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林 湘潭市規劃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健康城市,其主要概念是營造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在1994年提出的,它認為健康城市應該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尤其是現階段在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快速城市化,特別是規劃不合理、管理不善的城市發展,會引發各類“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公共服務滯后,以及快節奏城市生活帶來的精神壓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會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因此,應對健康城市的標準進行分析,并探索做好健康城市建設的措施和方法。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人與環境是城市系統的基本組成要素,二者之間的和諧發展是促進城市健康的重點內容。因此,健康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需要讓公眾參與開展城市規劃工作中來,根據城市的發展需求來提供公眾角度的設計指導,特別是在城市景觀塑造、土地的使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空間的打造等方面來改善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在注重多維度城市發展結構中,為了讓城市得到健康發展,需要遵循公眾參與原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保證城市生態環境穩定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
城市系統是動態的社會生態系統,在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中,需要使用動態系統思維來進行框架的構建。動態系統思維注重的是城市各個系統的動態性和完整性。動態性原則是指當一個系統環境出現變化及干擾后,系統變成與之前不同的狀態,這種狀態并不代表系統的功能失效,如:當城市住房市場受到干擾后,回歸到正常的住房市場,而此時,需要將關注點放在“更好的住房市場”方面,而不是簡單的“住房市場正?;?。完整性是指在健康城市中,包括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如:物理環境、自然要素、環境質量、集體尺度等。在健康城市的建設中,應當要堅持動態系統思維的原則,保證城市建設的健康化發展。
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系統,其復雜性不僅表現在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等多維度的要素之間,也表現在住房、社區等人文方面。因此探索健康城市的發展,應堅持彈性發展的原則。彈性發展強調城市在轉變為新的結構前,所能吸收和化解變化的程度;也包含城市同時容納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的程度。健康城市發展中堅持彈性發展,既能保持自身的相對穩定,又能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考慮長遠的發展。
一是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功能區域劃分不均衡,導致城市公共空間布局難以滿足需求。在以往的城市規劃設計中,由于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居民區、商業區等人口密集區過于集中,城市公共綠地空間不足、分布不均衡,城市中心區公共服務空間和衛生防護綠地不足。
二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交通便利,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給人們帶來了壓力。公眾關心的焦點從大眾的身心健康轉移到生活壓力等方面。人們健身運動的場所不足,大眾也缺乏日常鍛煉的時間,體育訓練的頻率和時間嚴重不足,籃球和足球等戶外運動也很少。由于環境限制,公眾的戶外體育活動不足,健康的體育活動需要更大的場所和相應的體育活動機構支持,單純的體育活動也需要一定的場所,以保證公共活動的安全和規律性。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廣闊的平地變成了高樓、道路、停車場等,戶外體育活動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城市中車馬如龍,由于公眾擔心室外運動的安全性,再加上對智能手機、iPad的依賴,人們缺乏室外體育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的健康。
因為社會系統具有多層次性及多維度的特點,這也讓健康城市規劃也需要有多維度的空間思維。包括人類社會環境以及生態環境這兩個維度,因此在規劃中除了要關注傳統城市規劃對物質環境要素及生態環境的作用,還需要注重人的社會活動其對城市生活的影響、規劃引導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促進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作用。另外,由于城市系統具有多空間尺度的特點,這也需要在健康城市規劃實施上能夠滿足城市多空間的需求。一是地方政府政策層面,需要明確政府各部門健康責任,形成政府各部門的健康協作合力,關注制定健康行動組織制度、完善城市基礎健康設施的建設等。二是社區層面,需要加強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融合度,提高居民參與社區健康事務的程度,建立社區認同感等。三是區域層面,需要加強區域性的生態環境保護,保護城市自然景觀,將健康城市建設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議程,制定相關的健康公共政策。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顯示,環境因素和保健設施已成為影響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城市規劃作為指導城市景觀環境建設的重要工具,應當對完善城市公共空間、提高居民公共健康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一是應將健康城市理念作為規劃工作的指導思想之一,通過規劃合理的土地使用、步行騎行友好的交通環境、合理布局的公共基礎設施、開放包容的公園綠地等,引導人們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進一步綜合提升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文化、健康服務和健康人群,著力解決慢性病等公共衛生問題,全面促進群眾身心健康。二是將與健康相關的規劃要素和指標納入我國規劃設計導則,其內容不僅要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面,更應該具體落實在控制性規劃層面上。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融入“健康”這一空間設計理念和原則,對城市空間、建筑形態、公共交通組織等提出具體的建議和要求,引導健康的城市空間組織形態的構成。
