揚的民主、自由與平等價值觀的有力反諷,也有悖世界主義思想;同時,更突顯了奈緒之父堅守的世界主義思想觀。馬爾里希·貝克指出:“在思維、共同生活和行為中承認他性已成為世界主義的最高標準。世界主義肯定的是將他者既作為與自己相異,又作為完全平等的人來看待。”奈緒之父的遭遇正是美國主流社會實行人權雙重標準,對異族不平等對待的有力例證。同時,小說作者也揭示美國的霸權與侵略本質。他們將日裔移民發明的游戲軟件用于侵略他國,并給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這違背人道主義倫理觀,必然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譴責。
三、日本父女的生存窘境、精神創傷及民族文化特征
該小說中闡述了奈緒之父回國后,仍然對其在美國被無理解雇難于釋懷,并為自我價值喪失而焦慮。他也從未向家人提及被解雇的真實原因。這使他備感壓抑,其心理創傷逐漸深化,為日后輕生埋下伏筆。正如著名學者朱迪思·赫爾曼在《創傷與復原》中指出:“正因為創傷經歷的再體驗導致如此強烈的情緒折磨,受創者都會極力避免。雖然原意是要自我保護,但這種避開侵擾癥狀的努力,都會進一步惡化創傷后應激障礙。”奈緒之父企盼回日本后境遇會優于美國,并決心重塑人生之路。然而,當時卻恰逢日本經濟危機,互聯網企業也面臨寒冬,他的熱切期望再次跌至冰點。作品中描述奈緒之父每天送女兒上學后,他四處求職未果。于是,其深感前途渺茫,情緒異常低沉。奈緒之母對丈夫失業備感壓抑,每天離家去水族館觀賞水母,緩解精神壓力。奈緒之父為讓妻兒開心,謊稱他被創業型公司雇用,暫時贏得家人歡欣鼓舞。然而,好景不長,其謊言很快被妻子揭穿,夫妻終日爭吵不止。此后,奈緒之父深感愧疚而無地自容。家境的窘迫,迫使奈緒之母四處奔波,尋得臨時工作,勉強維持全家生計。從此,奈緒之父蟄居家中,整日上網,以酗酒澆愁麻醉自己。一次,他上網偶見女兒在學校受辱的視頻,更加痛心疾首,終日郁郁寡歡,心理創傷愈發嚴重。此時,奈緒多次被初中同學毆打至遍體鱗傷,卻沉默寡言而被迫輟學。父女倆精神瀕臨崩潰。最終,二人釀成自盡未遂的后果。
顯而易見,小說作者尾關通過審視日本父女人生之旅之弱點,發掘日本民族性元素:校園霸凌、蟄居族與自殺等民族文化特征與認知。進而,闡明日本族群代際共存的人格缺陷,展示現代人倫理身份危機與心靈創傷及人生感悟。同時,也凸顯了人類的世界性特征之一,即人類所共有的缺陷與倫理困境。如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強調,文學創作應深度探尋人類最基本、最本質的特征。他特別關注同代人極端的道德敏感性,“以及他們對社會、人類的本質、階級、政治、性別和心靈等的態度”。露絲·尾關在《不存在的女孩》中探究當代社會民族文化本質,追溯民眾關切的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以及心靈創傷嬗變問題。奈緒深受霸凌傷害源自社會倫理環境惡化、學校倫理道德失范、管理缺位與家庭關系疏離等因素所致。這必然導致青少年恃強凌弱之風蔓延,險些釀成慘痛悲劇。尾關揭示人性的丑陋,譴責侵犯人權行徑,也對日本父女輕生所表現人格缺陷、生存困境與精神異化深表同情。正如心理學家朱迪思·赫爾曼所言:“受創者因為自我的基本架構受損而痛苦不堪,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上帝都失去信賴感;他們的自尊心被羞恥感、負罪感和無助的經歷所踐踏。”故此,霸凌、暴力與人類崇尚和諧友愛價值觀相悖,阻礙了民族與人類進步發展。因而,只有人們踐行世界主義倫理觀,加強國際社會綜合整治,根除霸凌隱患,醫治受創者心靈創傷,重樹人生信念,尊重人的價值,才能克服人類缺陷,使人們走上創傷復原之路。
四、受創者創傷復原與倫理身份蛻變
朱迪思·赫爾曼在強調建立女性創傷復原安全環境時說:“一般而言,應該鼓勵她向他人尋求支持,但必須小心謹慎地確保她選擇的人值得信任。”奈緒創傷復原始于其父傾訴的人道主義之舉。原來,奈緒因長期埋怨父親在美國被解雇回國后,導致全家貧寒、女兒在學校受辱,她耿耿于懷、內心郁悶,精神創傷愈發加劇。然而,當她得知父親因反對美國軍方肆意將其設計的軟件用于屠殺阿富汗與伊拉克平民,而被美國公司非法解雇時,奈緒對過去誤解父親感到愧疚,并為父親的不幸表示不平,更為父親的正義之舉感到驕傲,她贊賞父親是個超級英雄。從此,在父親鼓勵下,奈緒擺脫自我羈絆,直面人生坎坷,緩解了心靈創傷,父女倆終于解開了心結。奈緒之父也如釋重負,他為自己捍衛和平、反對侵略而發聲感到欣慰。這也彰顯了亞裔族群踐行各族和諧友愛的世界主義倫理觀,令讀者為之欽佩。此后,父女倆關系融洽,踏上創傷復原之路。奈緒父女創傷痊愈還得益于奈緒百余歲曾祖母老己子的教誨。老者詮釋的理性倫理與生命觀,深深感染了后輩。諸如,老己子喜歡認真聆聽曾孫女講述社會上正負面見聞與奈緒在校受辱的苦楚,老者以豁達之心對奈緒憤世嫉俗、悲觀厭世的情緒及時疏解。她還向奈緒講述自己磨難經歷,回顧老者是日本大正時代的小說家,并倡導女權思想等傳奇人生。老己子還傳授道:“只要你不斷嘗試做個好人,一直為改變做出努力,那么總有一天你做的所有好事會抵消你做過的所有壞事,那時你就可以開悟了。”老嫗所指的好人與所做的好事蘊含著倫理本義,即“倫理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關系,要求及其理由”。而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研究之“目的是促進以人為本的各種關系的和諧相處,和平共生”。諸如,老己子以和諧友善的價值觀教化奈緒父女,使他們沖破心靈樊籬,感悟處世之道與人生真諦。老己子與奈緒相攜漫步在海邊觀浪,一同在沙灘上沐浴陽光,在海風中品味野餐,共享家族代際和諧互愛的美好時光。她還教誨奈緒挑戰自我、摒棄懦弱,鼓勵她無畏艱險,下海沖浪。這讓奈緒心靈經受了洗禮,體會到人生樂趣。
