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
(蘭州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 730070)
1840年以來,伴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日益腐朽和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但是中國人民并沒有屈服,在風云變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再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都充分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精神。然而,舊民主主義革命最終以失敗而告終,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被認為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的面貌就開始煥然一新,自此之后,革命始終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基因和屬性,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昭示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各種磨難,不斷走向成熟,其頑強的斗爭精神是關鍵,從傳承的歷史淵源來看,黨的斗爭精神形成表現出了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傳承、馬克思主義斗爭思想的守正與創新、中國共產黨實踐經驗的總結與發展。
1. 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傳承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斗爭精神的總結與升華,從幾千年以來的生生不息到1840年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從新中國成立到進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歷程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蘊含著豐富的斗爭精神。中國古代社會的無數先輩們從來都不屈服惡劣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例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懸梁刺股”等故事都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無數先輩們的勇于斗爭,中華文明才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束縛,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從未屈服,洋務運動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戊戌變法“實行君主立憲”、辛亥革命的“實行共和”、新文化運動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改革開放,都充分說明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斗爭精神。進入新時代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新情況,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使之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勇于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全面抗擊新冠疫情等等,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2. 對馬克思主義斗爭思想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主義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它的創立正是立足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人類思想史的偉大斗爭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統一于物質,但它同樣強調了意識的能動作用,尤其是在社會歷史領域內的各種行動,都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來到人世間,資產階級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而對無產階級進行剝削,這種剝削是無形的,也是確定無疑的,這便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兩極趨向,一極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另一極卻是工人貧困的積累。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公開問世,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用“斗爭”一詞表達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通過暴力的革命斗爭推翻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講話中曾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1]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闡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宣言》則是共產黨人在公開向世界表達自己的目的和意圖,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共產黨人將帶領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到底,直至真正當家做主,“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2]可見,斗爭是無產階級政黨取得革命勝利的運動方式,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動力,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從俄國的革命的經歷,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共產黨的斗爭精神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斗爭思想的守正與創新。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百年的斗爭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的,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70多年來,黨的斗爭精神一直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斗爭思想的價值追求。
3. 對中國共產黨實踐經驗的總結與發展
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發展就是帶領全國人民自我革命的斗爭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領導全國人民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在革命道路上同錯誤的思想意識、錯誤的革命行為、還有各種反動勢力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在革命年代的斗爭精神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深刻總結黨成立以來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不能照抄照搬別國模式,努力破除僵化思想,解放思想,堅決同各種錯誤的發展思想作斗爭,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黨面對各種阻力和困難,迎難而上,抓住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以人民為中心,攻堅克難,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各種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是黨在斗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經歷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百年奮斗史。黨的斗爭精神大致經歷了“孕育形成、曲折推進、恢復發展和守正創新”[4]四個階段,這非常符合黨的斗爭精神發展演進的時代特色。
1. 1921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斗爭精神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革命精神實質上與黨同時產生,這與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息息相關。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社會各階級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努力和嘗試,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對國家的出路進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和方案,但是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之下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成立了,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從精神上有了主心骨,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革命煥然一新。因此,1921年至1949年黨的斗爭精神主要表現為一種革命精神,這一時期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開展了各種革命斗爭。列寧認為,無產階級的斗爭主要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經濟斗爭、政治斗爭、思想斗爭”[5]。從列寧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認識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則主要表現為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的革命斗爭精神,即政治上的武裝革命、經濟上的生產斗爭和思想文化上的理論斗爭。
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自此之后,我們黨在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開展了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武裝斗爭,正是因為這種不屈不撓、不畏犧牲的革命斗爭精神,使得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最終消滅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推翻了封建主義對人民群眾長達兩千多年的壓迫,徹底消滅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力量,特別是在抗日戰爭種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最終帶領中國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即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經濟革命主要表現在生產斗爭方面,特別是大規模的生產運動,使得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各種經濟困難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通過土地革命斗爭、生產自救等運動,不但保障了革命時期的物資需求,而且保障了革命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同當時各種錯誤的思想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主要是同大革命之后的右傾機會主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左傾盲動錯誤、冒險錯誤和教條主義的錯誤等進行了各種理論上的斗爭。例如,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的文章當中提出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重要思想。毛澤東同志特別強調開展思想斗爭的重要性,思想斗爭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的斗爭精神的重要表現,它不僅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且推動了毛澤東思想在革命斗爭中的不斷形成,同時也抵御了人民群眾被錯誤的思想所侵蝕,保證了民主主義革命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可見,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革命斗爭精神的引領,1949年中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結束了長達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黨的斗爭精神正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孕育形成,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也是這一歷史時期黨的斗爭精神的主要特色。
