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武彬
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移動通信技術正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媒體整合也正在技術采用和應用過程中實施。一些研究指出,媒體組織在第三方提供商的幫助下,他們可以在網絡上實現云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主流媒體利用這種傳播理念,在多渠道、多平臺、多媒體的條件下發布消息,新聞傳播效果良好。
云平臺技術在新聞報道制作實踐中的應用目前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傳統主流媒體與其他云平臺的連接、中央媒體自身作為平臺提供商創建自己的云平臺、主流媒體將伴隨而來的社交產品“慢直播”推向市場。
首先是傳統主流媒體與其他互聯網平臺的對接,如微博、微信、書音、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云服務平臺的協同制作和全程報道,內容協同制作中最突出的作品是《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由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公司和湖北廣播電視總公司的傳統媒體聯合推出了一系列短視頻平臺進行短期視頻采集,進一步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其次,作為平臺提供商,中央媒體建立了自己的云平臺。
慢速實時傳輸的出現是一個由用戶實時參與推動的非凡產品。2020年1月26日,中央視頻客戶端率先推出“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的“慢直播”,實現慢速實時傳輸從簡單的技術行為到完整作品的轉換。
使用云平臺技術進行新聞報道實踐,是實現共享、開放和合作的重要手段。構建自己的專屬平臺,開放內容是一個目標。同時,商業平臺逐漸收集了大量主流媒體的優質內容,以不斷提高自身平臺的傳播效率。
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許多傳統媒體的新聞制作人無法在一線新聞現場工作,因此視頻內容的錄制受到嚴格限制,這意味著媒體必須利用云平臺進行報道實踐,做好上傳視頻內容與專業媒體制作的結合,以更好地報道疫情。這種情況下,一種新的報道方式——新聞眾包開始出現。
所謂眾包指的就是機構以自由的形式將工作外包給非特定的大眾網絡,在過去的時間內,國內外媒體采用這種方法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特別是英國《衛報》中的數據博客所涉及到調查性報道的表現最為突出,利用眾包報道了很多重大事件。國內媒體中也有這樣的平臺,比如梨視頻,自上線以來其一直在拓展自己的拍攝系統。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主流媒體機構與云平臺之間進行內容上的協同生產,之所以如此順利推進,其重要原因就來源于近些年來頗受歡迎的短視頻潮流,短視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大概每10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中,有7.2個正在使用短視頻產品,無論是在用戶還是在人均使用時長上,都是爆發性的增長數值,這對于主流媒體的素材征集和傳播渠道拓展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與其他云平臺合作外,中央主流媒體還加強了其作為平臺提供商的服務功能,并將本地媒體與自建云平臺連接起來,以實現鏈接報道等功能。統計顯示,來自各區和各區金融媒體中心的75家媒體和記者參與了攝像機連接,2511個平臺參與直播對接,133場中部省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直播,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云平臺的聯動作用。
在疫情期間,新華社率先出臺了新聞直播平臺——“現場云”,這使記者僅通過手機就可進行素材采集及同步回轉,編輯部對素材進行在線編輯后即可進行新聞播發,從而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形成了“在線生產,在線審核,在線簽發”創新型移動采編發系統。同時,該平臺在媒體用戶自有終端和新華社客戶端皆可登陸,加強了地方媒體報道資源與國家通訊社傳播平臺的聯動。
中央廣播電視臺為地方媒體,尤其是縣級融媒體提供了有利的資源共享及技術支持,從而形成了覆蓋面、廣渠道寬的移動傳播矩陣。這種上下聯動的云平臺新聞內容生產分發模式,也使云平臺的資源價值最大化,使中央媒體在疫情期間能夠更加快速地獲取地方素材,而地方媒體的新聞報道也具備了更加寬廣的傳播渠道,有效實現了合作共贏。
一直以來,在進行媒體報道時,已經默認了大數據資源是云傳播重要的云端采集、儲存與挖掘媒介。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主流媒體報道中,大數據資源并未體現其重要地位,并未納入媒體新聞生產
慢直播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涌現的新型直播形式,自面世以來吸引了廣大網絡用戶的參與,對疫情期間的新聞報道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此前,慢直播主要被應用于旅游景區的直播,首先以慢直播形式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的是中央廣播電視臺,它率先推出了慢直播產品《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該檔節目主要是對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施工現場進行實時直播,雖然直播中既無主持人,也無解說字幕,卻在短時間內吸引了上億網友進行觀看,最高同時觀看人次高達數千萬。這種形式不僅加深了網友對抗擊疫情的了解,同時網友能夠在直播平臺進行互動,展開情緒與體驗的分享,而網友的分享又成為了媒體報道的重要素材。慢直播在用戶的參與推動下,逐漸形成完整的新聞作品,對于主流媒體而言,這種新聞形式不需要高超的技術支持,原生態的視頻直播,甚至省略了后期剪輯、配樂等工作。但其弊端在于,面對參差不齊的公眾媒體素質,完全由公眾參與體驗闡述來完成作品,其專業水準難以保證,輿論方向也容易受到影響,存在新聞深度不足的缺陷。環節。由此可見,數據挖掘、整理與分析在主流媒體報道中的應用仍處于初期階段,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中不難發現,數據挖掘對新聞生產具有極高的必要性。在此次疫情中,主流媒體的記者無法大量地深入一線進行新聞采集,而隨著技術的成熟及網絡活躍人數的提高,在云平臺上卻涌現了大量用戶進行新聞內容生產,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云平臺中存在著大量的新聞素材,若主流媒體能夠對其進行數據挖掘,充分利用此類資源,能夠實現更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具有更加廣闊且深入的報道空間。一直以來,對大數據資源的應用是主流媒體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主流媒體必須進行的改革創新,而疫情的到來使這種挑戰與改革更加迫切。

但在主流媒體對云平臺中的信息進行數據挖掘時,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數據內容與傳統數據庫不匹配。因為這些信息大部分是在自然環境下由網友自行上傳,包括網友言論、圖片及視頻,屬于非結構化數據。而主流媒體進行新聞作品制作時,所應用的大部分都是結構化數據,例如,新華網的《數據告訴你|進京人流來自哪?避開哪些密集地?》等報道中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世界衛生組織、百度地圖等專業渠道。當新聞資源由結構化數據轉變為非結構化數據時,主流媒體機構不僅缺乏充足的準備及應用的經驗,同時也缺少處理數據的技術支撐。
在這一點上,主流媒體可借助專業自媒體的經驗,提高對新聞內容的敏感度,通過對新聞數據的抓取和分析,提高新聞報道的影響力。例如,微信公眾號“RUC新聞坊”的報道《1183位求助者的數據畫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借助大數據對疫情求助者進行畫像,為求助者提供切實的幫助,從而在民眾中產生了較高的影響力。同時互聯網公司或數據分析公司也應該針對如何通過計算機技術對非結構化數據進行處理這一課題展開研究,加強主流媒體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從而提高新聞的價值,使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不僅對我國的衛生應急體系及醫療體系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是我國主流媒體報道能力的考驗。面對復雜、艱苦的報道環境,主流媒體在進行相關新聞報道時,必須抱以正確的報道理念,通過創新的產品形態及技術采納,實現新聞報道的融合性創新轉型,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