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關木
近年來,紹興市深入踐行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保持加強自然文明建設戰略定力,以綠色礦山創建、廢棄礦山修復、露天礦山整治、森林質量提升為抓手,全力做好“綠”“彩”“安”“游”四篇文章,統籌推進域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錨定“三個堅持” 建設綠色礦山
2021年5月20日,浙江省首個安全環保綠色礦山交流研討會在紹興嵊州召開。會上,嵊興礦業就綠色礦山建設發展作了經驗成果分享,并被授予“紹興嵊州安全環保綠色礦山產業服務站”,標志著全市走上了礦地綠色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位于嵊州市下王鎮石溪村的武巖礦,礦區面積279畝,儲量1360.48萬噸,是目前浙江省內儲量最大的玄武巖礦山。近年來,由于玄武巖制成的粗集料產品具有耐磨性強、吸水率低、抗壓強度高、壓碎值低、瀝青粘附性好等優點,玄武巖被越來越多地選用為高等級瀝青路面、鋼橋面鋪裝、鐵路道渣等工程項目的高端石料。2019年1月,浙江交投嵊興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嵊興礦業”)通過公開競拍的方式取得了采礦權,開始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綠色發展之路。嵊興礦業通過使用國際先進設備及采取一攬子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實現了無人化、智能化生產,且全程無揚塵。同時,嵊興礦業積極探索合理使用資源途徑,從而實現效益最大化,如根據爆破后石料的尺寸大小分為1號、2號粗集料以及3號、4號細集料4種規格,滿足建筑、鐵路、公路、高速公路等建設項目對砂石料的不同要求。采用專門的收塵系統提高玄武巖粉塵純度,打開了粉塵銷路。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嵊興礦業通過污水處理系統匯集到沉淀池,經過二次沉淀后優先作為生產用水或綠化灌溉用水,沉淀池內淤泥經壓濾機脫水生成泥餅用于礦山土地復墾,實現了資源的循環使用。
自《浙江省綠色礦山建設三年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發布以來,紹興市緊緊圍繞目標任務,積極抓好落實,全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已累計完成綠色礦山建設29家。目前在開的23家經營性礦山除2家因開采礦種為地熱、礦泉水,不在建設范圍內,其余21家在開經營性礦山均按照“應建必建”的要求成功創建綠色礦山。這得益于紹興綠色礦山建設的三個堅持。
堅持“新建必創”。將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納入采礦權出讓合同和出讓公告,要求新建礦山必須在礦山正式投產后的6個月之內,完成綠色礦山建設,鼓勵綠色礦山建設與礦山基建同步規劃、同步實施。
堅持“未建必?!?。對生產礦山和新設礦山未按時完成建設入庫的,一律限期停產整改,通過整改驗收方可復產。對停產礦山不按要求及時開工并完成綠色礦山建設的,原則上不得批準采礦權延續、變更或出具同意延續、變更的意見。
堅持“違建必改”。對已建成綠色礦山的礦山企業,將綠色礦山保持效果納入現場檢查的重要內容,在檢查中發現建設質量有所下降的,督促企業進行限期整改,整改后第三方評估還不合格的,從名錄庫中除名,并采取信用懲戒措施。
圍繞“三個重心” 修復廢棄礦山
近期,柯橋區福全街道中祥、廣佳的兩處廢棄礦山治理工程正式進場施工,該工程擬采用人工干預手段,創造植物生長的土壤環境,促使廢棄礦山重啟生態系統,加快“創傷地”生態修復。
近幾年,紹興市通過實施“兩路兩側”“四邊三化”以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三年行動等專項整治,對山體裸露點、歷史遺留廢棄礦點等持續進行整治修復,圍繞“三個一”,扎實推進廢棄礦山治理。
抓好“一張清單”。對全市廢棄礦山和裸露山體開展調查摸底,列出全市102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清單,建立督考通報機制,實施一張清單管理,并嚴格實行銷號制度,做到修復一處、驗收一處、銷號一處。截至目前,全市102處廢棄礦山完成修復101處,轉采礦權1處,治理率達100%。
