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君 蔡云飛 薛萬博 許樂


2021年10月3日,勃利縣永恒鄉金山村村民金永明家的葡萄大棚又迎來一撥游客——這是從依蘭縣驅車而來故地重游的一家人,也是金山村采摘旅游產業的又一批“回頭客”。
“游客一撥接著一撥,一夏天下來少說也有五六千人,幾乎都是沖著‘黑甜甜’葡萄來的。”金山村黨支部書記胡有增介紹。金山村與依蘭縣相鄰,交通便利,自從引進“黑甜甜”這個葡萄新品種,村里就開始熱鬧起來,幾乎每天都有游客前來體驗采摘觀光的樂趣。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第一個國慶黃金周,走進鄉村、閑游田園,品嘗農家飯菜、體驗農事勞動,正成為一些城市居民假日休閑的新風尚。在七臺河市的廣大鄉村,游客絡繹不絕,一幅“農民富、產業興、鄉村美”的秀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振興動能”聚變在高質高效的產業里
午后的陽光映照著一張張笑意盈盈的臉龐,在勃利縣吉興朝鮮族滿族鄉合慶村的黑微生物黑木耳栽培大棚里,幾名村民正忙著采收黑木耳,乳白色的菌袋上長滿了黑亮亮的木耳,摘下個木耳在手里一掂,“肉”感十足。
近年來,合慶村推動食用菌栽培項目,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產業致富路。“黑微生物黑木耳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含量遠超普通木耳,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作為該項目的參與者,省科學院派駐合慶村工作隊隊員魏延軍介紹道。
小木耳一躍成為合慶村村民脫貧致富的“金耳朵”,這離不開先進的微生物技術,更離不開不斷拓寬的銷售渠道。
對此,七臺河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韓龍騰深有感觸:“互聯網、現代交通等設施前所未有地縮短了城鄉之間的時空距離,讓城鄉差異在碰撞中釋放市場價值、孕育新業態,讓農村特有的自然生態、文化底蘊等煥發生機,形成了助推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
在七臺河市委組織部的努力推動下,黑微生物黑木耳入駐“小康龍江”電商平臺,與多家公司簽訂銷售協議,線下銷售商遠達遼寧、廣東等地,還先后參加了2018年和2019年黑龍江省綠色博覽會、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年貨大集、2019年第六屆中俄博覽會和第三十屆哈洽會……
與此同時,在距離合慶村20余公里的倭肯鎮正陽村,勵志礦泉水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生產線正有序運轉,上罐、注水、密封……工人們忙得不亦樂乎。“鄉村振興保供水,精準扶貧為民生”這句話被制成條幅,掛在車間的正中央。公司建成投產一年多以來,因產品水質優良、價格親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我們生產的‘倭肯河’礦泉水,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年產量大約10萬桶,村集體年收入可達15萬元。”正陽村黨支部書記尹利梅對這個數字很滿意,“企業是勃利縣教育局駐村工作隊幫助建起來的,村里貧困戶每戶每年能從中受益至少2000元。”
創一個品牌、帶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合慶村和正陽村的振興絕非個例。近年來,七臺河市委堅持引導駐村工作隊發展特色產業項目,先后培育出東輝村蚯蚓雞蛋、三興村嘎啦果柿子、生產村漢清糯玉米等72個特色農副產品品牌,并依托金沙實業公司,打造了駐村扶貧公益性標識,構建了特色農產品認證體系。
越來越多的創業“新農人”,利用當地優勢和各自特長,為七臺河市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全面小康”圓夢在三產融合的希冀里
鐵鍋燉大鵝、小雞燉蘑菇……勃利縣青山鄉奮斗村的民宿餐廳內座無虛席,一道道東北“硬菜”被端上游客的餐桌,熱氣騰騰的美食令人胃口大開。
誰也想不到,就在幾年前,這里還“一年到頭看不見幾個人”。奮斗村黨支部書記田作林說,2013年村里成立了田園音樂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后經兩次擴建升級,終于打造出以“鄉村民俗旅游”為主題的特色民宿。
“以旅游業帶動農產品銷售,農產品銷售反哺旅游業,形成良性循環。”田作林介紹,合作社于2016年開始種植和銷售鮮食玉米,目前共有2000畝鮮食玉米田,2021年上半年僅線上銷售額就超過了200萬元。
如今,奮斗村還承接了全縣電子商務示范村項目,整合了果蔬采摘、東北特色農家樂、私人菜園訂制、農家民宿體驗等內容,帶動全鄉百姓加入了電商致富大軍,推進著全鄉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七臺河市委組織部組織二科科長劉沖認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必須構建起凸顯精細農業特色、實現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現代農業體系。
