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因為它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鄉愁”將億萬中華兒女緊緊相連,通過生態文化旅游手段開發保護傳統村落是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在于延續傳承中華民俗文化精神、養成自然生態美學意識。
國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始于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21世紀,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快速發展,由于保護措施不完善,傳統村落正在日益減少、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歷史文化逐漸被遺忘,因此,生態文化及傳統村落保護迫在眉睫。本文通過文獻調查法、實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到黃河中游的生態文化環境、傳統村落的保護現狀與存在問題。通過大量調研發現,從生態文化旅游的角度入手探討傳統村落的演化過程,國內學者經過深入研究已經總結了一些先進經驗。如潘彩霞對蘇州傳統村落及旅游開發現狀進行了分析與評價;李文兵在結合國內外開發案例后,認為我國在傳統村落旅游上應加強與旅游資源可持續性發展、游客感知等方面相結合的研究。但對黃河中游傳統村落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研究對象及意義
河南省位于黃河文明的中心地帶,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自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從自然區域來劃分,河南省的傳統村落可以分為以豫東開封朱仙鎮;豫南信陽新縣丁李灣村;豫西三門峽陜州、洛陽衛坡村;豫北焦作一斗水村;豫中登封楊家門村等傳統村落為代表的五大生態文化旅游特色帶。保護傳統村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特別反映在聚落規劃、村落防火、人居環境、文化生態、文化景觀、文化整合等方面。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以當代價值視角挖掘傳統村落生態文化資源,提升人們的地域文化認同感;通過創新的形式保護、弘揚河南傳統鄉土文化,可以激發當地人民的愛國、愛家情懷,豐富生態文化旅游內涵;開展以古村落為主的農村生態旅游,對于調整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民物質生活條件,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河南省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積極的發展思路。
黃河中游傳統村落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按照黃委會專家的劃分,黃河中游地區是指內蒙古的托克托縣河口鎮到河南滎陽桃花峪,鄭州以東一直到東營黃河入渤海為下游。黃河中游人文景觀星羅棋布,自然景觀全國聞名。如:黃河大峽谷、壺口瀑布、黃河小三峽等風景區,黃河三峽是小浪底、王屋山的精髓,是小浪底風景區的精華所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豐富的文化經典,如隋唐古棧道、陳謝大軍黃河渡等多處豐富的文化勝跡,自然人文景點多達60余處,是我國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觀,是黃河上開展觀光度假休閑旅游的最佳場所。
生態文化旅游的本質在于保護黃河自然景觀和生物資源的同時傳承弘揚黃河中游傳統歷史文化、人文主義精神。黃河中游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正在國家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蓬勃發展,給沿黃的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帶來了很多發展機遇,響應國家的鄉村振興大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題。如對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旅游活化意識弱,傳統要素與現代科技功能結合不緊密;生態旅游文化品牌識別力低、無創新、游客體驗感差;沒有很好利用文化資源,如:竹林七賢、杜甫、劉禹錫、王維、潘安、柳宗元、韓愈、鐘繇、李斯等歷代名人。
河南省現有古村落共511個。河南地處中原,自古便是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有很多古都和古建筑以及幾千年才形成的古村落文明。河南省頒布了三次傳統古村落名錄,第一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320個,第二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95個,第三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96個。
傳統村落是明清時期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以商人資本的經濟基礎和宗族觀念的社會為基礎,創造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河南省古村落具有家族性、整體布局性、民居藝術性、建筑歷史性和景觀獨特性等特點,早已為業界專家學者所認同,許多村落也成為了影視拍攝的外景地。但傳統古村落通常是“滾雪球”式的發展,使得生態破壞情況嚴峻。
黃河中游傳統村落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村落之間的空間布局分散。由于山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滯后,有些村落甚至處于全國貧困水平,保存下來的傳統建筑相對于城鎮化的平原地區要多。
傳統建筑多為木結構建筑,輔以少量磚、瓦。現存的傳統村落多為清代建筑,房屋的窗檐、屋脊、門柱、背景墻有木雕、石雕、磚雕等珍貴的藝術品。明清時期,鄉村盛行風水說,每個村落、每幢民居在選址、布局、朝向上都慎之又慎,村落形態或牛形、或船形、或棋盤形、或龍形、或塔形,都有其特定的趨吉、景觀、宗教、宗族和環境意象。目前來看,建筑原材料損壞嚴重,修復成本高、難度大。加上村民們保護傳統建筑意識不強,舊房拆除,老屋重建新屋導致了大量的古建筑及配套裝飾的損毀。
政府重視程度不足,政策指導不到位,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專項資金扶持。
