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登霖
早時休憩,偶然發現了一句“林深見鹿”。初覺驚悟,在城市鋼鐵的泥淖里,些許時日了,未見森林,未入深林,未見林中之精靈。
珠璣句讀,也就擅自飾了胭脂:林深鹿鳴。
林深未變,草木葳蕤,幾束陽光梳理著林間生命的軌跡。不只是清愁悠悠,還是桃源裊裊,聽聞一聲鹿鳴,已知林深。
林深處,有精靈在呼喚,總得是個新奇的情緒寄托。聞鹿,而未見鹿,總還得留下絲絲的念頭。未見鹿,不知鹿何樣,所以心中留的是美好,是一個精靈,沒有添惡俗的粉飾。
林深,希望遇見鹿,鹿就在心中了,聞鹿鳴,鹿又在心中了。
遇見一只鹿,心中之鹿,便與自然之鹿走到了一起。
兩鹿是否外貌一致,是否林中漫步,是否面角廝磨,是否掎角向我,都成了下一個“見鹿”的過程了,也就不再定義此前的未見鹿的喜悲了。
月下花開剎那,未開之喜的期待,凝聚在花開前那一剎那,所有醞釀的風光,在那一刻永恒。
花開剎那,心中待開的花,與自然開著的花,二者都開了。
花開兩瓣,一瓣我中花,一瓣花中我。
思來思去,反倒添了累贅,也就擱筆了。尋訪了“林深見鹿”的出處,即唐代詩人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由情讀詩。從桃花雨落,步入林深處,再到人煙了盡。何處是問是答,也就古松三兩,倚著一人的嘆息。
品詩完,如是在林深中溜達了一圈,經歷了一番,心靈的旅程,也染了小小的愁緒,仿佛也見到了盛唐時,那個在林間尋道士的自己。
心中想去尋道士,文曲波折,山高林深,終是無果,還惹了清愁。不過時空轉迭,在城市一隅,也算偷得半日閑了,也算得未負一下午的時光,與自我的談心聊性。
尋鹿,尋道士,其實也就是一樣了。
無非形式,總得有個孤獨的時刻,遇見孤獨的自己,然后和他好好聊聊孤獨。之后分道揚鑣,期待著,下一次的相逢。
林深,是一個逃離的起點,也是終點;遇見,是一個孤獨觸碰另一個孤獨;一只鹿,是心中鹿與自然鹿的未知接觸。
心中有鹿,可知林深?
林深深處,可有鹿鳴?
鹿鳴呦呦,可見心鹿?
一只鹿藏于林深,一個孤獨藏于孤獨,未見鹿是孤獨,即見鹿仍是孤獨。愿林深藏鹿,不見鹿。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