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怡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三隊,廣東 肇慶 526060)
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在這樣的背景下,削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逐漸增多,對地質環境的作用明顯提升。再加上,地質環境脆弱性明顯,同時伴有復雜性、多變性,很容易誘發地質災害。而地質災害出現,將會影響地方經濟,造成社會的倒退,基于此,必須要重視地質災害防治,提高災害防治可靠性,營造良好地區地質環境。
通過查找歷年資料發現,鼎湖區、端州區地質環境比較復雜,地質災害頻發,但地質災害發生時間是有規律可循的。實踐證明,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并不是獨一存在的,與地貌、地質環境背景等關系密切。以端州區為例,最近幾年,地質災害從北嶺山及羚羊山等相對地勢低的區域擴展到了南西部的丘陵地帶,地質環境特點如下:
(1)北部及東北部較為特殊,多地屬低山區,可以看到明顯的砂巖風化殼發育,該地區強降雨集中,再加上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導致崩塌、滑坡概率高,突發性地質災害特征明顯。
(2)除北嶺山部分外,城市中心區,也會有地質問題出現,城市區域為可溶巖隱伏發育區,在城市化背景下,人類工程建設較多,巖溶地面塌陷極易出現。需要注意的是,區內災害發生時(不同災種地質情況下)也有一定的規律性[1]。例如:在每年雨季時間段,斜坡類地質災害頻率較高,災害發生比較集中,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通常情況下,在枯水季節比較多發。需要強調的是,隨著城市建設圈逐年、不間斷外擴,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工程建設,均成績斐然,地質環境變化不斷,災害呈現遷移態勢,向城市中心區發展。
通過研究發現,我國地域廣闊,地質災害也較多,屬于災害頻發國家。針對現有情況,制定了許多災害應對策略,結合鼎湖區、端州區常見的地質災害,應該采取的防治措施,除了避讓措施、生物措施外,為了強化防治效果,還應該搭配工程措施、行政措施等,做到雙管齊下。

表1 鼎湖區、端州區地質災害分級統計表(截至2020年底)
如上表所示, 鼎湖區、端州區地質災害概率較高,為了保障經濟安全,應該全面落實以及高度貫徹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現實工作中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為了強化防治效果,應采用避讓與治理密切配合的方針,在實際工作中,按照以預防為主的核心思想,指導災害防治工作,實現“防”“治”結合,在此基礎上全面規劃,進一步落實綜合治理的原則,將防治措施落實到位[2]。實際工作中,發揮行政措施的作用,該措施是指借助相關行政法令,搭配使用技術法規等,從源頭規范人民群眾生活,確保一切生產活動合理,減輕環境的壓力,避免誘發地質災害。實踐證實,工程措施在地質災害防御中同樣發揮作用,工程措施是指采取建筑物、生物植被工程等,穩定變形地質體,在此前提下,起到控制致災地質作用,降低地質災害發生風險。
除此之外,地質環境監測同樣必不可少,要在巡查和預警方面下功夫,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和巡查體系,在資源開發階段,加強管理力度,結合現有監測工作,完成定期巡查,組織監測人員培訓,強化其責任感,不斷豐富監測技術手段,加強對開采區、采空區的巡查力度,通過開展定期巡查,將風險隱患降低,及時發現地質問題,在可以控制的時間內采用合理措施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路段和縫區進行修復,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還要及時設置警示提醒,防止人員誤入。