抓好“一礦一策”。針對各礦山特點和現狀,堅持“宜建則建、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原則,因礦制宜,分類制訂修復方案。如越城區鑒湖街道解南公路1#地塊廢棄礦山治理工程,通過招攬房產開發商,引入社會資本,實施生態修復2萬平方米,獲得土地180余畝,打造集生態景觀、商業住宅為一體的高端房產項目。
抓好“一套組合”。圍繞“誰用地、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打好政策扶持、資金保障組合拳。上虞區累計籌集資金48.78億元,統籌安排礦山生態環境修復等7大重點工程,目前已被列入省級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
找準“三個支點” 提升森林質量
去冬今春以來,紹興市以森林碳匯推動實現生態富民,通過森林城市創建、濕地生態建設與修復,全面增加森林碳匯,通過織密森林防火“安全網”,全力遏制松材線蟲病發生蔓延,有效減少碳匯損失。以現代國有林場創建為契機,啟動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切實維護森林生態安全。
織密“安全網”。按照每個鄉鎮1名管理員和每個村1名監測員的要求,完善松材線蟲等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體系,結合護林防火,全市已組建2400余人的蟲情監測隊伍,形成以護林員為基礎的地面網格化監測平臺。同時根據松材線蟲病疫情逐漸向深山、遠山和高山發展的實際,轉變以往靠人工逐一排查模式,利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成像等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對松樹較為集中且難實地調查的區域開展無人機監測,建立“松材線蟲病可視化管理平臺”,實現病樹定位、病情上傳、網上復查等除治流程的全過程監管,有效提高防治精準度。堅持“集中清”與“常年清”相結合,推動“重點清”向“全面清”、“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2020年,共完成除治面積21.62萬畝,完成率100.42%;清理枯死松樹19萬株,完成率105.6%;除害處理疫木2648萬公斤。
筑牢“防火墻”。主動對接有關職能部門,及時完善市、縣兩級森林防火體系,確保不因森林公安管理體制調整影響工作開展。加快隱患排查,119個隱患點已全部整改到位。2021年防火期期間,共開展各類培訓、演練132次計2224人次,出動護林隊員6204人次,設立崗哨654處(次),巡查里程4.4萬余公里。大力實施“引水上山”設施建設,新建“引水滅火”蓄水池項目2個;投資近500萬元,實現香爐峰景區內森林火災供水全覆蓋。全市各國有林場等森林經營單位配備引水滅火系統5套、高壓水泵42臺、風力滅火機84臺、水帶29.8公里、蓄水池211個、阻燃服裝1149套。堅持數字賦能,帶動森林防火工作由以人為主向智能防控轉變。目前全市國有林場51個進出口做到“防火碼”全覆蓋,在人臉識別、車輛出入監測等功能基礎上,實現人員行動軌跡動態分析和車輛滯留預警等功能。全市各國有林場有林火高位視頻監控系統5套、視頻監控探頭280個、無人機5架,市縣兩級森林防火無人機應用示范創建率全國領先。
質量“再提升”。推進現代國有林場創建,謀劃啟動“未來國有林場”建設試點。倡導林場“場區”要有“廠區”的理念,“綠化、彩化、凈化、潔化、硬化、美化、文化”齊發力。進一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通路通電通水通信,生產、生活、科研用房提高配套檔次。公益林、天然林、儲備林“一棵樹都不能砍”,森林火災不發生,有害生物未成災。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打通“兩山”價值轉化通道,實現生態富民。推廣種植菌菇、中藥、香榧、油茶,努力讓資源變資產。有條件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研學休閑。把老一代林場人“忠誠敬業、艱苦創業、改革興業”的優良作風發揚傳承下去。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開展森林美化彩化健康化建設(2021—2025年)的實施意見》,啟動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重點實施戰略儲備林、美麗生態廊道和健康森林三大建設,到2025年全市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面力爭超過3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