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白

18歲初中畢業,不慎失去右手;23歲離鄉闖蕩,險些餓死在他鄉街頭;年過30轉行做木雕,卻賠光積蓄……譚傳華的前半生曲折坎坷。
2元賣出一把木梳,發現“巨大的縫隙市場”;在報紙刊登“招聘銀行”廣告獲媒體關注,順利拿到銀行貸款;踏踏實實做產品,成為全球首家上市的梳子公司……譚傳華的后半生精彩紛呈。
從鄉親們眼中的無用之人,蛻變為年銷售額超3億元的“梳子大王”,譚傳華說:“譚木匠的目標不是成為世界500強,而是存在世界上500年。”
1957年,譚傳華出生在重慶開縣的農村。小時候,他的生活和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平凡普通,但18歲的一次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一年,譚傳華和哥哥一起到河里抓魚,為了提高效率,他想出一個辦法:用自制雷管炸魚。沒承想,這一炸,卻不慎把右手炸沒了。失去右手相當于失去了勞動力,鄉親們都認為他這輩子算是完了,但母親堅定地告訴他:“不怕,眼睛還在就能活。”
為了練就一門吃飯的手藝,譚傳華開始用左手練習寫字和畫畫,慢慢地趕上了右手的水平。經過不斷努力,他成為當地的一名民辦教師,但周圍不時會投來異樣的眼光。憑借優異的教學成績,譚傳華被評為全縣的優秀教師,卻仍未能贏得校長和老師們的尊重。這對他打擊很大,加上感情不順,23歲的譚傳華毅然辭去了教師工作。
1980年的春天,改革開放第二年,譚傳華離開家鄉和親人,出去社會闖蕩。他的第一站是北京,接著又去了西北,身上的50元很快就花光了。為了填飽肚子,他把能賣的都賣了,花120元買的手表只賣了20元。外面的世界沒有譚傳華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窘迫的他一度靠賣畫為生,還被人誤認成小偷進了收容所。又流浪了些時日,幾次差點餓死街頭的他不得已返回老家。
休養了一段時間,1984年,譚傳華決定下海經商。賣紅薯、賣中藥材、開水泥板廠,多次創業失敗后,譚傳華終于靠開花店賺到第一桶金,還在縣城買了房子。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生活的希望。
后來花店競爭越發激烈,生意很不好做,譚傳華思量再三,決定轉行做祖傳的木匠活木雕。沒想到,這次轉行幾乎賠掉了他全部的積蓄,生活再度跌入谷底。
為了尋找轉機,譚傳華到深圳參加木雕展覽,看到同行的木雕技藝精湛,價格還便宜,他備受打擊。譚傳華在深圳的商場考察,從售貨員處打聽到,幾千種產品中木梳最為暢銷。“我看到第一把梳子的時候就知道這個東西有市場,而且是每個人都會用,所以就下定決心做梳子。”譚傳華后來回憶道。
當時的他不知道怎樣生產木梳,請教梳匠后得知,得用鋸子鋸,用刨子刨,他立即開始研發設備,改造技術。幾個月后,第一批木梳出爐,譚傳華迫不及待地拿到市場去賣,定價2元,結果只賣出1把。能賣出去就是好的開端,他用信封把這2元珍藏起來作為紀念。
但為什么只賣出1把?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原來是因為梳齒又利又短,不好用。從銷售員口中得到答案后,譚傳華調整設備,把梳子做得大一些、梳齒頓一些,改良后的木梳銷量慢慢有了起色。
為深入了解市場,譚傳華經常和銷售員一起推銷木梳。一次,他發現銷售員用的不是木梳,而是膠梳,自己都不認可的產品,哪有底氣賣好呢?他又開始研究膠梳好在哪里,再次對木梳進行改良。不久后,銷售員帶著改良后的木梳到重慶最好的商場售賣,結果被一搶而空,一下賺了3200元。這讓譚傳華喜出望外,更堅定了他要把小小的木梳做大做強的信心。

