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嘉銘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廣東 廣州 510062)
我國各種礦產資源儲量非常豐富,采礦行業發展也非常迅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還具有傳遞功能和輻射效應。在我國不斷實施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礦產勘查、開發、冶煉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在很多礦產資源的開采過程中,往往容易產生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問題,每年因為礦區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數百億元。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非常直接的威脅,需要認真做好區域內部的地質調查工作[1]。
礦山崩塌很多都是因為不合理開采所造成的,其經常發生在陡峭上坡或者懸崖位置,在重力的作用下,山體部分巖石滾落下山。在山體被開采之后,容易形成陡峭的巖坡,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在前緣形成張拉裂縫,并與原生結構面相結合,從而形成貫通分離面。崩塌災害的發生與地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地面坡度如果超過60度,一旦地形切割作用過強,就容易導致崩塌地質災害事故的發生。礦區在受到風化作用后,坡前裂隙和結構面寬就會加劇,加大了崩塌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另外,各種無序開采也是造成崩塌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部分地段開采后,容易形成陡峭的崖壁,甚至形成近乎垂直的巖壁,在風化和滲透的作用下,容易導致裂縫擴大并崩塌事故的發生。
滑坡災害的形成原因相對比較復雜,受到動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相對較大。其地質和地貌條件主要包括:①巖性?;伦匀粸暮εc巖石、黏土、頁巖、泥巖的斜坡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②地質構造。構成斜坡的巖體在地質構造的作用下,容易在巖體中形成各種節理、斷層、破碎帶等,為滑坡的形成,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這些結構的出現,容易導致雨水深入巖體情況的發生,為滑坡事故的發生帶來了非常嚴重的隱患。③地形地貌。地貌也是造成滑坡事故發生的主要因素,如果坡體的坡度在10度到45度的范圍內,就容易導致滑坡事故的發生。④水的沖刷作用在滑坡事故發生過程中,也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巖體在遇水之后,其就會變軟,強度下降很快,在動水壓力、浮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導致滑坡事故的發生。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滑坡可以分為無層滑坡和順層滑坡。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廢礦渣堆積的現象,在堆積高度超過一定的范圍之后,在自身載荷的作用下,就容易導致坡體滑動的現象。如果坡角大于巖層的傾角,遠程軟弱帶就容易形成滑面,很容易發展成為滑坡災害。根據對相關地質調查發現,很多礦區堆積了非常多的礦區礦渣,部分堆積物比較陡峭。
泥石流多發生在各種深溝谷當中,這些區域的地勢相對比較險峻,成為發生泥石流災害的天然場所。在暴雨的作用下,水體容易對堆積物進行浸潤,不能保證堆積物的穩定性,堆積物之間的摩擦力也相對較少,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導致泥石流情況的發生。泥石流的破壞性非常強,容易對周圍的公路和村莊造成比較嚴重的破壞,嚴重威脅到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最大程度避免廢礦區地質災害的發生,就需要認真做好不良地質的監測工作,通過開展地質監測工作,來掌握巖體變形的實際情況,然后及時采取措施,來保證礦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通過開展地質調查工作,來有效掌握巖體結構面的發育情況、巖體破碎情況等,在結合地質作圖和構造分析法下,可以實現對礦山開挖后巖石巖性、結構面、水文情況的地質調查工作,從而對巖體的穩定性進行判斷。
為了更加及時掌握礦山地質情況,還可以在容易發生崩塌和滑坡的地段布置監測點,從而對礦山地表巖體變形進行監控,掌握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變形。在開展地質監測工作前,應該認真做好基準點的埋設工作。可以將地表監測點設計在容易發生滑坡和崩塌的坡體上,然后直接利用高精度全站儀開展工程測量工作[2]。
在遙感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就直接使用到了電磁波理論,其可以有效完成不良地質輻射出的各種電磁波信息,然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來獲得需要的各種探測信息,在使用過程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的優點,在飛行區飛躍探測器上空時,就可以完成反射信號的收集,可以直接在衛星上安裝遙感設備,使用非常方便。在通常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在大雨或者暴雨天氣中使用遙感技術,電磁波對云雨層穿透能力較強,能夠詳細掌握巖體的變化情況,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的地質災害預防方案。
在礦山監測過程中,深部的巖體位移觀測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在監測中對不穩定巖體進行定位、鉆孔、埋設測斜管。然后將探頭插入到測斜管當中,利用探頭傾斜情況對巖體的水平位移進行測算,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滑面為主和變形趨勢的監測。在實際開展監測前,需要認真做好鉆孔埋管工作,對于鉆孔可以采用泥漿護壁,從而保證孔壁的穩定性,在下管的過程中,應該保證其傾斜度不大于1度,在回填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細砂回填的方式,然后使用長鋼筋進行搗動。在巖體發生位移后,可以及時監測出來

圖1 水平監測儀探頭

圖2 深層水平位移監測原理
政府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應該起到應有的帶頭作用,定期將地質災害專家組織在一起,對各種煤礦地質災害問題認真、細致進行研究,加強做好災害預防處置措施的創新工作,加強做好生產環節的監控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企業可以通過開展培訓的方式,將各種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知識傳授給每個員工,從而有效提升全員的防災減災能力。對于那些地質環境不穩定地區,應該認真做好勘探和設計工作,針對不同的地質災害,采用不同的應對措施,將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努力降到最低。
由于地質災害產生原因差異較大,這就需要在開展治理工作的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應對措施。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應該認真做好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監測工作,通過采用加固坡體、建立攔渣防治方法,來避免地面沉降和塌陷問題,還可以對采空區采用填充處理的方式,這也可以有效避免地面沉降問題的發生,也可以通過采用地表排水措施,來預防地面塌陷對周圍建筑造成嚴重的破壞[3]。
在地質災害預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還應該做好居民生活房屋和建筑的加固處理工作,提升建筑的建造等級。對于發生嚴重地質災害可能性比較大的區域,應該充分做好預防和治理工作,并建立專業的救援團隊,從而有效應對各種災害的發生。
對于泥石流的防治一定要采取主動防治加災后治理的方式。首先應該做好泥石流的警報工作,加強對重點區域的監控,及時疏散危險區域的居民,最大程度減少人員的傷亡。目前對于泥石流的防治越來越強調采用綜合治理的方法,尤其重視對生態保護措施的應用,并加強對堆積區和溝谷區域的整治。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廢棄露天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當前露天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然后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類型研究和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