全省文明的傳統村落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已經有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過于分散、交通不變的傳統村落無人問津,民間自發性組織的對古建筑的修復保護規劃設計不夠科學合理,缺乏專業的設計人才。如修補建筑的用材非古建筑用材,修復后的房屋無法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建筑色彩過于鮮明、建筑樣式雜亂,非“修舊如舊”,新舊建筑對比明顯。目前來看,知名度較低的村落只有簡單的道路維修,古建筑的恢復與旅游發展相適應的如:醫療、超市、飲食、住宿、交通、公共設施等設配套不夠完善。
對黃河生態文化資源挖掘不夠深刻,對優秀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解讀與重構不足。傳統村落蘊含豐富的歷史、人文、生態、藝術資源,大部分村委領導班子沒有清晰的宣傳發展思路,沒有專業的鄉土風俗解說人員,千篇一律地照搬其他景區的成功案例,導致缺乏使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特色產品、村落特色標識、導向牌等,商業化情況嚴重,傳統生態、歷史、人文特色消失,市場導向力弱。
在傳統村落活化的過程中,保護環境的意識薄弱。投資者將利益回報放在第一位,過度商業開發導致耕地被侵占、自然植被的破壞、公共綠化地的減少、生活廢棄物隨意丟棄,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黃河中游傳統村落生態文化旅游規劃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脈,弘揚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刻不容緩。河南是黃河中游主要省份之一,中原地區古村落山水秀麗、寺廟、道觀、莊園眾多,像珍珠一樣鑲嵌在中原大地。龍門石窟、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云臺山、白云山、老君山、嵩山等聞名中外,有著大量的5A級風景區。其中黃河中游的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焦作等地市擁有各自獨特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雖擁有豐富的資源,但旅游業發展卻相對滯后。因此,河南省傳統村落生態文化旅游應遵依據以下思路進行近期及長遠規劃;
以傳統村落為切入點,打造豫東、豫南、豫西、豫北、豫中五大特色生態文化旅游片區。通過地域化差異打造黃河中游傳統村落生態文化旅游名片,以點連線,深入挖掘區域特色,利用多地地理文化優勢,避免同質化景區出現,增強品牌意識,形成河南特色。
豫東開封朱仙鎮,特色的木版年畫、汴京燈籠張、汴繡等鄉土文化蘊含了濃濃的鄉土風情。俗話說“進了臘月門,到處是年味”,每年一到農歷臘月,朱仙鎮的手工藝人就開始忙著印制木版年畫,具有獨特地方色彩和淳樸風格的木版年畫,是中原地區老百姓過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裝飾元素。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大大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體驗到當地的鄉情、鄉愁。
豫南信陽新縣丁李灣村的傳統村落在具有北方民居厚重樸實的基礎上又兼具了徽派建筑的特色,村落周邊依山傍水、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優越,物質資源豐富,體現出南北交融的文化特征。郝堂村是豫南的典型山村,2013年被住建部列入全國第一批12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名單,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鄉村。農作物以水稻、茶葉、板栗為主。
豫西三門峽陜州地坑院——“民居史上活化石”,是全世界僅存的地下古民居建筑,黃土風情濃郁,村民們樂于回鄉,講好鄉村故事,留住了獨特的鄉韻、鄉魂。2011年地坑院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豫北焦作一斗水村是明清時期石屋民居的代表性建筑,石屋的建造、“疊彩洞”的開鑿蘊含著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審美取向,石屋取材于當地太行山,雜樹果林遍布全村,美學價值極高,2019年1月,一斗水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豫中登封楊家門村形成于元代以前,村落緊鄰嵩山,自然條件優越,建筑結構以北方特色合院式建筑為主,建筑材料大多采用黃土與當地石材堆砌,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與自然渾然一體;新鄭龍湖鎮泰山村又名西泰山,以軒轅黃帝大臣泰山稽而命名,泰水河環繞而流,溝壑間水潭溪瀑穿過,流水潺潺,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美麗景象;鞏義康百萬莊園也叫河洛康家,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三大莊園之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筑的代表。莊園依照“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傳統文化選址,靠山筑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墻,按照周易的風水學原理,莊園背依邙山,整體建筑建在一個山坡上,由低到高錯落有致,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之美稱。
在對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發展中,要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過多引入資本,使得多數傳統村落商業化嚴重,游客暴增,給景區帶來了很多環境污染、聲音污染。過度擴路導致綠色植被覆蓋率降低。在進行人工景觀營造時應選用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鄉土植物,在符合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可以降低人工養護成本。
現代化的民俗設計從建筑外觀上與生態環境不適應,設計師在規劃設計時應遵循景觀美學原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舊如舊,設計與當地民俗文化、生態環境、建筑特色相適應的民宿,將地域文化符號刻于建筑之上,實現商業與黃河生態文化景觀和諧共處。
政府牽頭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帶,對傳統村落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統一修復改造,解決交通不便、專業人才緊缺、村民保護意識薄弱、傳統村落空心化等問題導致的旅游業緩慢發展現狀,專項資金的投入用于村落基礎設施,從而創建出良好的文旅融合發展氛圍。
作者單位:黃河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