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薇 龔大潔 張 勇
(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秦嶺雨蛙(Hyla tsinligensis)隸屬于兩棲綱(Amphibian)無尾目(Anura)雨蛙科(Hylidae)雨蛙屬(Hyla),因經常吸附在樹葉、草葉上,又被稱為秦嶺樹蟾,是我國的特有物種。自20世紀60年代,首次于陜西周至縣厚珍子被發現后,一度銷聲匿跡。近幾年,隨著我國保護野生動物種質資源工作的展開及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秦嶺深處昔日難尋蹤影的秦嶺雨蛙又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秦嶺雨蛙存在明顯的兩性異形,雄性體長37~45 mm,雌性體長41~48 mm。生活時背面皮膚綠色而光滑,腹面灰白色且布滿顆粒疣。頭較寬,吻高而圓,吻端平直向下,與鼻孔接近;瞳孔橢圓形,上眼瞼外側無疣粒,鼓膜圓而清晰(圖1)。吻端和頭側有鑲細黑線的棕色斑,正面形如“Y”狀(圖1A),是其野外典型的鑒別特征,也是與同屬華西雨蛙(H.annectans)的主要差別。秦嶺雨蛙體側及股部具鑲嵌式黑斑,前肢粗壯,因指、趾具吸盤和邊緣溝,可吸附于樹葉和草葉進行捕食。在繁殖期,雄性特征會發生變化,除第1 指婚墊呈棕色、出現雄性線外,還通過單咽下外聲囊產生鳴叫,鳴叫時聲囊鼓至透明,以此吸引雌性。

圖1 秦嶺雨蛙(雄性)生活照
秦嶺雨蛙常棲息于海拔1 500 m 左右的稻田或靜水域附近,對農耕的適應性遠高于其他兩棲動物,同時對生存環境具有一定要求,棲息地需臨近水源且具有草葉、灌叢樹葉或濕地[1]。目前,在我國陜西南部(周至、洋縣、留壩、寧陜、太白、寧強等)、甘肅南部(康縣、徽縣、天水、兩當)、重慶(城口、巫山)、安徽(岳西、霍山、大別山)等地區廣 泛分布[2]。
秦嶺雨蛙白天多棲于雜草和灌叢中,常在灌木下的草叢中聚集。晚間雄蛙多在秧田、河邊樹叢、麥地、田埂及山坡灌木草叢中鳴叫[3],叫聲清脆響亮,特別是降雨前、后鳴叫更加頻繁,此起彼伏,其鳴聲與華西雨蛙極為相似,不易區分,有時也會隱藏于田邊水內,僅露出頭部,不鳴叫也不動,伺機捕食。
秦嶺雨蛙剛孵化的蝌蚪全長約6.3 mm,體色多呈黑色,約2 周后體色多轉變為淺黃綠色,身體也逐漸肥碩,常見于水深10~50 cm 左右的稻田、秧田或積水坑中,水中有腐爛植物,亦有生活的藻類植物[4],在保證一定氧氣濃度的情況下,這樣微生物豐富的生存環境可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多數蝌蚪分布于水的中層,喜向陽水域。通過觀察發現,與分布在水底層的個體相比,常浮游于向陽處水中層的蝌蚪體色會更淺。在成體變異過程中,斑紋變異比較明顯,隨著體表綠色逐漸加深,大小、形狀不一的黑斑會陸續出現,呈分散或鑲嵌排列。整個變態過程,即從卵至成蛙,在室內食物及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大約需要40~55 d。
受自然因素影響,不同地域秦嶺雨蛙種群的繁殖時間存在差異,例如,陜西南部種群的繁殖期為每年的5—6月,而甘肅南部種群在每年的6月中旬才開始繁殖,并持續至7月中旬。繁殖期間,在繁殖場等待的雄蛙會通過有節奏的鳴聲“呼喚”緩緩而來的雌蛙。雄蛙伏在雌蛙身上,同步完成雌蛙的排卵及雄蛙的授精過程,稱為抱對(圖2),整個過程會持續4~6 h。雌蛙每次懷卵800~1 300 粒不等,卵徑約1.31 mm,多將卵產于季節性靜水區域并附著于草葉或莖上(圖3),盡管數量極大,但往往因天敵,例如,半翅目(Hemiptera)、蜻蜓目(Odonata)和鞘翅目(Coleoptera)幼蟲的捕食,且其發育受季節性水的限制,最終變態完成的個體數并不多。