更可貴的是,老己子以寬容與睿智面對他人的過錯。當岸邊一群少女對奈緒無端口出不遜,還劍拔弩張。奈緒正待與女孩爭辯時,老己子鎮定走向女孩,沉默著盯了她許久。此時,“挑釁者”慌張得不知所措。在雙方沉寂之后,老者突然鞠了一躬,讓對方頗感意外與羞愧。那群“女孩們挑起下巴,撅起屁股,慌張地左右換腳站立”。頓時,女孩們紛紛向老者鞠躬后怏怏離去。老己子的凜然與謙遜之舉征服了霸凌女孩,化解了即將引發的沖突,這讓奈緒對老前輩敬佩不已。同時,讀者從中領悟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倫理價值觀的具體意蘊。老己子之舉體現了“崇尚人權、內外和諧是文化倫理之核”的世界主義思想。
此外,小說中的老己子敬畏生命、頑強拼搏、笑對人生的形象給主人公以啟迪。她的丈夫、愛子相繼撒手人寰,她憑著頑強毅力戰勝悲痛,仍然堅強活下去。她每日清晨讀書聲與對后代的教誨話語縈繞在奈緒耳畔,激發她步入新的人生之旅。諸如,老者臨終前仍囑咐后代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她仍握著毛筆,看著我和爸爸”。并寫下遺言:“生、生之欲,活下去。”這是亞裔先輩囑咐后代要敬畏生命與秉持的生存倫理觀,彰顯理性與人權思想,體現他們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
最后,該小說褒揚奈緒父女走上人生蛻變之路。奈緒之父把所有時間用于電腦編程。奈緒高興地贊譽父親的轉變:“我爸爸似乎找到了他的超能力,或許我也開始找到我的了,就是寫日記給你。”“我必須活著!我不想死!”
令人欣慰的是,露絲見證了奈緒父女歷經磨難,從軟弱輕生到重塑人生,重構新的倫理觀。奈緒之父重拾自信,設計多款軟件編程,為更多創傷者“重生”帶來新生活希望;不存在的女孩奈緒終于走出創傷陰霾;她已轉向新的存在當中存在了,實現了自我價值。她與其父一樣,凸顯了自我超能力,不僅學會法語,還出國圓了她的作家夢。她精心撰寫老祖母人生經歷,成為中西文化傳播者。奈緒已華麗轉身,成為一個陽光女孩,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五、結語
露絲·尾關在經典之作《不存在的女孩》中,描述了日本少女安谷·奈緒及家人移居美國后,其父事業興衰榮辱與情感起伏的經歷,以及歸國后的倫理身份窘境與創傷嬗變之旅。本文揭示了主人公一家悲情,其背后長期隱秘的美國與日本社會倫理問題。繼而,剖析美國種族歧視及霸權主義的劣根性特征。同時,探究日本文化元素與人性弱點,也反映了人類人格缺陷之成因。文章弘揚當代日本民眾汲取精神創傷經驗與多元文化理念,發掘他們無畏艱險、重塑人生、砥礪奮進的人格魅力。進而,贊頌當代日本民眾鐘愛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與崇尚人類和諧共處的世界主義情懷。這對于當今領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冰. 哎·咿!聽聽我們的聲音!——美國亞裔文學初探[J]. 國外文學,1995(2).
[2] 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 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J]. 外國文學研究,2004(5): 16-24.
[3] 露絲·尾關.不存在的女孩[M].袁田譯.杭州: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5.(文中有關該小說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4] 云玲.裘帕·拉希莉作品的離散敘事研究[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43.
[5] 烏爾里希·貝克.世界主義的歐洲: 第二次現代性的社會與政治[M].章國鋒譯.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
[6] 朱迪思·赫爾曼.施宏達、創傷與復原[M].陳文琪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38.
[7] Saul Bellow. It All Adds Up: From the Dim Past to the Uncertain Future[M]. London: Martin Seeker & Warberg Limited,1994:92,95.
[8] 王小錫.道德、倫理、應該及其相互關系[J]. 江海學刊,2002(2): 196-199.
[9] 修樹新.托妮·莫里森小說的文學倫理學批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5.
基金項目: 本文系 2019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世界主義視域下的亞裔美國小說倫理觀研究(L19AWW002)”階段性成果
作 者: 鄭光銳,碩士,中國醫科大學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 輯: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