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雙11”馬上就要到了,快遞小哥們又要開始忙碌了。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快遞,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雛形。古代快遞又叫“急傳”。它在中國出現的時間相當早,秦漢時期,全國已有成熟的快遞網絡了。
據《周禮·秋官》記載,當時周王朝設置了主管郵驛、物流的官職“行夫”,職責要求是“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
古代快遞主要用于政令、軍情的傳遞,民間使用則遠沒有現代廣泛。古代最主要的快遞方式是“步傳”,即靠人工步行投遞。這在周代叫“徙遽”,與用郵車投遞的“傳遽”正好相對。“健步”是古人對快遞員的最常用稱呼之一,《資治通鑒》中提到,“健步,能疾走者,今謂之急腳子,又謂之快行子”。不過,不同時代對快遞員的叫法也不同,比如秦代叫“輕足”,漢代叫“郵人”“驛足”,宋代叫“遞夫”,明清叫“驛夫”等。
唐代已開始流行用快遞運送水產、水果。當時平原郡(今山東境內)進貢螃蟹,便是使用快遞。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這種螃蟹是在河間一帶捕捉的,很貴重,在當時一只價值一百錢。為了保證螃蟹是活的,每年進貢時都用氈子密封起來,捆在驛馬上速遞到京城。
中國快遞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快遞業務是給楊貴妃送荔枝,詩人杜牧是這樣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李隆基為討寵妃楊玉環歡心,使用快遞,從遙遠的南方向北方的長安送荔枝。這在今天雖然不算什么,但在當時就太奢侈了。明代于慎行的詩句“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寫的則是用冰鎮的方式快遞鰣魚之事。
秦代以水德自命,高級快遞員的著裝都是黑色。除著裝外,秦代對郵件投遞的要求也很明確。《行書律》中規定,寫有“急”字的郵件(文書)要立即傳遞,不能有片刻耽誤;普通郵件當天送出即可,但也不能積壓。如果沒有及時投遞,就要依法懲罰。
到了漢代,黑色不再受歡迎,快遞員穿上了紅色的“工作服”。《后漢書·輿服志》記載,“驛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幘絳云”,即頭裹絳紅頭巾、膀戴絳紅袖套。另外,他們身上還背著“赤白囊”,即一種紅白相間的專用郵包。
選自《大連日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