圖2 秦嶺雨蛙雌、雄抱對

圖3 秦嶺雨蛙的卵
秦嶺雨蛙主要以半翅目、雙翅目(Diptera)、革翅目(Dermaptera)和鱗翅目(Lepidoptera)的昆蟲為食(例如,蚊、蠅、葉蟬、蚜蟲、蠼螋及其他小甲蟲),以及蜘蛛等[5],多數為農業害蟲。由此可見,秦嶺雨蛙對提高農業生產及維持生態平衡起一定積極作用。
3.1 受脅原因分析 目前,秦嶺雨蛙屬無危物種,但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名錄”[6],而作為秦嶺山區曾經的優勢物種,一度消失也使科研學者感到困惑和恐慌。20世紀60—80年代是秦嶺雨蛙最為活躍的時期,為我國水生動物到陸生動物的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材料,是什么原因導致秦嶺雨蛙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兩棲類種群數量下降的原因有許多,主要是棲息地退化或喪失、人為捕捉和環境污染,同時,還有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和動物自身等因素[7]。就秦嶺雨蛙而言,首先,由于其食用價值及藥用價值并未開發完全,人為過度捕捉的可能性較小;其次,秦嶺是相對古老而穩定的山區,外來物種不易入侵和擴散,對當地土著兩棲動物影響也相對較小;最后,秦嶺雨蛙本就生活在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區,工業污染源較少,但稻田、玉米地等是其偏向棲息的環境,農藥污染極可能是引起其種群數量減少重要原因。經走訪調查,分布區域中村莊內池塘、水坑等靜水區域曾是秦嶺雨蛙的重要棲息地,每值繁殖季節,數量龐大的秦嶺雨蛙集結于此,叫聲響徹村莊,但由于當時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缺乏,只能用將池塘填埋的方式,杜絕這種“擾民”現象,不僅破壞秦嶺雨蛙的棲息環境,也嚴重影響其繁殖。盡管有資料顯示,該種群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但在調查中發現,許多水質相對較差的積水灘中也有秦嶺雨蛙繁殖和生存,很可能是由于近些年可選擇的棲息地太少,使得該種群已逐漸適應惡劣的生存環境。總之,由于人類活動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導致棲息地面積和質量下降是秦嶺雨蛙種群減少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3.2 保護建議 秦嶺雨蛙作為秦嶺地區不斷變遷而存活下來的特有兩棲物種,不僅具有科研價值和生態價值,也有一定藥用價值。經研究發現,秦嶺雨蛙皮膚中含有多種鎮痛肽,除了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外,不同濃度的秦嶺雨蛙皮膚鎮痛肽還可抗氧化、促進肥大細胞脫顆粒及抑制腫瘤細胞繁殖[8]。保護秦嶺雨蛙及其生境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因此,通過分析秦嶺雨蛙的受脅原因,針對目前秦嶺雨蛙的保護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相關科研機構定期開展關于秦嶺雨蛙的監測與調查,及時掌握該蛙的種群分布情況;2)秦嶺雨蛙傾向于近水源棲息,應加強對棲息地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定期開展水域環境監測,盡可能就地保護;3)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限制秦嶺雨蛙分布區域的荒地開墾、濕地破壞、農作物種植;4)加大秦嶺雨蛙保護宣傳力度,尤其對其分布區域的村民進行生物防治知識普及,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降低對秦嶺雨蛙棲息地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