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隨著學業壓力的增加,我們能夠自由閱讀的課外時間越來越少。在相對零散、碎片化的時間里,我們應該如何提高閱讀效率?
——楊晨宇(宏宇中學2111班)
A:首先大家需要明白的一點是,閱讀應該是享受的,而非功利的。我們不要把閱讀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刻意追求所謂的閱讀效果,這樣做容易本末倒置,反倒失去了閱讀的樂趣。我們會有這種感覺,一本書讀下來好像也沒有什么收獲。但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我們其實已經汲取了書本的營養,獲得了一次成長。實際上,只要是健康的書,大家都可以廣泛地閱讀。我們閱讀的書籍越龐雜越好,這樣才能開拓視野,形成自己的思考。
Q:人們常說,要多讀書,讀好書。為什么同樣是小說,有些作品只是不入流的普通小說,有些作品卻是被人奉為經典的文學名著?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哪里?
——舒炳然(宏宇中學2111班)
A:名著和普通小說的區別在于格局的大小。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名著所描述的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我們還是可以代入其中,產生共鳴和思考的。因為文學名著往往滿足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邏輯——在面對選擇時,文學作品中的人也會糾結、彷徨,是非善惡并不總是清晰明了的。因此我們在閱讀文學名著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觀滄海、察螻蟻的感受,從小說人物的悲歡離合看到人性的抗爭與妥協。這是普通小說很難達到的高度。

龔道玉校長和學生交流
Q:您覺得中國名著與外國名著有什么區別?您更偏向于閱讀哪一類名著?
——高芳瑜(宏宇中學2111班)
A: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是對中國的文學作品更感興趣的。我現在經常閱讀的書籍,大部分是關于中國歷史、中國軍事之類的紀實性文學作品。我們那個年代,受限于物質條件,能夠閱讀的課外書籍并不多,更不用說外國的名著了。但是對同學們而言,今天是一個開放、創新的時代,我們不僅要把握好本國的歷史脈絡,也需要擁抱世界,具備全球化的視野。而閱讀國外的經典文學作品,無疑是我們中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