1997年,譚木匠逐漸走向全國市場,譚傳華想擴大規模,卻因沒有固定資產做抵押,遭遇銀行貸款瓶頸。他在《重慶商報》刊登了一則廣告: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招聘銀行。企業還能招聘銀行?這件轟動國內外的稀奇事,吸引了很多媒體的目光,也吸引到銀行前來洽談貸款事宜,讓譚木匠渡過了難關。譚傳華在自傳中寫道:“招聘銀行這件事情是逼出來的,不是策劃出來的。我這個人喜歡挑戰,這個事情越是不好做,我越想去挑戰它。”
彼時的梳子市場魚龍混雜,為了保證質量,強化品牌,譚傳華把商場的鋪點改為專賣店,這一舉措使譚木匠很快從眾多梳子品牌中脫穎而出。1998年,譚木匠走上連鎖經營的發展道路,生意蒸蒸日上,這讓譚傳華產生了求快發展的心理。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他投資250萬元拍攝方言電視劇《爬坡上坎》,最終卻只收回150萬元,100萬元白白打了水漂。在交了巨額“學費”后,譚傳華堅定了信念,“不想做大公司,只想把譚木匠做成百年老店”。
曾有批發商出價30萬元購買15萬把質量不合格的木梳,被譚傳華果斷拒絕;曾有顧客嫌價格高在店里摔過梳子,“標價100元就賣100元”,譚木匠堅持從不打折;曾有競爭對手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譚木匠的經營數據,卻發現跟譚木匠年報中的數據完全相同。一路走來,譚傳華始終保持初心。
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悉心經營品牌,這些都成為譚木匠成功的法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譚木匠,信賴譚木匠。
與大多數上市企業不同,譚木匠并不一味追求營收和利潤。國內股市紅火的時候,很多人勸過譚傳華,幾千萬現金放在公司賬上,不如投進股市賺錢。他也曾動過心,但最終還是抵住了誘惑。“拿兩三千萬做一下,賺幾千萬是沒問題的,那一年的財務數據會很好看。可之后怎么辦?當你發現炒股票比做梳子更賺錢的時候,你是不是就越投越多?”
比起公司的業績,譚傳華更關心員工的待遇和生活。譚木匠每年都會給員工分紅,2009年上市至今,員工現金分紅累計達4.11億元,占累計凈利潤的44.46%。到2020年底,譚木匠720名員工中有355位殘疾人,49.31%的占比遠遠高于國家規定的企業聘用殘疾人的標準。同樣身為殘疾人,譚傳華更能理解他們謀生的不易。“身體的殘疾并不意味著能力和心靈的殘疾”,在譚木匠,他們“以木之名,梳寫精彩”。
吳玉梅是譚木匠的一名普通員工。她出生不久就患了佝僂病,身高只有92厘米,下肢先天殘疾。父親去世,丈夫意外失去勞動能力,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和常年患病幾近失明的母親,吳玉梅對生活感到絕望。在老鄉的推薦下她來到譚木匠,卻意外地發現,這里沒有歧視和驅趕,而是充滿理解與關愛。公司為她定制高凳工位,確保她夠得到機器;按照她的身高安裝宿舍里的水龍頭,方便她洗漱……這個曾經走投無路的女人,在譚木匠找到了立足之地。吳玉梅的經歷并不特別,這里的很多人都曾有過灰暗的時光,是譚木匠給了他們重新生活的勇氣和能力。
回顧幾十年的創業歷程,譚傳華稱有兩個人對自己影響最大:一位是他的母親,那句“不怕,眼睛還在就能活”激勵著他永不放棄;另一位是松下幸之助,他主張“誠實才會走得更遠”,譚傳華深以為然。譚木匠的企業文化是“誠實、勞動、快樂”,“這個價值理念就是譚木匠的‘眼睛’”,譚傳華想鼓勵更多人,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對生活的希望,誠實做人做事,快樂勞動生活,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譚木匠就是一個老實的大傻瓜公司。”譚傳華這樣評價自己的企業。他深知,一夜暴富的人是不會再靜下心來做好一把梳子的。這或許是譚木匠最可貴的品質,也是支撐譚木匠向百年老店進發的動力。