在健康城市建設開展的過程中,與其他城市活動有著一定的交集,為了能夠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應將健康城市建設與其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到相互之間的契合點,推進健康城市建設。一是交通,以街道為導向,提倡小街區、密路網的建設;優化公共交通,控制機動車流量同時將交通安全出行與健康城市建設結合在一起,解決大城市中交通擁堵的問題;二是景觀環境,保護城市自然生態環境;以口袋公園、微景觀公園等為模式,營造公共開放空間,進一步更新城市景觀環境,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三是智慧城市,以微型數字數據收集及其提供的建模和土地空間利用分析機會為基礎,重點是提供一個更具有預見性和針對性的城市的結構,使城市和人類居住區具有包容性、安全性、彈性和可持續性。
我國健康城市建設起步較晚,發展還很不成熟,國外健康城市項目開展較早,建設較為深入,值得我國借鑒與學習。一是要在部門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中,引入健康影響評價制度,避免決策對人群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其基本意圖是分析和判定規劃、政策和項目對健康可能產生的益處和危害,進而提出相應建議,提升健康水平;二是評估一些公共政策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因為一些公共政策在實施之初很難評估其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需要借鑒一些國際經驗和教訓,如20世紀美國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土地使用規模,導致了更多駕駛、更少身體運動、高肥胖率、空氣污染和交通傷害。
健康城市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保證人們的生活和居住健康和諧。健康城市理念的踐行是要通過相應的措施,讓公眾明白自身的狀態和健康的需求,并采取相應的方式改善自身的行為。踐行健康城市理念的過程是促使人們改善自身身體狀況的過程?,F如今社會各界對于健康生活的認識不同,而健康城市理念就是幫助人們改善生活,使其達到健康狀態。知識環境是持續改善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需要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創設知識環境來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環境與空間設計對于健康行為的促進作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就已經提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當前的城鎮化建設和城市層次的規劃與治理需要始終以人為核心,尤其是要堅持健康優先、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公平公正的原則,為人們提供綠色的公共空間,創造更多的體育運動機會。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環節,要大力發展衛生健康事業,因為人民的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在城市化的建設環節,相關建設人員需要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為人們提供參與體育鍛煉和運動的機會,基于城市健康的指標評價體系,及時解決人們現有的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資源供應引發的健康安全問題,并持續強化健康城市建設。
傳染病具有突發性、流行性、反復性等特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在有人口居住的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相應的傳染病問題,對于群眾的公共安全、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脅。尤其是城市傳染病,甚至會對整個城市的經濟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城市規劃可以通過控制和監視地區人口密度,有效改善健康狀況,控制病情傳播。在城市規劃環節,需要加大社區干預,針對可能存在的傳染病,建立起預防方案。城市規劃師可以與專業的設計師合作,創建傳染病監測平臺,并借助大數據技術構建傳染病的監視體系,有效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針對傳染病易傳播的途徑和易感人群,構建傳染病預測和應急體系,制定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專項方案。
總之,健康城市的規劃和發展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必經階段,城市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認識到,不僅需要“終身”學習,而且需要“終生”學習實踐,以應對城市景觀環境問題所帶來的日益嚴峻的挑戰。在健康城市的規劃過程中,對健康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礎和規劃手段進行理論框架的搭建,了解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原則,并通過適當的方式來促進健康城市規劃理論的構建,為我國健康城市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