“‘接二連三’是我們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即以二產帶一產促三產。”閑來無事,茄子河區宏偉鎮嵐峰村村民張道臨回顧起自己從農信谷物合作社理事長到豆之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這7年來的創業歷程,很是感慨,“要形成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模式,就要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要提升價值鏈,就要挖掘新功能、新價值;要有效打通供應鏈,就要打造新載體、新模式。”在這一思路下,該公司引進多項即食生產專利,進一步開發包裝精美的腐竹、豆皮、云絲等方便食品,年產量可達200噸。目前,張道臨正帶著團隊利用腐竹加工的殘渣,開發大豆有機肥系列產品,預計年產量可達2000噸。
項目的意義不僅在于促進循環經濟,更重要的是,這種“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發展之路,讓企業實現了由銷售帶動加工、加工帶動基地、基地連接千家萬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進而從根本上解決銷售終端問題。
經過不懈努力,七臺河市加快三產融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重點推進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50個,總投資額達236億元。其中,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25億元,高鈣菜、藍靛果等特色產品已成為七臺河市的“美食名片”,深受各地消費者青睞。
“美麗畫卷”舒展在宜居宜業的鄉村里
從勃利縣縣城往西驅車不到10分鐘,就到了勃利鎮元明村。遠遠望去,村子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白墻灰瓦的新中式民宿和四合院樓房建筑錯落有致,宛若江南小鎮。
元明村三面環山、地勢低洼,曾一到夏季就飽受山洪侵擾,是有名的“水患村”。2019年,勃利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將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先手棋”落子元明村。如今,昔日的茅草房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嶄新的徽派風格房屋、四合院,通透的圍墻、磚木合一的長廊、古中醫文化墻……無一不讓這里顯得古香古色。這一切,充滿著元明村黨支部書記韓停國的巧思:“我們民宿的裝修突出個性化,目的是打造集中草藥觀光、健康餐飲、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于一體的‘寒地中草藥小鎮’,以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
在七臺河市,“改變”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詞:科學推進“廁所革命”,全部完成5105戶改廁任務;全面推進“垃圾革命”,確定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路線11條,建成村級生活垃圾分揀中心189個;梯次推進“污水革命”,建成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加快推進“能源革命”,推廣秸稈“五化”綜合利用,利用率達90%;扎實推進“菜園革命”,引導農民建設實用的小菜園……這組數字背后,彰顯的是七臺河市人民對建設美麗鄉村的決心。
七臺河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柯冰認為:“農村環境整治,是個‘老大難’問題,‘老’在多年陋習,‘大’在千家萬戶,‘難’在除舊布新。”
因此,七臺河市在引導各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時,號召各村組建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人氣越來越旺,還怕賺不到錢?”2021年,曾在外地打工30年的茄子河區鐵山鄉四新村村民李大志辭掉工作,回村開了餃子館,每天從早忙到晚;投資人陳濱將水庫旁邊的魚館翻新,重建為徽派建筑風格的“四新山莊”,除了有烤全羊、全魚宴,還有笨雞、山野菜等綠色餐飲……來往游客絡繹不絕。
一個看似平常的四新村,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我們把園區內的空地進行分塊劃分,讓游客在親近自然、欣賞田園景觀的同時,還能體驗農村生活。”四新村黨總支書記朱孔滿自豪地介紹。這幾年,富起來的四新村修建了橘白相間的柵欄搭配彩繪墻體,廢棄建筑被改造成村史館,通村公路兩側栽種了25萬株榆葉梅、海棠等,形成了綠廊花徑景觀帶,昔日的臭水溝渠變身小橋流水,村里有了四新廣場和農村公園,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如今,四新村每年都要開展民主評議,推選“好婆婆”“好媳婦”“五好家族”“衛生文明戶”,褒善貶惡蔚然成風,文明村風使環境整治和管護更得力,這也成為四新村建設美麗鄉村的底氣。
“如果說農村硬件設施的提升和完善使美麗鄉村有了‘面子’,保護了鄉村的‘形’,那么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則是留住鄉村的‘魂’,使美麗鄉村美到‘里子’。”柯冰認為,這種改變不僅停留于表面,更內化于村民的心里。
山水之間,一抹記憶中的鄉愁靜靜流淌。七臺河——這座人們固有印象中的“煤城”,美麗風景正在轉化為“美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