另外,對即將塌陷地塊,在實際工作中,可通過組織搬遷避讓等合理措施進行規避,對目前生成的地面裂縫地段進行高質量填埋,及時完善填埋工程,對地裂縫實施相應措施,保證資源開采質量的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保護生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地面塌陷治理要考慮的因素較為全面,一旦有所疏漏,就會影響治理的現實效果,讓治理技術無法發揮效用。結合實踐研究發現,最常見的治理手段是挖深墊淺,該項技術的實施,將地面塌陷治理推向了全新高度,尤其是針對塌陷比較明顯的地段,該技術的優勢十分顯著,借助該方法,可以完成對地面塌陷的綜合、有效治理,具體內容是:取走表土,表土取走范圍需要控制在地表0.5m左右,這樣的效果最為理想,并將表土堆在四周,便于后續使用。在積水區,要先制定完整的取土坑規劃,現實操作中,為了保證取土效果,要先行抽排積水,這是一項基礎工作,在此基礎上實施深挖,并完成淺部塌陷區的夯實。與此同時,取土坑位置需科學規劃和詳細確認,要將挖出的土按照規劃墊在較淺的地塊內,這樣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理效果,最后將熟土覆蓋上。值得注意的是,取土坑深度尤為重要,要視需土量而定,通常情況為4-6m,這是比較理想的高度。將取土坑深挖后,可依據現實需求進行漁業養殖,或者是選擇在淺部充填區再次復墾,這樣就可以還田于民。除了挖深墊淺外,還可以借助疏水排導法對塌陷地面進行治理,當地面傾角過小時,就會發生季節性積水,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開挖配套支渠,以此來打造水利工程體系,實現旱澆、澇排的目標,讓塌陷區實現合理化應用,雨季積水快速排泄。實踐證明,此類方法值得大范圍推廣,具有極強的應用性,不僅工程量小,而且見效十分快,有利于節省成本。另外,可采取平整法進行治理,針對地勢較高區域,通常情況下,潛水位埋藏較深,此類區域一般無積澇現象,比較適合采用平整法,而凹凸不平地段,經過合理、有效平整后,可以在短時間內完全恢復耕種能力,效果較為顯著。
地裂縫治理技術是地質環境修復的核心技術,在進行治理時,要結合地面塌陷具體情況以及破壞程度,制定行之有效的裂縫處理方案,確保地裂縫治理科學、合理。針對輕度破壞的治理,可以采用填堵法,怎么判斷是輕度破壞,通常可以依據裂縫寬度,將其作為依據,一般<20cm或者是延伸長度<5m,此類的地裂縫可用填堵法進行修補,也就是將裂縫挖開,再用一些優質土壤完成填土夯實作業。為了保證夯實效果,在裂縫回填夯實后,需要對容重進行檢驗,通常情況下,容重要達到1.40(每立方米)以上,這是裂縫回填夯實的關鍵。如果破壞程度嚴重,就要借助反濾層完成填堵,當裂縫寬度>20cm,就可以采用這種技術。因為較寬的地裂縫,變形會相對嚴重,這是水土流失的誘因之一,裂縫越寬,水土流失概率越高,為了有效填補此類地裂縫,需考慮采用反濾層,這是一種合理措施,借助其原理可以高質量完成裂縫孔洞的填補?,F實操作中,需要粗細砂土的配合才能發揮作用,具體方法是先將孔隙用粗礫料徹底堵實,然后再搭配使用次粗礫,配合細砂土完成最終的填堵工作。實踐證明,采取該技術作用顯著,當塌陷穩定后,因為填堵有效,可防止水土流失,幫助生態逐漸恢復。
土地資源恢復較為系統和全面,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地面塌陷實際情況以及地裂縫寬度,逐步完善治理方案,實施綜合治理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治理的理想效果。在現實工作中,土地資源恢復的對象相對集中,主要是填方區以及一些特殊區域,像地裂縫充填區等,這是土地資源恢復的難點。因為這些地段較為特殊,各部位土體松緊以及構成具有不一致性,需要進行深挖翻耕,并且為了保證翻耕質量,還要規劃好翻耕深度,通常情況下,以0.4m~0.5m為宜。
綜上所述,鼎湖區、端州區屬于地質災害頻繁地區,開展環境保護和必要的災害防治時,需要綜合考慮各項因素,確保地質災害防治效果得以強化,同時對生命財產安全(該地區人民的)提供全方位、多重保護,從源頭減免地質災害的威脅?,F實工作中,想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先了解地質特征,對地質災害分布情況進行總結,采取合理優化措施。另一方面,防治與事前管理雙管齊下。運用土地規劃、災害風險預警等方面的知識,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管理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