2. 1949年至1978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探索斗爭精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方面的發展都極為艱難,面對二戰后美蘇兩大國的對峙與冷戰,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為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努力奮斗,一方面同國內各種守舊殘余勢力、國際敵對勢力進行了各種斗爭,另一方面又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努力擺脫“一窮二白”的貧困落后狀態。人民民主政權剛剛建立,為了肅清新生政權所受到的各種威脅,面對各種守舊勢力的破壞活動,中國共產黨開展了大規模的剿匪行動和鎮壓反革命勢力的頑強斗爭,將剿匪行動、鎮壓反革命勢力和鞏固新生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例如,我們黨在西南地區通過剿匪和鎮壓反革命行動,全面肅清了各種反動勢力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發展營造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蘇聯的霸權主義和美國的頻頻施壓,為了捍衛新的國家政權,黨帶領全國人民沖破重重障礙,在反對美蘇霸權主義的斗爭中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1950年美國干涉朝鮮內戰時,將戰火燒到三八線,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憤然奔赴朝鮮戰場,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由于剛剛建立起來的新中國還處于較為貧困的狀態,為了盡快恢復國民經濟,我們黨采取政治手段和經濟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難,開展了各種經濟斗爭,順利實現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貧弱的狀態,戰勝了經濟建設中缺乏資金和技術的種種難題。這一時期黨的斗爭精神延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同時也體現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探索斗爭精神。
可見,正是因為黨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才使得人民民主政權得以鞏固,并為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斗爭精神繼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斗爭精神,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曲折探索也在曲折推進,探索斗爭精神便成為這一歷史時期黨的斗爭精神的主要特色。
3. 1978年至2012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開創斗爭精神
20世紀70年代末,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斗爭中,必然會遇到國際國內各種復雜情形和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黨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努力奮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探索出適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的生產方式。首先,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為了解決溫飽問題開展了各種生產斗爭,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糾正了人們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截然對立的錯誤認識,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調動了農民群體的生產積極性;鄉鎮企業的發展改變了有史以來農村經濟的基本格局。其次,黨帶領全國人民開展了一些列的反顛覆、反西化和反分裂的斗爭,從而維護了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長期穩定的局面。雖然美蘇冷戰格局結束,但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并不友好,他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和平演變和西化的政治圖謀從未放棄,面對國際敵對勢力手段多樣的和平演變策略和意識形態滲透行動,黨帶領中國人民同個體主義、自由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一系列錯誤的思想傾向進行了頑強的斗爭,抵御了各類國際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行動。再次,黨帶領人民開展了長期的反腐敗斗爭。這一時期我們黨在反腐敗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通過理論學習和各類黨內法規的出臺,不斷加強了黨風廉政建設。從理論學習方面來看,我們黨通過開展“三講”教育(即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活動、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從思想上構筑了防腐之墻;從各類黨內法規的出臺來看,黨和國家先后出臺了《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列(試行)》等黨的法規,目的是形成防止腐敗的長效機制。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斗爭,有效地遏制了各種腐敗現象的發生。
可見,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以來克服了國際國內各種復雜情形和嚴峻的挑戰所帶來的重重困難,才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黨的斗爭精神在這一歷史時期伴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恢復發展,開創斗爭精神則是這一時期黨的斗爭精神的主要特色。
4. 2012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無畏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推進現代化建設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相比之前所不同的是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世界共同發展,也成為黨的主要歷史任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恰恰體現了這一點,因為它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6]這段話本質上深刻總結了新時代以來黨的偉大斗爭的三個重要方面:其一是黨帶領人民群眾同各種重大風險的斗爭。2012年以來,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中菲之間的南海海域爭端、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2020年以來的世界性新冠疫情抗擊等等,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頑強的斗爭精神,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既捍衛了國家的核心利益,又展現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其二,開展各種意識形態的斗爭。意識形態安全同樣是國家全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7]。2012年以來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一方面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也同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進行了各種斗爭,特別是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和全面部署,這足以說明黨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工作規律的認識方面達到一個新的層面,使我們更加深刻明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絕不能含糊其辭,“對于進一步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意義。”[8]黨帶領著人民開展了同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和官僚主義等錯誤思想進行了各種斗爭,努力塑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比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先后出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監督條例》等黨內法規,通過一些列的學習活動和相關法規的出臺,使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均有所提升,黨的防腐治腐工作由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可見,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各方面進行了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使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各種事實表明,黨的斗爭精神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也進入了守正與創新的歷史時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敢于斗爭的大無畏精神就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黨的斗爭精神的主要特色。
綜上所述,縱觀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百年斗爭歷程,斗爭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也是其與生俱來的優良基因。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的斗爭精神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時代特色鮮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探索斗爭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開創斗爭精神、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敢于斗爭的大無畏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堅信,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最終會支撐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中國人民的幸福。
經過百年的斗爭歷程,斗爭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偉大政黨”[9],其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的政黨,從來不會回避矛盾,也深知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充分發揚黨的斗爭精神。
首先,斗爭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從理論層面來說,新時代每一位黨員發揚斗爭精神必須要有正確的方向、堅定的立場和必須堅持的原則。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攻克一個個困難,就是因為我們黨的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新時代我們黨的斗爭的方向依然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各種事實表明,否認或者削弱黨的領導最終都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危機,只有黨的領導才能匯聚全國人民的最大力量攻堅克難。因此,危害黨的領導就會阻礙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會危害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黨的斗爭立場仍然是堅定人民群眾的立場,主要是立足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奮斗,所以新時代黨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團結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自身的利益而共同奮斗。
其次,要始終發揚斗爭精神。2019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強調,實現黨的目標任務,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從黨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看,斗爭精神是黨的精神武器,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發展穩定也開始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矛盾和問題無止境,解決各種問題的實踐也無止境,斗爭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同樣是永遠無止境的。因此,在新時代我國社會越向前發展,遇到的新問題只會是更多,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不但要傳承斗爭精神,還要發揚斗爭精神,更需要培養新時代的斗爭精神。
再次,要切實增強斗爭本領。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面對各種大是大非敢于斗爭,敢于和各種歪風邪氣堅決斗爭,從斗爭歷程來看,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斗爭策略不同,并且所有勝利都是在斗爭中取得的,這源自于黨強大的斗爭本領。因此,新時代面對各種新矛盾和新問題時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不怕困難,不懼風險;在名利面前不丟立場、不失原則;主動投身到各種實踐和學習當中去,補強斗爭本領上的短板,勇于探索并提高工作中的斗爭本領。
總之,增強斗爭本領永遠在路上,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必須研究黨的斗爭精神,發現黨的斗爭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及其演變的歷史邏輯,傳承黨的斗爭精神,發揚黨的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以嶄新的斗爭精神直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所遇到的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